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印度廟與猶太教堂
郭光齋 1996-03-25 10:35
第一次到新加坡,對這個花園城市慕名已久,街道很乾淨,不愧世界排名第八高所得國家,亦是不同民族的熔爐。
首先,我在巿區發現有個台灣看不到的標記,刻畫在牆上— ,二個正三角形交疊。我問的士(TAXI)司機,才得知是猶太教堂,查地圖是(Magharin Aboth Synagogue),新加坡共二間Synagogue。大家應熟悉信仰舊約聖經、耶和華上帝及摩西的猶太教是以以色列為代表,不接受新約聖經,有別於天主教及基督教。
二月二十一日大年初一,我與靜主參觀印度廟,新加坡共有四間印度廟,Sri Mariammnan Temple在整修,不對外開放,只去Sri Krishnan Temple(全名Sri Manmatha Karuneshvarar Temple)未去 Kali Amman Temple 及 Sikh Temple。印度廟與台灣民間宗教廟宇(例如玉皇上帝廟,媽祖廟等)一樣彩繪鮮豔,尚偶像崇拜,只是神像造型依民族性而不同。
大門中間的神祗是Krishnan黑天,為毗須奴神(Vishnu又名Narayana)的第八化身。神話記載,毗須奴沈睡之際,宇宙隨即進入死滅狀態,他甦醒的時刻,宇宙的生滅循環即依此而行。偶而,毗須奴神會適時降臨人世,剷除邪惡以維護真理與道德。神話說,黑天的人性最強,人世歷練使黑天的思想愈臻成熟,是睿智聰穎的大哲學家。在薄伽梵歌有描述其哲理論說。(註:毗須奴即救世主)
廟內部牆上面一對夫妻神明是Siva濕婆神與Shakti夏克堤女神。濕婆擁有諸多身份,既是靜坐於凱拉撒山上的瑜珈修行者,也是專司「創造與毀滅」的神祇(又名Natavaja那吒羅闍,舞藝之王),又是生命之籽。印度許多寺廟都供奉著濕婆神的陽具(The Lord of Siva)。濕婆神之妻Shakti為「活力」意思。擁有雙重面貌,一為善良溫和的雪山神女(Parvati),一為兇惡恐怖的時母(Kali)。
印度教的世界觀與修持如何?
印度教以「解脫」(Moksha)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即超越生死循環,完全解脫的真自由,進入梵我合一。在未達到解脫之前,人註定要承受生死循環之苦,每一世命運之多舛或富泰,端看個人前幾世的業(Karma),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律。因此因果報應才出生在不同四大種性階級。近代,階級不平等已因教育改革加上佛教、錫克教、回教、耆那教沖擊而淡化。人除了追求解脫外,還有權追求三大目標,即伽摩(Kama,樂趣,包括雲雨之歡),利(Artha,財富功名),及法(Dharma,真理廉直),前兩者的追求,應以不違背公正道德為基本原則,即以正法為根基。
不論貴賤貧富,人的一生可分為四大階段:第一階段學習期,涉世不久的個人須耐心學習如何自我控制與嚴禁縱慾。第二為家庭時期,個人成家立業後,自然較注重伽摩與利的追求、第三階段思想圓熟,不論功成名就與否,個人都應試圖擺脫世俗誘惑。最後階段為棄世時期,也就是斷然揚棄物質追求,專注精神俢養的時刻,這個階段正是解脫的準備時期。印度有許多雲遊僧,屬印度教的第四階段修煉者。
印度教個人修行一種採行瑜珈(Yoga),梵文原意為內心世界的整合,主要是透過靜坐方式控制個人軀體,進而控制心靈層面,最後認知個體存在實為淨潔神靈。學瑜珈需要導師(Guru)指導。
另一種修行採用雙修法,在印度可以看到許多這種雕像,此法曾傳到西藏成大圓滿密法,但是不易傳承,乃能在修持中一直保持著清淨念力的弟子少,使人難窺其奧。因為印度教主張建立家庭,夫妻雙修,不是印度人特別好色,不必太奇怪。不過這種神像在新加坡看不到。
在新加坡信仰印度教與猶太教的人很少。但這二個教派仍值得研究了解,有助未來溝通—宗教大同。
●郭光齋在「濕婆神之妻」神像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