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之音 為天地立心─從陽明看煉心

心靈之音 為天地立心─從陽明看煉心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72期 » 心靈之音 為天地立心─從陽明看煉心

洪靜雯  1998-06-01 11:55

  記得師資高教班閉關期間,曾有一篇「期中」報告─「如何煉心」,請學員發表對「煉心」的看法。「煉心」的課題,原就是一門相當大的學問,豈能從筆下文字見真章的?然而,至少喚起了大家對它的重視,也提醒同奮,天帝教的修持並不是在誦誥、打坐的外相上作作樣子,其實質的精神內涵,仍是一脈相承自中國文化的本體觀,強調心性修養的重要。

  在許多同奮的觀念中,仍有著天帝教究竟有沒有心性教化的質疑。甚至,可以拿出閉關期間,同奮在神聖的光殿上只為了要不要吹電扇就公然傷和氣,作為有力的批判論證。是的,也許你我都曾為了教內的一些人情冷暖,對人性有否昇華感到疑慮。但,若因之即論斷天帝教沒有教化、不談心性修養,則是與天帝教擦身而過了。試想,若真的都不談「心」,我們誦誥、打坐、反省懺悔……豈不都成了行屍走肉了?

一脈相承自中華文化

  其實,在五門功課的背後,和中國文化精髓的交融是十分細微而深遠的。在這裡不欲一一就各方面探討,只想略談感觸最深的,是第一次看到聖訓中一系列的宋明儒學相關內容被頒布,才深深體會到昊天心法的文化淵源,有如滔滔長河,竟是那麼令人驚喜的浩瀚、遼闊,又彷彿把一顆耀眼奪目的明珠捧在手裡,那麼令人讚嘆它的精闢。

  宋明儒學和煉心有什麼關係?聖訓裡頭又是表格、又是圖解的,好像是一門相當艱澀的學問,讀了只有一頭霧水。其實,它的難懂也是事實,但若因此認為它只有學術研究的價值,則好像當年朱子曾被批判的,是犯了「以學術殺天下後世」的錯誤。

  我對宋明儒學其實談不上很深入的了解,只是在求學的過程中,自第一次接觸後,便被它「致命的吸引力」牢牢地鎖住。對習於感性觸發的文學人來說,是很不習慣儒學領域裡理性的邏輯思維的。就像叫一個拿筆的人,突然叫他去拿鋤頭一樣非常吃力。然,始終引我高度興趣的原因,就是儒學裡對「心」、「性」、「理」的課題,有非常深入的剖析,建構了一套完整的「心學」系統。而最重要的,它是理學家以生命和經籍義理相應,經由實踐道德而成就的入聖之道。它不只是學問,還是生活,更是活潑潑的生命哲學,把抽象的「心」具體地挺立起來。至少,在幾次的人生低潮期中,它陪我走過了心靈的萎靡,藉由它,一次次壯大生命力。

  「為天地立心」─雖是張載所說,但這句話足可代表宋明儒共同的關懷和理想。「心學」的體系,自南宋陸九淵已有發端,而嚴格說來,自明代的儒者才就「心」的理論,有了更精微的體悟。先有陳白沙的進一步發展,到了王陽明而集大成,為「心學」建立了完整、精密的體證系統,擴大了「心」的功能和價值。

與省懺工夫不謀而合

  最深得我心的,正是王陽明。並不是其他理學家都略遜一籌(事實上我不甚認同朱子之說),而是他在當時的劇變時代中,仍堅持「良知」的道德自覺,和「知行合一」的實踐力量,終而成就了獨樹一幟的陽明心學。良知的提出,是陽明的一大貢獻。它的重要性為何呢?在陽明的學說中,良知是人心本自具足的道德本體。他把良知譬喻為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是生化宇宙生生不已的真幾。如何當下體證良知?便要在心上作「去蔽」的功夫,使內心無絲毫私欲。換言之,即要有深切真摯、鞭辟入裏裡的省察功夫,才能去私欲之蔽,使我們的心恢復至善本體。人如果能使良知在自己生命中完全實現,即有限而無限,而有至大的快樂,此時,人會感到和天地萬物是一體無間的。師尊常說的「去私心,存天理」,還強調反省懺悔是五門功課中最重要的一環,和陽明此說正是不謀而合。

