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台北縣初院「教義研討講座」

記台北縣初院「教義研討講座」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46期 » 記台北縣初院「教義研討講座」

台北縣初院 洪靜雯  1996-03-25 11:20

用「心」受持聖典—新境界

  壹、前言

  「小小一本,學問大大」,是幾年前初次讀教義時,對它的第一印象。正如同基督教的聖經,回教的可蘭經,《新境界》是天帝教的經典代表之一,它在我的心目中,是一部傳示宇宙真道的聖典。幾次像準備聯考般的研讀下來,又畫重點、又作筆記的,初時真的是興致勃勃,從第一個字讀到最後一個字,真覺得對得起 上帝了。

  第四期高教班閉關時,小組研討要分組,大家彼此討論著要選擇教義、教史,還是教綱組,我不知思索地選擇了教史。出關前,有人問我:「靜雯,教義研討最熱門,怎麼不選教義組?」我回答:「教義我已經讀過了。」那人再問:「那教義究竟吿訴我們什麼?」我腦中飛快閃過一連串的和子、電子……

  我答不出來。

  頓時發現,讀了好幾遍的內容,所留下的只是一片空白。

  去年十一月二日,台北縣初院第二度舉行「教義研討講座」,有一段給我很大啟示的話:「要了解教義,不能光研讀文字,而應受持。」

  受—了解道理,產生信心,誠心接受

  持—常記在心,身體力行

  我為「受持」兩個字深切感動。我想,我找到了啓迷之鑰,這才是研讀教義的正確態度。

  貳、課程簡述

  台北縣初院八十四年度「教義研討講座」活動時間自十一月二日至十二月七日,每週四晚上七點半至九點半,為期六週。

  本次課程是將教義之綱領、重點、精神,編訂廿二個專題,成為一個題庫,再由報名同奮從題庫中挑選題目,請講師主講,帶領同奮研討。

  講師群邀請到呂光證、張敏肅、鍾緒點同奮(依講課時間為序),感謝他們不辭辛勞奔波,才使大家受匪淺。光證同奮講四堂課,最是辛苦,為推動研討教義的風氣,不遺餘力。而令人家耳目一新的新講師—敏肅同奮和緒點同奮,前者是南強工商的資深英文老師,後者是天人文化研究所的高材生,兩位都是第五期高教班剛結業不久,隨即投入教義講師的講習訓練,對教義皆有深入的認識,遂被光證同奮邀請一同前來。雖是初次講授教義,但引起同奮熱烈的迴響,和光證同奮三人皆受好評。

  以下是他們的精彩內容摘要。

一、教義對我們的好處—呂光證同奮(八十四年十一月二日)

  師尊曾於民國八十二年公佈天帝教獨有的十五項宇宙法寶,其中一項即是闡揚宇宙大道之教義—新境界。這部偉大的鉅作,究竟蘊藏了什麼顚撲不破的真理,可以帶來什麼好處?

  教義獻言第五頁:「希望世人奉行,邁向精神的重建,道德的重整,人心能于不知不覺間潛移默化,世界末劫得消弭無形。」依此段文字,教義的好處可分兩方面:

  個人—消業

  全人類—化劫

  為何教義只是一本經典,竟能消業、化劫?

  光證引用金剛經一段文字:「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為他人說,於前福德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說明釋迦牟尼曾云誦持金剛經乃至為他人說,有比佈施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更大的功德。教義,也有此不可思議之功德。而這股力量的根源,來自於我們的心。

二、談昊天心法的心—呂光證同奮(八十四年十一月九日)

  心—即「受持」。

  師尊曾言,宗教所有的一切都是念力。念力,就是當下的心,所發出來的力量。弘法院教師講義第一篇即云:「心力無限大。」打坐、祈禱、讀經典,都是在開發心力。

  表面看來,教義似乎不探討心,其實已講了,和子和電子之間的關係,就是心。心物一元二用論的「元」,也是心。二用,就是靈魂(和子)和肉體(電子)。所以要修心,才能性命雙修。性命雙修,就是五門功課。

  光證引用富翁和四個太太的故事,說明人死後能帶走的只有業和功德。因此,我們的心,要能放下一切;煩惱痛苦的根源,是什麼都想要的凡心,幸福快樂的根源,是什麼都沒有的道心。

  空空洞洞,一無所有,即能「一靈常照」。我們是否能煉心呢?端看五門功課之力行,向自己奮鬥吧!

