仁者壽

仁者壽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88期 » 仁者壽

高永祖  1991-05-25 11:25

  論語一書為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一生之言行實錄,書中之言「仁」者,在四百八十章中,達五十八章之多,而「仁」字往復出現者則為百有九次,故學者有稱論語為「仁書」者。朱熹曾謂仁乃「本心之全德……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蔡元培氏曾云:仁者,實是統攝諸德,完成人格之總名。可見仁為儒家學說義蘊之中心,亦孔子全副精神之所寄。

仁以愛人 愛人者仁

  仁與愛至為密切,最顯著之區別,仁者蘊於中,愛者發於外。對人言謂之仁,對物言謂之愛。仁與忠、恕間有其一貫相通處。論語中曾述:「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曾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巳矣。」忠,中心也,盡已之心為忠;恕,如心也,推己及人為恕,忠為做事之最高原則,目標在積極促進人類之合作。恕為待人之最高原則,目標在消極消弭人類之衝突。兩者相輔平行,世界真正和平可獲,人類進化將無已也。

  國父中山先生,學承道統,提出八德,而仁愛列焉。國父於發揚軍人精神教育一文中,更提出智、仁、勇作為革命者精神修養之德目,此三者中庸稱之為三達德(智是理智作用,仁是情感作用,勇是意志作用),先總統 蔣公,認三達德以仁為中心,知者知仁也,勇者行仁也。對孔子以不惑、不憂、不懼釋智、仁、勇,解釋更切要近情。孔子又以好學、力行、知恥三者為培養三達德之入門工夫,指示人生奮鬥之途徑,既深切且著明矣。

  國父對仁,曾作三種分類:曰救世之仁(捨身救世)──宗教家之仁;曰救人之仁(樂善好施)──慈善家之仁;曰救國之仁(為國犧牲)──愛國志士之仁。分析尤見週到。

  師尊涵靜老人,就其一生奮鬥經過而言,則愛國志士、慈善家、宗教家三者得而兼之矣!謹就師尊一身奮鬥之事蹟,羅縷分析以明之。

聖者慈心 廣被神州

  師尊之少年、青年時期,曾親身參加五四運動與目睹五卅慘案,其熱血澎湃,為國犧牲之表現已初露端緒:八年抗戰,師尊奉天命坐鎮華山歷時八年,在白雲深處,以長期祈禱來看守西北門戶,確保關中一方淨土。來台後先辦報紙,以言論救國,再創帝教,肩負兩大使命及三大任務,以確保台灣復興基地,完成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為奮鬥目標,此師尊救國之仁之發揚也。

  師尊在抗戰時期,即成立紅心字會於陝西等地 推行社會救濟事業,以慈善愛心義行安定後方社會。來台後紅心字會於七十七年戌立社團法人,於一般社會救濟之外,更以提供受刑人家屬自我、家庭及社會重建之服務,因成續卓著,更受台北市社會局之委託,辦理「在宅服務員督導業務」。尤有進者,七十七年十一月,大陸雲南發生七級以上大地震,災情嚴重,紅心字會在愛心會贊助下,渡海深入災區援助,將愛心帶進大陸。益見師尊對救人之仁,已有組織、有重心、有次序之實踐矣。

當仁不讓 古有明訓

  就救世之仁言,師尊之宗教精神,實開世紀之新紀元,為生民以來所未有也。

  目前仍流行於世界各地之宗教,傳播較久流傳較廣者有五:為佛教、基督教、回教、猶太教、道教。天帝教現名列自由中國合法宗教之第十位。對師尊之宗教精神約而言之,特點有六:

