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老根在臺灣存在,則台灣存

中國文化的老根在臺灣存在,則台灣存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44期 » 中國文化的老根在臺灣存在,則台灣存

 1996-01-25 09:40

維生樞機在李公玉階先生學術研討會閉幕式講話

  培功德莫過於為兩岸和平的努力,才有可能擴大為全世界人類的和平共處,將人類的智慧運用在追求宇宙間的和諧,在宗教上這應該是最大的功德,從這一個角度上來探討,我們真正可以感受涵靜老人他老人家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道」。

  我非常感謝學術界這麼多的朋友參加我們這一個學術研討會,而且正好是在涵靜老人證道一週年的前夕結束,我們整個發表了廿四篇論文和進行了五次的論文討論及一次的綜合討論,我們廣泛地進行交換了二個主題—中華文化和當代宗教,所以我首先要感謝今天在座的海峽兩岸的學術界的領袖們,也很感謝天帝教從事學術研究的同奮們,儘管這學術研討會可以說還是有一點停留到各說各話的層次上,但是必竟我們有許多觀念有會通的地方,使得這一次的會議有非常圓滿豐碩的成果。

  首先我要向今天在座海峽兩岸的學人們如王邦雄教授、曾昭旭教授、牟鍾鑑教授提出一些基本的觀念,希望讓各位與會朋友們對天帝教增加一點認識。天帝教所講的「道」是講天道和人道,「天道」是以道家思想自然為中心,而「人道」是以儒家思想人本為中心,這是天帝教的基本的體系來至這二個部分,王邦雄教授在昨天的主題演講中曾特別的提到這一點,但天帝教的教義核心的部分應該落實在二個字—一為「動」,一為「和」。

  天帝教的天道是以道家自然思想為中心

  「萬有動力論」的觀念是涵靜老人在天帝教教義天道的落腳點,天帝教的教義認為整個的宇宙都在動「動者自動,靜者亦動」。因之,整個宇宙的本體有二個規律:一是「自然律」;一是「神律」。自然律是「動」的一種能力,神律是「和」的一種能力。在宗教上都認為有神,肯定有萬有的至高之神,神在天帝教稱為神媒,是自然和物質間的中介者,中介者「神律」的能力是什麼呢?我認為正是道家的「靜」,老子講:反者道之「動」,動的基礎在於靜。「靜」是「動」的基礎,如果不「靜」,就沒有辦法駕馭「動」,整個宇宙的萬事、萬物一直都在自然的不斷的動中在變,如果沒神的「靜」,就沒有辦法駕御整個宇宙的「動」,師尊在天道自然律的觀念就落實在動的觀念,但是基本上還是「靜」,和老子所講的觀念是一致的。

  在天人的關係上,涵靜老人在他本人親撰的一篇論文中提到:先有無形宇宙後有有形宇宙。因此:一、無形涵蓋有形;二、無形運化有形;三、無形創造有形。

  一、「無形涵蓋有形」,因為「無」涵蓋著「有」,如果「無」不能涵蓋「有」的話,那一個「有」就永遠不會生,這和剛才所探討的那一個「無極」的觀念是一致的,值得我們注意。

  二、「無形運化有形」,所有的有質有體的都是通過無形化生出來的。

  三、「無形創造有形」,這一個觀念不僅宗教上的思考,在科學上也是值得思考的一個關鍵。

  於是他老人家又進一步提出來:

  一、「自然係充滿生命的自然,生命亦是充滿自然的生命」,這一句話和「無形涵蓋有形」是一致的,他老人家一再強調「回歸自然」,自然的本身是充滿生命的自然,所以整個宇宙是充滿著生命,生命也是充滿自然的生命,生命的本體是自然生命,這是在天道上的觀念。

