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篇─為往聖繼絕學 不求理解,只是琅琅讀誦

理念篇─為往聖繼絕學 不求理解,只是琅琅讀誦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60期 » 理念篇─為往聖繼絕學 不求理解,只是琅琅讀誦

 1997-05-25 10:50

  王財貴說,語文教育是廣義的文化教育與薰陶,要趁兒童在六到十二歲記憶力特強時,背下中華文化中智慧的結晶,背多了,往後理解力,會是爆炸性的連鎖反應。

 

  是週三下午,小學生的小周末。台北縣中和市內一處天帝教的華山講堂,二十來個小朋友正襟危坐(當然並非全是如此,小孩子嘛,總也有歪頭斜腦、噘嘴皺眉的時候),課桌上,旁邊放著「四書」和「老子」,手上則是一本唐詩,幾個陪著小孩的媽媽,點綴著課室氣氛。

  黑木講壇上,王財貴拿著書,一句一句唸給孩子聽;孩子一句一句跟著讀。是文言文,很多字、句孩子不識;但是,和一般學校上課不同,這個老師並不講解文章字句的意義,只特別注意音調,要能吸引孩子。他不停地唸著、唸著,孩子也跟著不停地讀誦,聲音清朗,好個讀書天。

試驗自己孩子 效果佳 在學校自小就與眾不同

  說起教小孩子背經書,王財貴活潑起來─這可是專長了。他表示,二十年前從師專畢業到小學任教時,就有教小朋友讀經的想法,直到四、五年前才開始拿自己的孩子當「試驗品」,因為效果不錯,二、三年前才開始教別人的小孩。

  對現代教育理論略有接觸的人,可能很不能接受王財貴教孩子「背」經書的做法,國內教育最受抨擊的,不正是因「填鴨式」的教育,養出一堆缺乏思考創造力的國民?王財貴偏還要「塞」給孩子一堆「古物」,豈不違反教育理論嗎?

  不!王財貴有理由。他指出,讓小孩子背誦,完全合乎人性及身心發展,因為心理學上說,人的記憶力發展從零歲到十二歲,此後才是理解力的長足進步。他的「孩童背經書」從自己的孩子身上的試驗,即看到好的效果。

  他舉例:目前讀高二的大女兒在國小四、五年級時讀經讀了一年多,後來雖因「別人都沒讀」她也不讀,但從上國中到現在,她的國文一直不需太多的準備;讀國二的大兒子從小學三、四年級開始讀經到國一,目前為了準備跳級考試才中斷。他從小作文就很好,學習能力也強,才上國中,老師就覺得這個孩子和別人不一樣。

懂了才教不見得適當 日後自然會心領神會

  道出這些讀經「實效」,只是為了說服別人;事實上,王財貴推動兒童讀經,更重要的原因是:「如果是中國人都不讀中國書,如何能在這個世界上立足?」

  王財貴對現代的教育理念另有看法,他認為,教育過程重視理解是對的,但國內的中小學科學教育,教材卻超過孩子的理解力,造成學生的數理恐懼症。而用科學方法進行語文教育,非要孩子懂了才教,更不見得適當,因為語文教育是廣義的文化教育與薰陶。他反問:「怎樣才算懂?是考試會寫?或是可以是一種深埋心中幽幽然的、說不出的感受?」這個感受或許說不出、寫不出,卻不是不懂。

  也因此,他讓孩子讀經、背書,而不要求孩子懂,也沒打算教懂孩子,甚至不願以大人的理解方式來影響或誤導孩子,將來有一天,當這些讀過經書的孩子,和經中所談的人、事、物「相遇」,他自然就懂了。王財貴對「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句話賦予新解:「必須是自己準備好了,才可能聽到人家的話,一點就通,也才可能勝讀十年書。」而幼時所記誦的經書,正是這套準備工夫。

  王財貴欣慰的說,會來聽他演講或參加研習會的,通常是本身對讀經持肯定態度的,這些人後來多半會讓孩子讀經、或本身也加入教孩子讀經的行列。

長篇經典之作一定背 背誦原則:章節不漏

  至於要讀什麼經,王財貴提供了一份書單: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當然必讀;老子、莊子、唐詩(唐詩三百首,尤其是七言古詩);古文觀止,能全讀最好,否則要挑長篇的背:楚辭、昭明文選也一樣。再有時間,宋詞、元曲也都是詞、曲中的經典之作,值得背。

  王財貴說,中國傳統又以儒道兩家為主流,儒家以四書為核心,四書又以「論語」為引導,道家則先讀「老子」,再加上文學的瑰寶「唐詩三百首」。兒童讀經第一年可從這三本書開始,每天花個二三十分鐘,一年就可以背下三本書。

  第二年開始讀「大學」、「中庸」、「莊子」。第三年讀「孟子」、「詩經」、「易經」。到了第四年以後,可以讀「春秋」、「禮記」、古文選、佛經等。王財貴認為,按照這份書單持之以恆,兒童讀經一年,國文程度可超越高中,讀經兩年可凌駕大學,讀經三年則有中文系的水準。

  王財貴解釋說,花一樣時間去背書,且同樣都不懂,應該選些孩子長大後學習過程中可能不會讀到的東西,如「春眠不覺曉」國文課本一定有,可不教;七言古詩就絕少,因此他教背。背文章也是一樣,選千古有名的長篇,一旦長篇大論都會背,將來看到短文,讀起來簡直就易反掌。

  教孩子背書,得記住一個原則:不要跳章、不要跳節,儘管一路讀下去,不要刻意去選容易或難的;也不要管文章合不合現代(王財貴說,都是好幾千年的文章,說合也不合,說不合卻又合,因為時代不同但人性相同)。挑三撿四的,孩子起了分別心,討價還價,就難教了。

  (轉載自聯合報教育專刊版)

 

  依據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的研究,一個人記憶力發展是自零歲開始,一至三歲即有顯著發展,三至六歲,其進展更迅速,六至十三歲,則為一生中發展的黃金時代,至十三歲為一生記憶力之最高峰,以後最多只能保持此高點,往往二十歲以後,心境一不平衡,便有減退的可能。而理解力的發展,與記憶力大有不同,理解力也是自零歲開始醞釀,一至十三歲緩慢上升,十三歲以後方有長足之進展,十八歲以後漸漸成熟,但依然可因為經驗思考之磨練而一直有所進步,直到老死為止。

 ●記憶力、理解力、經過訓練的記憶力、經過訓練的理解力~年紀增長變化圖。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