三、談靈界的真相—呂光證同奮(八十四年十一月十六日)

  什麼是靈界?根據教義第55頁,可分為四點闡釋:

  1、生物逝世後所進入的無形境界—靈界是我們原來的家,也是最後的歸宿,我們都曾來去好幾次,只是忘了回家的路。

  2、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自無確實現象足資論證—靈界是念力幻化出來的境界。

  3、人和靈界的溝通—親和力。

  4、靈界由人造成—即第三神論。為搶救浩劫,充實靈界力量,無形頒佈急頓法門,仙佛由人修煉而成。所以教義是以人為主的人本精神。

  光證引用很多靈界故事,增趣不少。如何不見「鬼」?「不動心」即有正氣,鬼自然退避三舍。如何見「神」?跟隨神的願力發願,即能和神親和,切不可只想見神顯相。

  師尊曾說,探討靈界,不是為了怪力亂神,是了顯現有形宇宙和無形宇宙的真實面貌,撥亂反正,積極向上,樂觀奮鬥,才是其目的。

四、談感應—張敏肅同奮(八十四年十一月廿三日)

  敏肅開頭即言,生活當中,處處是感應。感應,是宗教的必要條件。教義第4頁:「不談感應,便非宗教,而是倫理學;不談感應,天人便不得親和,天人文化便不得交流。」

  什麼是感應?感應是「天地間正氣的親和。」

  「天地間正氣的親和」可分為:

  1、氣炁交流—個人正氣與天地正氣的交流;

  2、心心相應—人心與天心相應。

  如何才能獲得感應?「誠」,是獲得感應的最重要關鍵。教義第4頁:「夫感應與啓示的原理必須由親力達到電熱和準,方能冀引所想對象之和力,使生感應。至於親力,如何方能達到電熱和凖,即在動念之善與惡為分際耳。」又教義第63頁:「天地之大,惟誠為貴。親和之力之產生,誠之物理的結果而已。」

  感應有何結果?

  1、個人—內在身心靈的感受與改變

  2、整體—外在環境的轉換與改變

  敏肅在這次課程當中,很真誠地說出在天帝教十年來,她所曾經經歷的人生考驗,包括家庭、學校、始院等令她一次次往內在省思的關卡,而促使她在生活中各種不同的感應,建立起對天帝教的堅定信心。她的堅強,她的奮鬥,令人發自內心的感動。許多感同身受的同奮都在偷偷地拭淚,表達了敏肅的課程所引起的共鳴。

五、談鐳能的奧妙—鍾緒點同奮(八十四年十一月卅日)

  鐳能—宇宙間最高的能量。有三項功效:

  1、孕育、創生(無生聖母)

  2、調和、控制(上帝)

  3、救劫(師尊鐳炁真身)

  而鐳能要如何接引呢?須賴「念力」。要以善之誠心,發出正念,則能以和子中之陽電,最易和鐳能得到直接之感應。雖然我們目前不能修煉到鐳炁真身,但師尊已修成,師尊是一個轉播站,我們祈禱匯聚之念力,經由師尊為救劫修煉而成的鐳炁真身,和宇宙鐳能互相調和,即可凝聚有形無形的力量,佈施運化救劫。

  何鐳能能救劫?教義第81頁:「上帝是調和自然律之最高執行者,其所及範圍不只是宇宙間和子以及人類之靈魂,即鐳力之操縱亦能影響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之發生。」再根據教義第5頁:「上帝具有某種鐳力以操縱電力故也。」可知 上帝能調和自然律、神律,都是透過鐳能,所以亦藉鐳能救劫。

  緒點說,訂此題目的動機,乃因「鐳能」一詞在天帝教耳熟能詳,卻少有人深入了解,故想了解「鐳能」,並藉此切入師尊的鐳炁真身和救劫有何關係,可見其研究教義之用心。

六、了脫生死的三種途徑—呂光證(八十四年十二月七日)

  每一個宗教都要了解的問題,即生死問題。「從何處來?」「往何處去?」這是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的。

  光證說,師尊自民國七十六年後就很少講教義了,雖然少講,但師尊曾經強調,有一段話是讀教義時一定要懂的,那就是—「生前不修,死後即無能為力。」即非常實際在講生死的問題。

  而生前如何修,才能決定死後往何處去?探討此問題前,可以先了解教義第60頁,將和子分為八大等級,這八大等級的差別,即在陰電、陽電、鐳質的多寡。陰電愈少、陽電愈多,和子的等級就越高。根據此項論點,如何避免「生前不修,死後即無能為力」的方法,即在於—

  「去掉陰電,增加陽電。」

  如何「去陰電、增陽電」呢?這就是了脫生死的三種途徑:

  1、立功德於世—即反省、懺悔、廿字真言。

  2、增加親力—即誦誥、廿字真言。

  3、鍛煉精神—即打坐。

  歸納言之,要了脫生死的具體實踐方法,就是五門功課。

  由此可知,教義是和生活密切相連的,這可從宇宙應元妙法至寶的一段話看出:「同奮奮鬥的方式,大致說來不外兩類。1、犧牲奉獻—出心,貢獻智慧。出力,貢獻勞力。出錢,量力輸財。2、真修實煉—培養正氣,切實做好四門基本功課。鍛鍊精、氣、神,即靜坐修持。」更說明了教義與生活的密不可分。