  而最奧妙的,是知行合一的「知」和「行」。陽明的「知」,並不是認知的「知」,而是本心呈現時,產生實踐動力的「知」。知、行是一體兩面的,當一顆無欲無我的本心呈現時,會直貫創生的知,而自自然然產生真正的道德行為。如果能知而不能實踐,則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尚未全知;其二就是仍有人欲私蔽,反省不夠徹底。為何我會常去體會陽明的思想,正是他點中了一般人最易犯的弱點─只知,而不能行。那樣的知,並不是最究竟的知。正像同奮在反省懺悔時常有的感慨:勇於認錯,卻很難改過。除了應驗「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之外,正說明了一般人在「心」上的功夫,都太薄弱了。

  知行合一,豈非人人不願?重點在如何呈現心體的工夫上,才是最實際的。而自己幾年的摸索中所體會的工夫論,還是那句老話─五門功課。如何在知與行的微妙牽引中,將兩條平行線,逐步地拉近(漸悟),從而當下自覺為一個相融的點(頓悟),真的是端看個人「煉心」工夫下得深或淺。師尊傳授的昊天心法,正是開發心體的精微能量,我對五門功課的信心,就在此處。當你的知,已是無私欲的良知(至少作到首席強調的潔欲),而有自自然然地實踐道德行為的良能,再來談什麼是煉心?如何煉心?答案即冷暖自知,不遑多言。

  要深入談宋明儒學,不是隻字片語所能道盡,也不敢太班門弄斧,只是就自己最脆弱、也最關心的「心」的課題,藉由陽明略表一二。千古以來,心的認識,一直是中國文化思想中的一大要旨,也是生而為人的價值根源。古清美教授在《宋明理學概述》提到在數千年前,理學家就把心指給我們看了:「在我們身上,一個不忍之心,一個不恥之念,一個不自覺流露出來的真誠,一個為所當為,或有所不為的堅持;有時在天人交戰之際,有時在對時代憂患意識的喟歎中,有時就在觀看欣欣萬物的一種快樂、一份感動裡,只要你不期然地和它打了一個照面,你便能真實地識知了它的存在,和它不容休止地要求你去把它實踐出來的力量。」心,似乎遙不可及,驀然回首,不就在日常行、住、坐、臥間嗎?

讓中國哲學躍動起來

  重視煉心,粉碎了天帝教沒心性教化的不實之說,更甚者,天帝教的人本精神,正是把「心」的價值還給我們。可惜的是,很多人老是把它歸諸於知識份子的學術領域內,將它沾染了過多的學術色彩。事實上,受囿於目前教內環境的諸多侷限,如何將心性修持落實在同奮日常生活中,也的確存在了很多空談的盲點。其實,如何汲取中國文化的資源,運用在個人生命中,應該是新一代的中國人都該有的智慧和關懷。尤其值得珍惜的是,在天帝教的天人實學中,已有很完整的文化體系─向上,要體達宏大無窮的天道;向內,要究竟深隱幽微的心性;向外,我們以自強不息的奮鬥,疾呼救劫。指引我們在天地之間有安身立命的人生觀,也建立恢宏剛健的宇宙觀。和宋明儒學的精神,根本是相通的。

  不管天人實學,或是宋明儒學,匯通到中國文化的融爐中,都在締造天道與人道合一、道德與自然合一、內聖與外王合一的人性價值架構。這樣的學問,不是用來說的,而是用五門功課的實踐去展現文化的內在本質─尋求個人在天地宇宙間的定位,並反省自我的道德心源。像甘霖一樣貫注到生命裡頭,讓飄零的生命有本、有根,然後可以依照自己的才性去展現人性的價值。我看陽明,看宋明儒學,看天帝教,皆如是。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當我們的心成為不蔽塞的活水,才可以清澈地映照出天光雲影。期許著天帝教以心傳心,讓中國人的生命哲學躍動起來,為文化與宗教的結合走出一條新路。不再有電扇風波,代之而起的,是每一位同奮俯仰於煉心的如沐春風。到那時,這豈止是一個人的心?理學家堅信,那也是天地的心!   ㊣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