  一、當仁不讓之精神:背師叛道,為一般宗教對教徒最不能容忍者。惟馬丁路德之創新教,史家以宗教革命稱之,且為歐洲近代文明發軟之肇始。天帝教源起於天德教,師尊在台別開蹊徑自立門戶,實有其不得已之苦衷。孔子曰:當仁不讓於師。天德教教主蕭昌明大師,以倡導先修人道再修天道,並立廿字真言(即忠、恕、廉、明、德;正、義、信、忍、公;博、孝、仁、慈、覺;節、儉、真、禮、和),為教徒立身之本。凡此天帝教均恪守祗遵,可見未曾違背師道。韓愈師說有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現今天帝教之精神,已擴大及全人類、全宇宙,已將天德教弘揚推廓,是天德教精神之提昇。況一切安排均由天命,豈可以世俗之見妄加評論,此必須予以明辨者,一也。

  二、智慧圓熟之精神:今就世界各大宗教之教祖、教義作一概述,再就師尊如何突破,有所創格,予以闡述。

  世界上最早之一神教是猶太教,西元前十世紀時,希伯來人曾往埃及,受埃及人虐待,前十三世紀其牧長摩西,曾稱受 耶和華上帝之命,率族人離埃及渡紅海登西奈山,受十誡,是為猶太教之始。十誡後來成為全世界多數人所信奉的戒律。而摩西五經成為拜樸經舊約之主要部分。摩西生年不詳,但其率族人奮鬥有年,受十誡時,年歲想已不輕。

摩西釋迦 一代宗師

  現今世界上信徒最多之宗教允推佛教。佛教倡始人釋迦牟尼(西元前五五七──四八七),反對階級制度,主張眾生平等,提出四聖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在宗教中理性成分最大。

  佛祖是印度迦毗羅衛國王子,十二歲結婚,二十九歲出家,三十五歲悟道,說法四十五年,因佛祖說法時間既長,理論又多,佛經已卷帙浩繁,益以律、論,三藏十二部,能全部研究融會貫通者,可謂鳳毛麟角。佛祖圓寂後,因地理環境及研究成分之不同,後又分大小二乘。至東漢末傳入我國,至隋唐而大盛,又開展而為十宗。由大小說有小乘兩宗和大乘八宗;由顯密說,則密教一宗,顯教九宗。其中淨土宗,以「一心念佛」,即可往生極樂世界,因簡單易行,信奉者最眾。

神愛世人 恩澤蒼黎

 基督教是耶穌所創,耶穌生於西元前四年,其母為一木匠約瑟之未婚妻處女馬利亞,三十歲時自命為彌賽亞──救世主,稱係 上帝之獨生子,將耶和華加以理想化,尊為人類共同之天父。認為凡人皆有罪(是所謂原罪),當悔過贖罪,唯有信主才能得救。要世人愛人如己,棄塵世之榮華權勢,靜待天國之降臨。往來於迦利利地區傳教。於西元二十九年因受當地猶太人瘋狂攻擊,誣指祂企圖自立為猶太人之王,為羅馬總督判處死刑,釘死於十字架上。所以祂死時年紀最輕,傳教時間也最短。但因彼得、約翰等十二門徒,於耶穌死後至小亞細亞及希臘各處傳教,至保羅更開始將基督教傳至羅馬帝國以外之異邦。基督教受羅馬皇帝迫害,歷經二百餘年之奮鬥,至西元三八一年,羅馬皇帝定之為國教,乃獲定於一尊。

  基督教因羅馬帝國分裂後受政治之影響,於一0五四年正式分裂為希臘正教與羅馬公教,至十六世紀,又受民族國家之影響,因反對羅馬教會,新教崛起,如羅德教派、喀爾文派、英國國教等,世界主義之教會,一變而為民族國家之教會,歐洲宗教統一之局乃告結束。但自新航路新大陸之發現,後來天主教專指羅馬公教而言,基督教成為對一般新教之總稱,因教士傳教之努力而遍及全世界。

穆聖先知 世襲信奉

 伊斯蘭教(伊斯蘭,絕對順從真主之意),我國稱為回教。阿拉伯人穆罕默德(西元五七0──六三二)於西元七世紀所創。穆聖出生於麥加,於四十歲後,參酌猶太教、基督教教義創立伊斯蘭教,自稱先知信奉唯一之 上帝阿拉,而穆聖即 上帝派遣之最後先知。回教重視來世,信徒謹奉四德(祈禱、佈施、齋戒、朝聖)四戒(不為不名譽事,不食豬肉不飲酒,不放高利貸,不違抗天命)。穆聖以武傳教,政教合一,先取麥地那(「先知之城」),未久統一阿拉伯半島。其繼承人稱哈里發,以武力向外擴張,八十年內建立一雄跨亞歐非三洲之大帝國。穆聖之言論,由其弟子結集而成古蘭經。

