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嶽華山的勝景與傳說(二)

西嶽華山的勝景與傳說(二)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05期 » 西嶽華山的勝景與傳說(二)

黃敏思  1992-10-25 11:00

西嶽廟

  位於華陰縣城東五里,距華山十五里。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它創建於西漢武帝時,是歷代帝王祭謁西嶽華山的神廟,為歷代朝廷所重視的或帝王親謁,或遣欽差大臣代祭。

  在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有五位神仙,按照天下不同方位治理人間事務,青帝是管理東方的神仙,赤帝是管理南方的神仙,黑帝管理北方,皇帝管理中央,而管理西方的是白帝,白帝就是少皞,所以西嶽廟內有座青石牌坊,上額印有「少皞之都」四個大字。

  西嶽廟規模壯麗,莊嚴肅穆,是一組形式像北京故宮的主建築群,廟內古柏古槐參天,風景十分秀麗,登上五鳳樓仰望華山,如在眼前,俯視西嶽廟,盡覽全景,古代帝王可在此遙祭華山。

 ●西嶽廟正門。(梁光筆攝)

華山五峰與勝景

  從玉泉院到青柯坪,是近二十里的峪道,峪道兩邊,峭壁聳立,谷隨山轉,蜿蜒崎嶇,澗水瀠洄,在以往,因為路多在澗水頑石之中,凹凸不平,再加上山路左旋右轉,又得涉溪踩石,一路行來,十分艱難。走過張超谷後,路越來越陡,幾乎要三步一停,五步一回頭,莎蘿坪上段,亂石橫臥山澗,更無法直上,需要經過約十八次的轉折才能到達青柯坪。這幾年來,中共用片石砌成寬約三公尺的道路,又用條石舖成台階,如今,遊客登山再也無法感受當年前人涉澗渡水的艱難。

  華山險境在山上,而大部分的名勝卻在山谷之中,道教在華山活動較早,歷史上許多有名的道徒大多在峪道中生活,峪道裡遺跡、文物極多,傳說更多:

五龍宮

  五龍橋與五龍宮,由玉泉院出,穿鐵道隧洞南行,即到華山峪口,在峪口的東崖壁上,刻寫著「奇險天下第一山」七個醒目大字,「自古華山一條路」,便從這裡開始。

  踏上入山道路,舉目仰望,首先可見才於一九八八年落成的古樸雄偉的華山山門,前進半里,則可看到一座雕有五條龍的一座石拱橋—五龍橋,五龍橋得名於此處原有的五龍宮。

  據道家有關記載:五龍宮中的五條龍曾化作五位老人,常在武當山聽陳摶講授易學,一天,五位老人對陳摶說:「我們是日月池中的龍,武當山不是你長期栖身的地方,你應當在華山之上。」於是,命令陳摶閉上雙眼,帶著他騰空而起,陳摶只等到耳邊風聲停,睜眼一望,腳,已落在一塊巨石之上,人,已身在華山了。

  魚石,由五龍橋西行,只見溪澗中有一塊約十餘立方公尺的巨石,呈現著黃色魚形,姿態活耀,栩栩如生,魚石上的石刻記載它的來歷:光緒十年六月六日,突然山內蛟龍騰起,沖裂巨石到此地,中間現有魚形,首尾完備,魚身卻不知所在,奇怪吔!?

王猛台

  王猛台,是王猛當年隱居的地方,當東晉南遷江南時,北方陷於五胡十六國的紛亂局面,出身貧寒,幼年曾以販賣簸箕為生的王猛,雖然身在亂世,卻胸懷大志,鑽研兵書,隱居華山。東晉桓溫北伐時,曾屯兵華山之下,召見王猛,據說王猛一面侃侃而談天下大事,句句切中時弊,一面卻旁若無人解開衣袖捉蝨子,後來桓溫因軍糧不濟,退兵南方,臨行仍要求王猛一起同行,被王猛拒絕,繼續在山中讀書。

