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資料庫實力 傳達天音更無礙
1997-11-25 09:55
維生首席於十月廿四日在天人交通技術人才訓練班精神講話
天帝教的天人親和與傳統民間信仰的所謂通靈之間,最大不同處,應該是在於靈的層次,我個人一直認為無形「靈的境界」,是一個一個「社區」的觀念,同時存在於大宇宙、大空間之中,因此,雖然我們在這裡接訊,但是也會有他地的人同時在接訊。記得當年我們一家跟隨師尊住在西安時,四進四合院的最後一進是教壇,隔壁鄰居是「文教會」,文教會崇信儒、釋、道三教,主神是文昌帝君,他們的神壇亦在最後一進。經常我這邊在侍準時,他們那邊也正在侍準,而且同時是關聖帝君降示,我們這邊接的是文言文,他們那邊接的是詩,我就想:為什麼同時是關聖帝君降示,兩邊一牆之隔接到的訊息會截然不同?這是什麼原因?我最後得到一個結論:靈的世界就好像是一個社區、一個社區,社區文化層次不一,靈的層次也不一致。
靈的世界好比一個個社區
又好像觀世音尋聲救苦,對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幫助,因人施教,因人而降下不同文字,也許是關聖帝君派下不同的代表,這些不同的代表有其不同的喜好及特性,故使用的語言、方法不一。以人間的例子來比喻,就如同派出駐在教院的開導師代表首席使者一樣,開導師使用弘教的語言、方法也會有不同,但是他們都在執行帝教救劫、弘教的天命。
宗教上的天人交通方式,有的稱為「開沙」,有的稱為「扶鸞」,帝教將近似這一種的方式稱為「侍準」。過去傳統之侍文大都是用詩來表達,在《道藏》內有很多這方面的資料,《呂祖全書》就有很多是來自天人交通的訊息,過去天德教時代的侍生孫大成所接的大多是詩,葉孝侯所接的大多是文章,郭大化所接的大多數半文半詩的文字,江式如所接的是半詩半文。
在西安時,師尊有一位亦師亦友的朋友邵力子先生,他是中山先生的文字幕僚,師尊很想引渡他,拿其中的一、兩篇天人交通的侍文給他看,他一看就說:有些是假的。他的說法是:一、漢朝時代的關羽,卻寫出來的是唐朝時的文章體例,可能嗎?二、唐朝時成道的人寫出宋朝時的詞,可能嗎?又有一次他說:「在民間把濟公太神話了,事實上,濟公是禪宗的大師,遊戲人間有一定的禪意對應,祂的降文如果只表達出遊戲文字,卻沒表達出禪意,也不對。」當時師尊為此曾經和他發生爭議。最後,他笑笑說:「你信你的,我說我的。」如果現在我回答他,我會告訴他:同樣是濟公的代表,也可以找現代成道的人來當代表,這就是「社區」與「社區文化」的觀念。
多讀書才能順利轉折訊息
天人交通另有一種方式是「侍光」,類似從光幕抄東西下來,侍光最先天,直接抄下來就是了。還有一種方式是「侍筆」,侍筆需要轉折,比方說:侍筆想要接下「允執厥中」這句話,但那位侍生的和子體所儲存的資訊庫裡沒這句語言,也許只能透過轉折成為「永遠在中間(或中道)」這樣的一句話,如果有些侍生本身的資訊庫沒有當時轉折所需要的資料,接下來的轉折訊息就不夠好,往往易為識者所笑,怎麼樣建立資料庫是天人交通最重要的一部分,那就是多讀書。師尊原本不大會做詩,但是因為蕭師公時常找師尊一起做詩,師尊開始時感到很傷腦筋,後來發憤用心鑽研詩,師尊的《清虛集》就是苦讀出來的作品。師尊到西安當開導師時,只有三十二歲,在西安有一位年紀很大的同道杜澂之,他是清朝時代的老舉人,中國的傳統學問好的很,但是他也對師尊叩頭,因為他佩服師尊的德,佩服師尊的道,更佩服師尊虛心好問的態度,而師尊的學問就是一點一滴苦讀而得的。
發願從事天人交通的人,若資訊庫內資料不足時,不要輕易的轉折,平時要求自己多讀書,厚植自己實力,真正接到的才是上上之文,師尊將天人交通定位為「教魂」,可見天人交通在帝教的重要性,從事天人交通的人是上上之人,但也要有上上之資,若沒上上之資,最後也只是落得如同世俗一般通靈、通神的人而已。
我首先說明了靈界是一種「社區」與「社區文化」的觀念,負有天人交通任務的人,尤其是侍筆、侍準都會運用到轉折的過程,我們想要扮演好這個角色,希望天人交通的人多讀書、多補充資訊庫,才能更容易忠實地傳達天人交通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