  二、「吾人在一呼一吸間,生命和自然交織成為一體」,這是天道觀念上天人合一上最重要的關鍵。

  三、「人非純粹的人,天非純粹的天」,如果人是一個純粹的人,那只是物質體,但是人還具有超越性,如果天是一個純粹的天,就不會不斷的創造。

  四、「吾人在宇宙中,宇宙在吾人中」,人在大宇宙中,身體內還有一個小宇宙。

  這些觀念都在說明了天帝教天人關係的觀點,立足在天道的自然觀上,基本的立足點與道家的自然是完全一致的。

  天帝教的人道是以儒家人本思想為中心

  第二個以人本思想為中心、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人道觀,在人道觀上他老人家提出來「心物一元二用論」,我個人對「心物一元二用論」的體會,我認為「心物一元二用論」具有人性和人欲,人性和人欲構成「心物一元二用論」,因此我認為涵靜老人提出來的關鍵是「道、欲並存」,人的心是道與欲並存,不是性善、性惡,更不是唯惡,而是道、欲共存,因此人性和人欲並存,而人性和人欲是互動,而不斷的造成相互的變化,再進一步從道欲並存的觀念推展出去,王教授在昨天的開幕時提出「內聖外王」的觀念,我個人根據「內聖外王」的觀念提出所謂的「發條理論」,提出來「內轉」和「外推」,我們可以看到玩具的發條的前一個階段稱為內轉,經過內轉之後力量才能凝聚起來,然後鬆開了才能外推而動起來,內轉和外推交互的作用中,形成發條的本能,我這一個觀念是完全繼承了「內聖外王」的觀念,有很多人特別注重「內聖」的觀念,認為「內聖」重於一切,但是只有「內聖」,等於發條凝聚了力量之後,還繼續不斷的內轉,最後發條一定會斷掉,有力量等於沒有力量,有用等於沒有用。儒家的思想最重要的一點在是「內聖」之後,一定要做「外王」的功夫,修身、正心誠意是內聖的過程,治國、平天下是外王的過程,如果沒有「外王」的圓滿,「內聖」仍然是會落空。傳統的宗教也是主張修內功和外功,我們可以看到道教強調三千功八百果,呂祖的內功修持那麼好,已經成功了純陽之體,但是他還要去做那麼多救世濟人的事,這就是培外功,修內功和修外功必須是交互運用,以發條理論而言,就是要先內轉,然後就要再外推,我相信這和涵靜老人的修持和觀念是一致的,他老人家一再的強調:除了修內功之外還要培養外功,培外功就是培功立德,就是天帝教所謂的奮鬥之道。而天帝教同奮的奮鬥之道就落實在二個重點:一、兩個時代使命與任務;二、兩岸真正和平統一。有人說:天帝教過多關心政治。但是以今天的客觀情勢來說,台灣二千一百萬同胞所面臨最根本實質的問題,應該都與兩岸的互動有關係,這是無法迴避的現實,所以他老人家公開提出:「兩岸真正和平統一」。真正的和平統一就是和諧,這也是天帝教教義中最重要的觀念,宇宙中的萬事萬物要和諧,人道也要和諧,人道上的和諧除了國家社會要和諧之外,最主要的關鍵就落實在兩岸的和諧,這是培外功的基本著力點,也是修持上基本的著力點,我們可以說培功德莫過於為兩岸和平的努力,才有可能擴大為全世界人類的和平共處,將人類的智慧運用在追求宇宙間的和諧,在宗教上這應該是最大的功德,從這一個角度上來探討,我們真正可以感受涵靜老人他老人家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道」。

  中國文化老根在台灣的積極正面意義

  我個人一直認為他老人家最愛惜台灣這塊土地與在這塊土地生活的中華同胞,他老人家經常說:「修道人都把希望寄託在明天,希望明天到淨土、到天國、到未來理想的地方,但是修道人一定要了解,你今天還在這一塊土地上,沒有今天這一塊生你、養你、長你的地方,你不可能到明天的天國,你希望明天到彼岸、到天國,要先愛這一塊土地,一個宗教徒不愛他自己生活的這一塊土地,是沒有資格到明天的那一塊土地去。」,也因為這樣的觀念他老人家要我們先愛這一塊土地,先愛台灣這一塊生我、養我、長我的地方。他老人家又說:「上帝愛台灣寶島,因為台灣是中華文化的老根。」,這一句話基本的意義在因為中國文化的根在台灣,所以台灣才能夠存在,如從另一個相對的意義來說,如果中華文化的老根從台灣消失,台灣還有什麼的意義存在?這是我們剛才共同討論的一個關鍵,今天中華文化的老根在這一塊土地上,才會有今天的安定和繁榮,這並不是否定了中華文化老根在大陸的不存在,相反地我的感受非常的強烈,代表中國文化的倫理在大陸的根是非常堅實的。師尊講這一句話的主要意義是中華文化的老根在台灣,「只要中華文化的老根在台灣存在,則台灣存!中華文化的老根在台灣消失,則台灣亡!」這應該是我們今天探討中國文化和當代宗教共同努力的方向,今天在台灣的當代的新興宗教沒有不肯定中華文化老根,一貫道如此、軒轅教如此,我們應該給予肯定,天帝教從廿字真言人生守則系列的開展,到教義整體精神的源頭,我想從這一個角度詮釋他老人家所講「中華文化老根在台灣」的積極的意義和正面的意義,並就教於各位學者專家。