  此時,前秦的苻堅得到消息,立即派專人請王猛出山,兩人一見如故,談得十分投機,苻堅稱遇到王猛有如「劉玄德遇諸葛孔明」,王猛當時才二十九歲,他幫助苻堅統一北方大部分地區,王猛五十歲病危時,覺察苻堅有南下渡江進攻東晉的雄心,但認為條件還未成熟,曾勸告苻堅,要把注意力放在將領的反叛上,千萬不可忙於進攻東晉,否則後果將是很危險的。王猛死後約兩年,苻堅野心勃勃,親率大軍南下,與東晉決戰肥水,結果,正如王猛所料,東晉暫時穩住南方,北方卻再度陷於分裂戰亂。而王猛對前秦的貢獻、功績ˊ為後人稱頌,今天在華山除王猛台外,另有王猛墓估遊客憑弔。

 ●華山挑伕特殊裝備─簍子。(熊敏晨攝)

希夷峽

  希夷峽,峽的上方有一個矩形的石穴,深不可測,如石匠用鐵齒鑿成,人稱「老君試齒」處。傳說,太上老君李耳當初用鐵齒試了一下,便成了今天這個樣子。此谷本來是東漢張楷(字公超)隱居之地,所以又稱張超谷,為什麼張超谷又稱希夷峽呢?

  傳說,宋太宗時,陳摶整日都住在雲台觀內,有一天,忽然對弟子說:「你可在張超谷內鑿石為室,我將要在這裡休息」,石室鑿成後,被太宗賜為希夷先生的陳摶,上表太宗表示他將於二十二日化形蓮花峰下于張超谷中,果然,陳摶如期而逝,更傳說陳摶死後七日內,肢體猶溫,還有五色雲蔽塞洞口,數月不散,而且有香氣飄出,河中巨石所題「雲霞洞」,洞上「雲樹生香」等大字都是根據這傳說而來的,張超谷的名稱也在陳摶去世後二百年改為「希夷峽」了。

大上方

  莎蘿坪,傳說當年陳摶在此親自栽種莎蘿樹,樹身最後長大到有兩人合抱般的粗大,可惜在光緒年間被洪水沖沒,如今只空留其名。

  莎蘿坪南方,有座山形狀如椅,南方凌空,北方依著山崖,這是小上方,閣樓依著崖勢而建築,遠望猶如懸在半空之中,在小上方的南端,則是——大上方。我們天帝教的大家長——首任首席使者涵靜老人李玉階,道號極初,小同奮所慣稱的師爺爺。對日抗戰時,就在這裡,虔誦皇誥,靜坐修煉,鎮守西北門戶,祈禱抗戰勝利,也在這大上方,讀書養氣,精研教義——新境界,手訂教綱,傳衍帝道序統。

  「上方」是道教術語,是指「天界」,這裡曾是道士們居住較為集中的地方,遠望它的山路好像是掛在懸崖峭壁之上,近看,只能靠攀藤附葛,足蹬石窩才能上去,如此艱險的路幾乎只有神仙才能去得。「大上方」因此不是爬山遊覽者必登的地方,但是有不少的名勝和傳說:

  明代王履在他的華山記中對登大上方有一段描寫:大上方,峰直立,鐵索下垂,兩畔多小坎穴。從下到上,深約兩吋,僅能容鞋履前端,登山者需手攀緣鐵索,腳踏小坎。

西元門

  在鐵鍊盡頭,西側有一個石門的遺跡,這就是「西元門」,傳說金仙宮主——唐睿宗的女兒,唐玄宗(明皇)1的妹妹,因不習慣宮廷生活,與玉真公主一起出家為道士,後來入華山修行,住在白雲峰下的大上方,據說,她已修煉成仙,能騎鶴升天。唐玄宗為找尋妹妹,令工匠開鑿而成今天的西元門。

  大上方還有白雲峰,蠟燭峰、跨鶴嶺、金仙洞、三官洞、玉皇洞、祖師洞、四方洞、八仙洞、丹陽洞、伯溫洞,從這些遺址看,還真像是神仙雲集的地方。

  看看上述的記載,給我們的感覺,或許可對大上方多一分認識,或許是真感到:大上方,神仙住的地方,或許是認為修道真不容易,但是看在師爺爺、師奶奶、四位樞機使者的眼中,相信是多一份辛酸、溫馨與甜蜜,更有歷歷在目的前塵往事。我所以要細數華山的部分歷史與地理,就是希望對帝教的發祥地,不管曾去與未曾去過者,都能對它有份瞭解,於是有那麼一天,當你、我真能踏上這塊土地時,會有份自然而生的情感與使命感。我這麼期待著!