  回教後因繼承人(回教稱哈里發)之問題而有什葉派(主張穆聖女婿阿拉及其後裔繼位)與素尼派(正統派,堅持由選舉方式產生哈里發),兩派之衝突甚至發生戰爭,至今未已。

提昇精神 思想領域

 道教,為我國自創之宗教,為東漢張陵(張道陵)所創。他在蜀中鵠鳴山(一作鶴鳴山)著道書二十四篇,自稱得「老君」授之祕書,行符水禁咒之法,講長生之術,自稱得道,能為人治病降魔。子張衡,至孫張魯時在漢中傳揚五斗米教。及其曾孫張盛,回龍虎山,奉守祖傳正一玄壇,世世有張天師作道教宗主。道教推老子為道祖,及後更以黃帝為始祖。實則由道家思想、方士神仙之說、巫祝祈禱禁咒之法,講長生之術,及佛教宗教儀式結合而成。道教信條,以為去邪累,清心神,積行立功,累德積善,可白日昇天,與天地同壽。又創劫數之說,謂若劫終與天地俱壞。道教經典,分為經、記、圖、符。經典甚多,現今最流行者為黃庭經,當時最流行者為太平經。張陵創教究在何年,史籍所載,只稱晚年「學長生之道」,但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所載,道陵天師享年一百二十三歲,以証其修練長生久視之道,有其特效。道教在魏晉時分為丹鼎(盛行南方)、符籙(盛行北方)兩派,至元代又分兩派,南派為正一教,北派為太一教。

  由前述各大宗教簡史研究,各教教祖大致均有受命於 上帝為先知之說,但其得道開始傳教之年齡均不甚高,經典著作多為其弟子在當時或身後所記錄。唯我師尊,在其中年已在華山得道,來台四十餘年,最先成立宗教哲學研究社,至八十歲始成立天帝教,歷時僅十年,現教院除已遍佈全台,國外日本、美國均有分院,同奮人數已逾十萬人。而重要聖諭、講道、講演等文字,多為師尊親寫及修正、校訂,已不下數十萬言。故就得道時間之久,開始傳道年齡之高、信心之堅,及傳道後推廣之速,在所有宗教中,絕無僅有,非有天命,遏克臻此。而第三神論之說,更為宗教開闢新思想領域。如云孔子集我國古代文化之大成,則謂師尊已集世界宗教之大成,未嘗不可也。

猶太民族 團結志堅

  三、救國救世之精神:所有宗教家,均有捨身救世之精神,但存救民族救國家之精神者則不多。猶太教創自摩西,摩西率以色列族人出埃及渡紅海登西奈山受十誡,民族精神最強,猶太人之所以在亡國數千年後,而能於第二世界大戰後復國,實有賴於猶太教精神力量足以維繫一民族之不墮如此。師尊避紅禍來台,對堅持無神論、無人道精神、無國家立場之中共,反對最烈;天帝教創立之後,以鞏固復興基地,導發反共革命,完成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為三大特定任務,以救國家之使命一肩挑起,亦為宗教史上所未有,已不讓摩西專美於前,實足震古鑠今者三也。

