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三虎「大刀王虎」王虎丞

西安三虎「大刀王虎」王虎丞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96期 » 西安三虎「大刀王虎」王虎丞

李維生  1992-01-25 10:00

華山人物誌之十四

  西安前期同奮中,有三位年逾七十的前清遺老,為杜徵之、杜明婉倆夫婦,曾在西太后與清光緒帝西狩長安時之「行在」當過差,侍候過西太后、光緒帝。他們猶能娓娓地如「白頭宮女話天寶事」。我記憶最為清楚的是當時西太后在臘八日,在宮內賞賜給杜徵之一缽臘八粥,杜老曾跪在簷階下,啖食了三分之一,尚賸餘下三分之二的殘羹,傾倒在紫羔袍襟裡,然後匆匆叩安後,兜回家裡分享給他的夫人杜明婉的趣談。我在當時簡直不能思議這種心態與行為。

  小市民心中傳奇人物

  第三人乃屬西安奇人王虎丞。馳名長安的「楊虎城、李虎臣、王虎丞」。長安三虎之一,又名「大刀王虎」。

  楊虎城以雙十二事變,成為現代史的風雲人物,李虎臣則為辛亥革命西安光復軍的領袖,是西安響叮噹的人物,而王虎丞則為西安市井小人物心目中的傳奇人物。尤其聽到「大刀王虎」,我當時正受武俠小說的影響,常常將「大刀王虎」與譚嗣同齊名「二崑崙」的大刀王五等量欽遲。

  望八之年 遲暮英雄

  我意為王虎丞英雄形象,肯定是個豹頭環眼、虎背熊腰的人物。記憶裡第一次看到他向父親恭敬地在階簷下行禮,父親告訴我他就是王虎丞,使我頗為訝然失望。

  我見到的王虎丞,已是「望八」之年的遲暮英雄。穿一襲陝西莊稼漢常見的白粗布短褂,下身一條白粗布紮腳褲,且外加兩腿套褲。油葫蘆似的頭顱,光亮光亮的,兩道白壽眉倒垂著宛若佛經中的長眉羅漢。走路時顯得非常的遲緩,或者就是所謂下盤穩健的虎步。英光內斂的眼神,有一份「溫威」。爽朗而有中氣的笑聲,卻不似一個遲暮的老年人。每次他到西安教院時,西安的同奮們對他執禮恭謹,肅坐奉茶,極盡禮數,連得平時倨傲的「少帥」張少雲,亦得站起來,向王虎丞欠一欠身,以示尊敬。

  人稱西安的「百事曉」西安同奮張潤甫,講述王虎丞的傳奇故事,尤難和眼前的老人形象相埒。

  揚虎城部隊的大刀隊

  傳說王虎丞是西安南門外曲江池人,亦正是平劇中薛平貴降伏「紅鬃烈馬」的地方。清季的武舉人,最馳名的是家傳的「王家十八式地堂刀」,又稱「王家八卦刀」。入民國以後,他認為英雄已無用武之地而封了刀。除掉在西安城鄉,有一些慕名的年輕人隨他傳習一些做為強身護身國術。民國十六年,劉振華攻打陝西,將西安圍城近年,當時他應守西安的楊虎城、李虎臣的邀請,率領了他那批子弟兵,背起他那塵封十年的祖傳的大刀,戍守長安的西關。他的大本營,就是西大街知名的城隍廟。後來他那批子弟兵被編配入楊虎城的部隊,成為西北軍最具特色的第一支「大刀隊」。然則,我所記憶中的王虎丞,從來不提這些長安三虎的「當年勇」。