 ●金仙洞(梁光筆攝)

讓我們再神遊華山

毛女洞

  毛女洞,在莎蘿坪的南方,傳說毛女名玉姜,秦始皇時的宮女,有關她到華山的記載有兩種:有一種說法是秦朝將亡,毛女帶著琴逃入華山;另一說法是秦始皇修驪山陵墓時,把玉姜從宮中挑選出來,準備將來殉葬品,於是玉姜與幾個侍女一起從宮中逃出,輾轉逃到華山,遇到華山道士,教她食松葉、引泉水,慢慢的她身上漸漸長滿綠毛、行走如飛,故而有「毛女」的別稱。相傳,毛女洞常有悅耳的琴聲傳出,於是,「毛女洞」遠近馳名。

回心石

  自古以來,不少遊記都有關於「遊太華山者,往往至青柯坪而止」的記述,因為由青柯坪前行不到一公里,只見懸崖絕壁擋住了去路,「回心石」迎面突現。回心石只是一塊大石頭,本來沒有什麼稀奇,可是走過這塊大石,就到了號稱「太華咽喉」的千尺幢、百尺峽,這兩處最危險的地方,勇氣不足,體力不繼的人,到這裡後大多「回心轉意」,乖乖的掉回頭,走下坡路,所以回心石是對一個人的意志力的檢驗,不過,有這麼一個說法,如果你去過大上方,就用不著回心和回頭了!

千尺幢

  千尺幢是華山的第一險境,這裡幢壁直立,它的間隙只容兩人上下擦肩而行,粗大鐵鍊自絕壁垂掛下來。登山者攀著鐵鍊,抬頭仰望,只見天開一線,腳踏著坡度七十度,每一個不足腳寬的台階,一路上行,三七0個石階,幾近爬行的姿勢,猶如青蛙拾級而跳,往下行則更令人心驚目眩,據說常有人下來時是倒退行走,從跨下窺視路面。

  千尺幢頂端,有一個僅容一人的石洞,因為當人們爬過最後一個石階時,便從洞中鑽出,故而此洞名叫「天井」。天井上有一平台,台上刻寫著「太華咽喉」,充分點出了這裡的路形,台上的百尺峽是咽喉上段,平台猶如突出的喉頭,「天井」以下的千尺幢是咽喉下部,整個路形猶如人的咽喉食道。根據記載漢代以前登山路在華山東側的黃神谷,千尺幢這段通天道路,是尋幽探奇的登山者,發現猿猴居然能在原以為無路可通的崖隙間上下,於是依循猴兒攀登的路徑才發現這段登山步道。

百尺峽

  百尺峽,兩壁相壓,僅留一縫隙,登山者攀鐵索上升,比千尺幢還險,幸好路程只有千尺幢的十分之一。

  老君犁溝,傳說,這裡原來沒有路,是太上老君(老子李耳)駕著青牛用鐵犁開出的路,形狀就如用耕地留下的犁溝,華山當地流傳說:「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慢慢爬。」可見此地是登華山必經的險道之一,也惟有歷經這三段路程才能登上北峰——師爺爺一家在華山的前兩年就住在這裡,這一段路程,據維生樞機的說法,又被稱為「猢猻愁」,是一段猴子爬起來都會發愁的艱險道路。

犁溝與離垢

  從老君犁溝到北峰的一段路上,有兩處景物會令大家備感親切:在刻有「老君犁溝」四字的石崖上,另有郭雄藩先生所題「離垢」二字,「離垢」兩字,用道教的話說,就是離開塵世到達仙境的意思,傳說道教始祖李耳曾到過這裡,所以應是「老君離開塵世的地方」,而「離垢」與「犁溝」音相似,加上此地形狀又似溝,北峰又有老君挂犁處的傳說,所以,明代後期出現了「犁溝」的字樣,根據大陸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華山攬勝」一書作者的研判,郭雄藩先生為了恢復原名的真實性,於是才題寫了「離垢」二字;我們這些帝教的後生晚輩若想進一步得到證實,可以從那一些人口中得到印證呢?