聖凡平等 共同奮鬥

  四、聖凡平等之精神:諸凡各宗教,創教之教主既藉神道以設教,均自視甚高,因宗教信仰有其絕對性,是故教主常有君臨全教、要求信徒低首膜拜,絕對尊崇之。即以倡博愛之耶穌而言,固自視為 上帝之子,亦常有其神聖不可侵犯之言行。中古時代盛倡君權神授之說,羅馬公教教會在歐洲社會更具有至高無上之威權甚至凌駕各國國王。而回教世界之對真主及唯一使者穆聖之崇拜尊崇則尤有過之。師尊建天帝教倡聖凡平等之說,凡有信徒,一律稱為「同奮」,一面喚醒人類,共同為重整道德而奮鬥:一面啟發人類,共同為探究宇宙人生而奮鬥。帝教要求同奮,向自己奮鬥、向天奮鬥、向自然奮鬥,依三皈程序,常存真我,性命雙修,以求進入天人合一境界;並訂平等戒,要求信徒遵守。所以在教內師尊與同奮及同奮相互間,如父子家人,親愛精誠有如是者。

萬物並育 同生不悖

  五、一視同仁之精神:排他性為世界各宗教特質之一,各宗教間,甚至教內派系間,不但存有「爾為爾,我為我」的隔絕思想,更存有「有我無你,有你無我」之敵視心態,世界史上宗教戰爭,或為回教與基督教之爭,或為天主教與各新教之爭,歷時既久,範圍復廣,殺戮尤為慘酷。即如我國佛教與道教之爭,僅以三武之禍而言,殘忍手段令人扼腕,信仰之偏執為禍之烈如此。獨師尊首倡宗教大同之說,對世界各大宗教一視同仁。對其教祖同予尊敬,對信徒原信奉之宗教,悉加尊重,皈依帝教,得保留原有信仰。此種精神,實有萬物共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悖之精神,為宗教開闢新領域矣!

萬物一體 天人合一

  六、內外合一之精神:近代自科學迅速發展以後,學者常以宗教不科學反科學而肆意攻擊,其遺毒導致造成無神論、共產主義思想之猖獗,而為害世界己一世紀之久。宗教實非科學,但亦不屬反科學,蓋科學、哲學、宗教各有其思想領域涵蓋範圍,尤其近年因天文學與物理學之研究發展迅速,已使甚多科學家對於「至大」與「至小」之境,已知其「不可測」。中庸所稱「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又云「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已見証驗。發明相對論之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曾云:有科學而無宗教為跛者,有宗教無科學是盲者。為此思想家必須另擇新出路。師尊為此一問題,窮數十年之研究,提出對宇宙之新認識,以心(和子)物(電子)一元二用論為基點,指出大自然為大自然本身所創造,物質為自然所凝結,宇宙間物質與自然常動,動之目的在求和。進而提出新宇宙觀,特質有五:(1)以虛含實之一元性,(2)往復流行之循環性,(3)生生不已之無限性,(4)人性天命之本原性,(5)生存價值之至善性。此一理論,誠為曠古鑠今,使宗教、哲學、科學融合為一,進入「萬物一體,天人合一」之新境界矣。

  君子動而為天下道

  蓋科學、哲學、宗教三者,各有其涵蓋、軫域及價值:科學貴懷疑,重實証,便應用;哲學貴創新、重體系、需貫通;而宗教則貴信仰,重濟世,求應驗。故宗教信仰有無法實証之處,但談及鬼神,則誠信則靈。天帝教之靜坐及天人炁功對個人身體之保健及社會病患之治療,已有顯著成效,令人難再置疑。

  叔孫豹曾言人生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實則立德即仁者,立功即勇者,立言即智者。以此準則而言,師尊盡得之矣!

  中庸有謂:「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此指孔子而言。唯孔子以後,歷二千四百年,以之語師尊,亦足當此。

藹然仁者 既壽且康

  孟子對人之定位有六,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弟子侍師尊有年,既有「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之感,如以孟子之標準而言,則師尊已在四至六之間矣。

  師尊於去年九秩雙慶日曾言:「吾欲與所有同奮,再奮鬥十年。」壯哉此語,矍鑠哉是翁。孔子曰:「仁者壽。」(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此僅謙辭耳)誠如孔子,望之儼然,即之也溫,師尊,藹然仁者,既壽且康,百歲遐齡,又何可限哉!弟子謹以至誠為師尊師母,恭祝九一雙慶,並願竭誠效力,追隨師尊,奮鬥!再奮鬥!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