  剛才大家曾經從中國文化的精神談到今天台灣的內部有一些「族群的對立」言論,這是一種分化的觀念,本質上是要求中國大陸文化和中國海洋文化的絕裂,我個人非常同意剛才王邦雄教授和曾昭旭教授所講:這是一個過程。更值得注意的不只是「你是不是台灣人?而是你有沒有愛台灣的心?」的問題,正如王教授所講:你拿美國的護照,但是沒有美國心,那又有什麼意義?相反的不是在台灣出生,但和這一塊土地一起成長,有一顆愛台灣的心,愛著這台灣的這一塊土地像師尊一樣,我想從這一個角度來看,有一些的觀念可以加以釐清了。

  中國人的希望在台灣首先要讓這塊土地存在

  師尊不僅是愛著台灣和愛著中國,他老人家有愛中國的心和愛台灣四十多年以上的感情,這一份心和這一份情成為他老人家對台灣的那一份關懷,我一直認為如果他老人家具有人神的神格,師尊應該是台灣的守護神,我記得九月份我和大陸一些朋友對話時,大陸朋友他們說:「李教授!你是我們的朋友,如果真有一天兩岸衝突昇高到最高點,我們會先通知你,你可以選擇到大陸定居。」,當時我很清楚的說:「對不起,假如真有這麼一天,我會死在台灣,我和台灣共存亡,因為:一、我在台灣四十五年;二、我的父親的黃庭在台灣;三、我的子孫在台灣還要在這一塊的土地生存下去;四、天帝教有三十幾萬的同奮在這一塊土地上,我一定和他們共存亡。」,我所體會的是師尊愛台灣,他老人家更愛中國,有另外的一個朋友問:「李教授,你是代表某人來的,你有沒有授權書啊?」,我說:「我沒有,我代表我個人。」他說:「那你只是帶了一張嘴來了哦!」,我說:「對!我不僅帶了一張嘴巴來,我還帶了一顆愛心和良心來,我今年已經七十歲了,我們這一代是中國人最悲哀的一代,是充滿了動亂悲劇的一代,我絕不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再遭受到像我們所經歷的苦難和動亂,我想你們應該也是一樣。」有一個朋友就冷靜地講了一句話:「我可以肯定的說,我們也不希望兩岸以兵戎相見,因為中國人的希望在台灣。」這也是剛才王教授和曾教授所做的結論,中國人的希望在台灣,首先要讓這一塊土地存在,讓這一塊土地繼續下去,也就是師尊他老人家所念玆在玆永遠不忘的一件事。

 ●學術研討會上三位學者曾昭旭、王邦雄、呂宗麟與徐光陽開導師(右起)(天人研究總院提供)

  當代宗教和平和中華文化精神的共同一致性與永恆性

  我們從整體來看,天帝教時代使命的「天命」,固然有其宗教的部分,但是也是一個非常實際的工作,是為二千一百萬人民的存在,是為了中華文化的老根能持續,只有中華文化的老根在台灣才能使兩岸的關係和中國前途得到穩定發展,這就是天帝教所努力的方向,也是當前國內新興宗教和當代宗教所努力的方向,我們共同肯定從天帝教可以看到當代的新興宗教的走向和所努力的方向,更可以看到當代宗教和中華文化精神的共同一致性與永恆性,這一點可以成為這次研討會的結論。

  謝謝各位參加我們這一次涵靜老人的學術研討會,同時這次是我們良好的起步,我們還要繼續辦下去,要一期一期的把中國文化作各個不同深度、廣度的研究發展,也就是我們現在兩岸學術交流的努力是一致的,謝謝各位這幾天來的參與和辛苦,更感激學術界來自海峽兩岸的朋友,我們是以最高的誠意感謝各位研究中國文化的朋友們,我們共同希望大家能進一步的了解涵靜老人,進一步的了解天帝教。

  謝謝各位!謝謝!   (八十五年八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