  民國二十七年,師爺爺住在北峰期間,有一次北峰失火,猴王救火有功,於是師爺爺請人重修「猴王洞」並親題「齊天洞」,署名「涵靜老人」,相信每一個帝教同奮,有一天如能親臨此地,一定備感親切,而面對這些石刻,對證帝教的文字資料,證明了師爺爺一家確曾潛隱華山,我們帝教的每一分子該如何思量師爺爺、師奶奶對天命、使命的堅忍,請不要把他們當成神,學著思量他們如何一步步地邁向艱困、迎向挑戰而仍然敬天、畏天,奮鬥不懈,那麼帝教絕對會在我們手中,化作點點甘霖,普濟人心、世運。

  齊天洞(圖略)

北峰—雲台峰

  北峰,下接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上通中、南、西、東峰,華山東西南峰遠望似蓮花,北峰峰頂平行如掌,常有白雲繚繞,猶如托蓮花而起的台子,所以也稱為雲台峰。

蒼龍嶺

  從北峰南行開始登上爬涉主峰的道路,從閻王碑、擦耳崖上天梯,到蒼龍嶺都是奇險的道路,其中蒼龍嶺是一條山脊,嶺脊青黑,蜿蜒盤旋,彷彿是 龍騰空而起,它,猶如一條橫放在半山腰的獨木橋,兩旁山谷,深不見底,狂風終年不斷,松濤的聲音,像是萬馬奔騰,人們在上面行走,遠望青松、白雲,耳聽風聲大作,令人心驚目眩、不敢側視。唐代以前,僅有石窩、兩邊並未加欄,因此有這麼一個說法:「登嶺多是爬行,下嶺則是腇行(軟弱委縮之意),如騎龍背。」

  蒼龍嶺如此之險,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就曾在這裡鬧過笑話,爬上去後,不敢再爬下來。唐憲宗時,韓愈得罪皇帝,被貶為潮州刺史,在赴任所前,登臨華山,曾在西峰等地方留下詩文,但在要下蒼龍嶺,不敢再往上爬,思前想後,擔心自己老死荒嶺之上無人知曉,忍不住放聲痛哭,將隨身攜帶之物,包括寫給家人的遺書拋至蒼龍嶺下,華陰縣長聽到消息,馬上親自帶人去蒼龍嶺接韓愈,因此今天蒼龍嶺逸神岩上仍留下了「韓退之投書處」六個字的石刻。

  事實究竟如何,後人不見得清楚,韓愈在歷史上雖因此留下了怯弱之名,但是絕無損於他主張文以載道,列於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文學地位。

 ●蕭師公題的「雲海」。其下即「韓退之投書處」(李光翱攝)

雲海與蕭師公

  逸神岩的上端,有著兩個龍飛鳳舞,豪氣天成的石刻——雲海,那是本教 蕭師公所題,有趣的是 蕭師公當年落款題字時,寫的是「蕭■■」,使得華山攬勝作者寫到此處時,感到十分費解,謹抄錄作者原文於後:

  …此人姓蕭,■■本是兩個字,上邊的「■」是兩日相並,為「昍」字,下邊的「■」左小右大,右邊的「■」是橢圓形,應是「日」和「月」相並的「明」字,如此得知,雲海二字為「蕭昍明」所題。

  民國二十七年,蕭師公關懷籍貫江蘇,以米食為主的師爺爺一家,遷居華嶽北峰之後,改食麵粉雜糧,恐怕不能適應,專程前往華山,盼能勸師爺爺一家一起歸隱黃山,師爺爺婉轉辭謝,蕭師公曾在北峰居留近十日,親題「雲海」二字,並鐫石于蒼龍嶺上,據維生樞機說,蕭師公寫書法時,習慣將黃裱紙揉成團沾墨信手揮灑,意趣天成。但不知蕭師公當年題字時,是否存心留下幾許趣味,讓後人尋思。