  六字訣靜如岳動如濤

  曲江池王家,據說是武道名家,而以「綿拳」傳世。根據王虎丞自己所說:「他的祖先是從河南避亂遷到終南山下的曲江地方。」因之,他的祖傳武功,應屬中國內家系統,重柔內斂。王虎丞曾經說過六字訣:「靜如岳,動如濤」,講究神定氣完。只有精神充溢、意氣貫注,動作始能迅猛而準確,才能以凌厲的氣勢,壓制對敵。王虎丞的武功系統,跟鄭治平的太極拳的淵源似同出一脈。他的綿拳的動作、規格、身步似以手眼心氣合一為原則,因此,形如有節奏,又流轉不息的力與氣的時疾時徐,起伏轉換的過程。他告訴一些好奇的同奮說:「一舉動,周身要機靈,氣宜鼓盪,神宜內斂,周身節節貫穿,毋令絲毫間斷。」

  拳術與打坐可以結合

  對我記憶最深刻的,是王虎丞在講到他的拳術與打坐的靜功,可以結合之處,他說:「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又說:「身雖動,心貴靜:心雖靜,又寓動。」動靜相隨這種境界,使得王虎丞有一份內斂的氣質。但在當時,我祗能以一份好奇的眼光觀察他,以一份崇欽的心情聆聽他。

  現在,一點一滴地將他所講過的事串連起來,如:「運動如抽絲不斷」,「氣如車輪腰似軸」,「彼不動,我不動;彼未動,我先動」,「勁斷意不斷,如藕斷絲連」,「膽要壯,心要細」,「練武如寫字,氣蘊外安逸」。都成為我做人、處事、治學的基礎。

  在平涼道上威震鹽幫

  王虎丞最膾炙人口的傳奇是他在平涼道上,遇到鹽幫的一段故事。傳說:他在平涼六盤山下,駕車通過九道溝時,遇到鹽幫的雞公車隊搶道,雙方僵持在溝道裡,互不相讓。論現場情況,對方的車隊,祗要退讓六輛獨輪雞公車就可以解決此一爭端,尤其王虎丞等的四輛騾車,已通過了四分之三的溝道,絕無前車讓道之理。鹽幫的車隊,自恃人多勢眾,囂張跋扈,王虎丞勃然而怒,展現了他的內勁膂力,走過去將載運兩大包近百斤的鹽車,連車帶鹽舉起摔到兩層樓高的土溝頭,一連三輛雞公車,嚇得對方速速將車隊撤退出溝口,前倨後恭地,連連道歉。這段傳奇是長安市井小人物最為樂道。

  鐵橋功與「隔山打虎」

  但,我親眼目睹王虎丞所展示的功力,是在張少雲一再請求下所表現的兩門功夫。一是「鐵橋功」,他將兩張長凳分置兩端上,一邊以他的下頷擱在凳間,一邊以他的雙腳腳尖擱在凳上,身軀如截原木一般地直挺挺中空的橫在中間,並讓年輕同奮站到他的腰幹上。另一將一疊正在修築牆壁的青磚,輕輕地在磚堆頂上,拍了一下,上邊的那塊磚則是完整的,但自第二塊起到整疊磚堆底,約有十五塊磚,均從中震裂開成一條線。這為「隔山打虎」的功力。

  王虎丞對師尊執禮至恭,每到教院,必定要到師尊辦公室恭敬地行跪覲禮。當時師尊跟他的年齡的差距約有卅歲,師尊謙遜地站起來攙挽,他絕對堅持地要磕完三拜禮。並強調著:「尊師重道!尊師重道!」

  在談笑間回歸了自然

  王虎丞生於民國前四十四年,逝於民國卅三年,抗戰勝利前一年,享年七十八歲,當時已屬壽徵。逝世時猶健步如飛,談笑風生。據張潤甫說:王虎丞正在飲茶,忽爾指著同座的一個朋友額頭大笑不止,笑聲未歇,就這樣地、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地,了無罣礙地回歸自然。王虎丞不煙不酒、無妻無子,每飯不能缺少蔥蒜,飯前後必大碗飲茶,常年額頭冒汗,母親說是「蒸籠頭」。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