  我們都從天上來,也應回天上去。最後光證在勉勵大家將來都能回到 上帝身邊的結語中,將本次教義研討圓滿落幕。

  參、成果評估

一、優點:

  1、平均上課人數廿四人,全勤十五人,平均出席率達77%。

  2、將題庫印在報名表上,由學員圏選出有興趣之題目,依學員意願決定講題,以提高學員研討興趣。

  3、安排學員作心得報告,以了解學員的感想及吸收程度。

  4、課程結束,立即作民意調查,提供主辦單位及講師參考。

  5、設立全勤奬,以鼓勵研討精進。

二、缺點:

  1、雙向交流不夠。

  2、部份學員無法準時出席,習慣遲到,延誤上課時間。

  3、上課錄音有瑕疵,收音不良,致上課內容錄音不清。

  4、心得報吿未能控制時間,延誤下課。

三、建議:

  1、將小組研討列為必要課程之一,並針對該次上課主題設計討論題,引導學員在思考中深入了解。

  2、每週安排《新境界》特定章節,請學員導讀,以促進學員對內容的熟悉。

  肆、結語

  師尊曾八十二年十二月四日在天人硏究總院的大同堂,對研究學院及修道學院學員講解「天人合一」時提到:「天帝教第三天命完成後,將來天帝教就是兩件大事—『教義』與『靜坐』。」又說:「教義是理論基礎,使我們了解天人合一的原理。」各位同奮,教義的重要性已在這幾段話中昭然若揭。

  記得在開課之前曾經問過光證,本次教義研討的主要目標是什麼?光證說得好:「拉近教義與同奮的距離。」我一想,真的沒錯,平常聽一些同奮每一次提到教義時,常會有這些反應:「那是博士、碩士、學生……等讀較多書的人在研究的,一般同奮哪看得懂?只要聽就好了。」這種「教義恐懼症」似乎存在某些同奮的心中。我想,教義研究若真要普遍推廣的話,恐怕得先要消除「教義就是只有在講和子和電子」的主觀意識,讓大家建立教義是人人可讀的觀念才行。因此,光證要來講教義的時候,我們幾位負責籌劃的同奮真的非常高興,因為光證講課時,一向是深入淺出,平易近人,非常生活化的講解,確實打破了某些同奮對教義的誤解,也真正達到了「拉近教義與同奮的距離」的近程目標。

  當初在教院開始要宣導這個活動的時候,本來很擔心同奮參加意願不高,只好一通通的電話去親和,或利用同奮到教院來的時候,儘量說服他報名。很感謝有一些同奮非常發心,主動幫忙聯絡,還有副宏教、三位教長、教務中心執事非常配合,以身作則帶頭做主持人,推動上課氣氛,才使得報名同奮很快就到達卅位,雖然結業時只有廿八位,人數並不多,但是每一位同奮都一致認為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活動,並且希望下次舉辦時再來參加。我想,這樣就夠了。

  記得最後一次上課時,同奮幾乎都是主動上台做心得分享,講到延誤下課時間。我想,不管同奮們真正吸收了多少,至少從同奮踴躍主動報名的舉動中,表示他們對這個活動的認同,也看到了教義帶給同奮一些生命的領悟,或對天帝教修持精神有進一步的理解,令我非常的感動。我想,台北縣初院這次的「教義研討講座」不是我們自誇,真的是圓滿成功。

  光證曾在一次上課中提到,「教義裏面雖然沒有提到心,但事實上和子和電子之間的關係就在講心。」我想誠如他所言,教義就是一部要我們的「心」去讀的經典,而如何用心呢?歸結到最後,仍然是實踐五門功課,向自己奮鬥,「理入」、「行入」並進才行。當我們自己開拓出自己生命中的「新境界」時,不就在推廣教義的精神嗎?在這次研討中,很多同奮有了這個體悟,非常感謝光證同奮如此辛苦地推動教義研討,使教義精神落實了教化的功能。

  台北縣初院很多教務都剛起步,很多地方都還要跟其它教院學習,雖然這次的教義研討在全省已承辦的教院中也許不是最好的,但是藉著這個活動,真的讓我們的凝聚力提昇不少,也建立了重視教義研討的共識。但願未舉辦教義研討講座的教院趕快向總院申請,大家共同將研討天人之學的風氣推廣開來,相信師尊老人家在天上看到一定非常欣慰。很想吿訴師尊,「台北縣初院已經向《新境界》又邁進了一步。」願以此和大家共勉。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