中峰—玉女峰

  中峰,因為相傳曾住著一位不食五穀,常服玉漿的玉女,中峰所以也稱為玉女峰。

  民間廣為流傳這麼一種神話,弄玉是春秋時代秦穆公的女兒,聰穎美麗,喜愛音樂,善于吹笙,成年後,穆公決定為她選婿,一天晚上,弄玉夢到一位極為善吹蕭的英俊青年,願與她結為夫妻。秦穆公就按女兒夢中所見,派人尋找到明星崖下,果然找到弄玉的夢中情人—蕭史,於是又將他引入宮內,與弄玉成親。後來,在宮因吹蕭引來龍、鳳,蕭史、弄玉兩人便分乘龍、鳳騰空而飛,不辭而別,秦穆公派人追趕,直至中峰,仍未見人影,便在明星崖下建祠紀念。也有傳說弄玉就是在這兒修道成仙。

  在中峰可以看到很多與玉女傳說有關的地名:玉女洗頭盆、玉女梳妝台以及傳說當年蕭史吹蕭、神龍安臥一旁的龍窟!真是浪漫動人。

東峰—朝陽峰

  東峰,據說是破曉觀日出的最佳地方,故又稱朝陽峰。

  東峰北方有座仙掌崖,左手形式,五指俱在,關於它的來歷有著奇妙的傳說:相傳華山和山西境內的中條山脈相連,黃河之水流到這裡,因為被山阻擋,於是華山下的華陰、潼關等縣,便形成一個湖泊,是巨靈神右手托起中條山脈西南的首陽山,左手托起華山,才將兩山推開一條狹谷,黃河之水便向前奔騰而去,仙掌崖上的手跡,便是巨靈神用左手托華山留下的(右手即留在首陽山上),是關中八景之首。

  東峰東南有一個獨立的小峰,峰頂有一座朱紅色小亭,這就是「博台」,亭子裡有一個石頭的棋盤,棋盤上擺著一副鐵棋子,據說這地方就是宋太祖趙匡胤還未做皇帝前,與隱士陳摶下棋,結果輸了華山租賦的所在。據說誰偷了亭子裡石棋盤上的棋子兒,可以百病消除、長生不老。不過此處三面凌空,四面群山,要偷非得有鷂子(猛禽的一種,比鷹小)翻身的技巧,但不知有多少人敢冒如此大的生命危險!

南峰—落雁峰

  南峰,又名落雁峰,是華山最高的山峰,南峰原有的名勝古蹟——金天宮,與前面提到的西嶽廟,同是供奉華山之神——少昊,唐玄宗封他為「金天王」,元世祖封他為「金天大利順聖帝」,金天宮的名稱,因此而來,只是「文化大革命」後期,即使位於華山巔也無倖免,如今,除了挺拔的檜松,只剩殘垣碎片。

  南峰的背面有「聚仙台」或叫「昇表台」,位於一塊巨石之上,三面臨空,僅兩公尺見方,憑欄下望,常讓人心驚膽戰,這裡是祭天神的地方,每當春夏之際,道徒們焚香燒表,風將殘紙碎片吹入空中,飄飄揚揚,谷中燕子紛紛飛起爭相銜食,嘰嘰喳喳,別有一番情趣。

長空棧道

  南峰最險的景致是長空棧道,開鑿在南峰山腰,上下都是懸崖峭壁,鐵鎖橫懸。有這麼一個說法,這裡只是探險家該探尋的路,不是登山者該走的路。長空棧道是元代賀元希,為遠避紅塵,經過多次的探尋、開鑿、放棄,最後才在這裡開成「賀祖洞」,鑿洞後又必須開路,這賀祖洞與長空棧道,是賀元希和他的徒弟窮盡四十年的時間一石、一斧,慢慢的開鑿修建而成的。

 上:華山西峰斧劈石。

 下:「劈山救母」神話中沉香用的寶斧。(李光翱攝)

