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心

師心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24期 » 師心

黃敏譯  1994-05-25 11:00

  「千江有水千江月,我家一月照大千。」這是第八期正宗靜坐班期間,師尊所出的考題;當時入道尚淺,無法體悟其中的涵義,幾年下來,反覆聆聽師訓,仰瞻師行,方知這句話乃是師尊一生的寫照—一個明心見性的人,心如澄水,照徹萬物而不執萬物,洞察世局的一切,雖分別而不做分別想之大平等智慧。

  清虛集最後一首詩,師尊如此寫著:「秉性分靈命受天,何須功德在人間,等閒不管塵寰事,隱顯崑崙道統傳。」傳統中一般的修煉者,或於深山潛心修持,或於聖地參研法語,有誰願意在紅塵俗世中打滾,忍受人間風風雨雨;但師尊謹遵師伯公雲龍至聖的一席話:「爾另有使命,趕快下山準備到蓬萊仙島去。」之後,絲毫不猶豫,捨下原本「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的神仙生活,重謪凡塵,無怨無悔的聽天安排,儘管人間災難險重,共業瀰漫,毅然前往,直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大無量慈悲胸懷。

  入帝門至今,深深感受到一代明師的親和仁厚,如師亦如父,誠如顏淵讚嘆孔聖:「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之智慧與愛心。師尊對教徒同奮,不論其有心、無心、貧、富、貴、賤、智、愚、賢、不肖,都隨緣應化,因材施教,甚至超乎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施教方法。師尊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其傳道、授業、解惑之精神,如「明鏡不疲於應照,清流不憚於惠風」,更如月之映於萬川,傳諸於千秋萬世,同奮們均霑被甘露法雨。

  初次拜見師尊,只覺得他是一位慈祥和藹,風光霽月的長者,而後參加正宗靜坐班聆聽師訓,才進而知道老師是一位先知先覺,剛毅嚴正的性情中人。平日修德行道,對社會國家付出無限的關懷與慈悲,一心存乎天理,不為一己私慾,勇往直前,利害禍福,在所不計。明知人心難渡,仍席不暇暖地為教奔波,竭盡畢生的精力宏揚 上帝的宇宙大道,闡揚真理,伸張正義。心同太虛,視天下為一家,捨棄享受天倫之樂、含飴弄孫的喜悅,為傳道而犧牲一切。一生正大光明,其言行教化,都是我們為人處事的榜樣,而不是偶像。

  他一生安貧樂道,老而彌堅,愈挫愈奮。師尊早年放棄得有的功名富貴,自民國十九年「以身許道」以來,與世無爭,六十多年如一日。嘗訓示吾輩:「修道第一步要能清心寡欲。」換言之,一個人就是要抱持安貧樂道的處事態度,才不會為物慾所役。師尊自號「三不老人」—「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除顯示出其品格之自然偉大外,更在日常生活行為中具體實踐,凡此種種,皆是我們亟應學習效法之處。

  記憶猶新,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師尊那種「時而笑,時而悲」的真情流露。舉止言行,談笑仰俯,收放自如,常保有一份童稚般的真摯情懷。我常想,師尊以九十四歲的高齡而能保有那份赤子之心,反觀自己何以無法完全卸下無知的執著與累贅的包袱?還是尚未能深體大道,知行合一?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