西峰—蓮花峰

  西峰兩側形狀如蓮花,故又名蓮花峰或芙蓉峰,西峰有坐鎮嶽宮,供奉鎮守華嶽的西嶽大帝,也供奉「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鎮嶽宮內,有一極富盛名的「玉井」,傳說當年金仙宮主常用此井水洗頭,玉井相傳與山口玉泉院相通。

  西峰還有座翠雲宮,它是山上唯一保存較完整的建築,主要因為中共設置氣象站於翠雲宮的前殿,否則不可能在文革的恐怖風暴中得以倖免。

  翠雲宮門外有座斧劈石,形狀猶如被斧劈斷分而為三,在斧劈石下,有個僅容人可鑽入的小洞,洞內有個人形巨模。斧劈石旁有一個巨斧,約兩公尺高,上面題著十六個字「仙家寶斧,七尺有五,賜于沉香,劈山救母」,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宋、元時代,民間廣為流傳著一段哀怨、動人的美麗神話——「劈山救母」又稱「寶蓮燈」。傳說鎮守險峻的華山蓮花峰的三聖母,與來華山遊玩的人間書生劉彥昌結了不解之緣,終於違反仙規,神、人結合,她的兄長二郎神以欸妹犯了「天戒」,興師問罪,三聖母力戰不敵,被壓在蓮花峰下,今日斧劈石下的人形巨模,據說就是三聖母當年留下的。相傳,三聖母被壓在這裡之後,生下了沉香,被靈芝大仙送出,交與生父凡人劉彥昌撫養,劉彥昌後來棄官隱居於毛女洞旁,等到沉香長大成人之後,從父親處得知事情的經過,沉香決心救母親,拜霹靂大仙為師,藝成之後,手持這把天賜寶斧,戰勝舅父二郎神,闢開了西峰,救出了母親,母子、夫妻終於得以團聚,華山雖然如此奇險,畢竟還是被沉香闢開了西峰,這是需要多麼了不起的勇氣和孝思啊!

 ●金龜戰玉蟾。(梁光筆攝)

美麗神話中結束神遊華山

  讓我們就在這美麗神話中結束了這趟神遊華山。華山奇險,應該難不倒有勇氣,有決心的人,華山有許多隱士、道士,除了老子、陳摶、王猛、賀元希、金仙公主等,八仙中的鍾漢離和呂洞賓,傳說也曾在華山上住過,然而華山奇險、在華山修道,生活容易嗎?

  華山傳說多,其實自古代以至知識、教育還不普及的近代中國,這些依附泥土,代代相傳的故事,就是文化,就是最佳的教育素材,今天的華山很多地方,經過中共的整修,已不像以往驚險,很多的古蹟,在最令中國人痛心無比的文化大革命中被毀壞,很多的傳說卻在中國人的心中、口中流傳著,我們中國人有很悠久的文化,很優良的傳統,今天的中國人該用怎樣的心思及學習態度去面對大好河山及歷史呢?在整理這些資料之餘,我有這麼一些題外話要說與大家聽。

師爺爺潛隱華山修煉八年

  話說回來,當初,想搜集華山資料,只想讓自己、讓大家對華山有種應有的認識、應有的熟悉,剛開始過濾華山資料時,我也只著重與帝教相關,具趣味性、有歷史性的材料,可是一路寫來,彷彿「華山」從夢中走入現實,我用筆一步步走過峻、挺、險、陡的華山,步步謹慎小心之餘,我真的「萬分」佩服師爺爺當年,那麼聽太師伯的話,「辭官攜眷上華山」,我也更瞭解師爺爺為何常帶感激的說:「沒有師奶奶,就沒有天帝教。」對師奶奶,我只能說:「我有筆墨難以形容的尊敬與感動」,也能瞭解為什麼當師爺爺、師奶奶在不知今天攀爬大上方不必依恃鐵鍊時,曾要求以後的華山朝聖者,不要再上大上方。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如果說潛隱華山八年的修煉,使得師爺爺今天有擔任天帝教首任首席使者的天命與能力,那麼身為帝教後生晚輩的我們,時時口喊「教主!我願奮鬥」,卻時時期盼 上帝庇佑的我們,又應該如何培養自己接受挫折、磨鍊擔負時代使命的恢宏氣度呢?(續完)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