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哲社心靈系列講座 在生活中的真我

宗哲社心靈系列講座 在生活中的真我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78期 » 宗哲社心靈系列講座 在生活中的真我

曾昭旭教授主講 高敏膺整理  1998-12-01 10:50

他山之石

 ●中央大學中文系曾昭旭教授

  創造而無創造相,聖人而無聖人相,
  自我而無自我相,人我一體,
  才是「見群龍無首吉」的境界。

找到生命根源創造生的價值

  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是個混亂的時代,也是自我迷失的時代,每個人都很重視自我,「我」、「我」的每天常掛在嘴中,但是有幾個人真正瞭解自我,我是誰呢?常常一般人所說的「我」都不是真的,為什麼不是真的?因為我們常為了一點小事,為了自己的自尊,殺傷朋友親人,錯的不是行為的皮相,為什麼要傷人的那顆心才是錯的根源。人人都希望能夠掌握自我,都在尋找自我,問題是多半人都找不到,動物沒有尋找自我的意識,而聖賢仙佛則是已經找到「我」的人,沒有找尋自我的問題,一般人雖有尋找的意識,但常弄不清要找什麼?所以,找不到固然不足為奇,找到也不是答案。

  人要尋找的是真正的生命,生命從何來?將往何去?我們活著要幹嘛?不能瞭解活著為何,就會覺得人生一場虛空,能瞭解活著的目的才覺得心安,所謂安身立命,身心安頓。我們一定要找到生命的根源,我們才踏實,活著才是有意義價值的,而不是無聊無謂的。所以,人真正要找的是價值的根源,有此源頭活水,活著才覺得充實,飽滿有意義,也才能創造出「生」的價值。

  但是人的煩惱是雖有感覺,卻沒有方向,不可解釋,因為找錯了。錯的方式相當複雜,如人的墮落、陷溺、污染、扭曲等種種,但一言以蔽之,無非是因為人往外去尋求,然而道不在外,而是在自家生命裡面,所有的人都不例外,即使是聖人也迷失過;既然在內,為什麼向外去找呢?為什麼幾乎沒有人例外呢?莊子有「其我獨茫,而人亦有不茫者乎」的感嘆,可見每個人都有迷失的經驗,連孔子也曾迷失過,只是迷失程度不同罷了!

明心見性者才有能力去實現

  人的價值的根源所謂根本的人性,亦可稱為佛性、神性或天性,也就是創造性,創造實現人的價值,展現創造性的活動是向外的,但是只有明心見性的人才有資格去創造,因他能掌握創造的根源,有生命的自覺所以有能力去實現。人的麻煩是還沒清楚、掌握創造的根源,就忙著去創造,冥行妄作,所以不能完成創造;創造是要無中生出有意義的「有」,而非捏造無意義的「有」。

  人會找錯向外面找,是因為他順著人心、人性去履行價值的創造,但是因為沒有掌握價值的根源,因而變成一種空洞的假創造,尚未找到自我就去創造,以為自我就在所創造的事物身上,變成為追求不是創造,追求自我的投影;誤把有了自我後,「己立而立人,己達而達人」,推己及人的創造性顛倒了,直接想從對象身上找到自我,卻不知自我是在內,成了虛妄性的外追,離開眼前當下真實的生活,找尋莫須有的自我,找尋自我的影子,這只是一種創造性的衝動,而非完整的創造。

  男人有追求權力、名利、事業、成功等的衝勁,固然為文明帶來成就,但也製造了許多的問題,文明的創造沒有完成,反而成了追求快樂得到痛苦,追求意義得到空虛,追求安樂得到匆忙,盲目的忙,不知為何而忙。尤其在近代兩次工業革命之後,人變得更忙,盲目的發展,名為開發實為損壞,因為人直接把自我投射到所創造之對象身上,人如果順著人的創造性是很高貴的,人之異於禽獸幾希,由於工具的使用,穿衣服的文化,語言文字的創造,人因此由動物進化為人,這些人文制度是心靈創造的業績,其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心靈「覺醒」了,一種內在核心的標誌,一種心靈創造性的湧現。

  心靈不是物體,但具有創造性的作用,在自由創造時,心在用的時候才存在,不用時就不見了,人因此很容易在所創造的業績裡,誤把看得見成果中的自我影子與風格當成自我。正如有人好錢,拼命的賺,永遠不嫌夠,不夠是因為自我還未找到,本質無限不朽的自我,被投影在有限的物上,而想要得到滿足,當然永遠不夠。人因此陷在此困境中,不能掌握無限,無限是不存在的,世上的一切都是無常、有限且流轉的,人間是流通的,不可能被佔有,人被物化了,人是無限自由的,卻顛倒認同有限的物為我,無限的我變成有限的物,被物所束縛,永不休止的追求。每個人都在追求有限的物,變成爭奪,追逐權、名、錢等,導致人更多的迷失與毀滅,走錯路。

消溶自我假象成為圓融大我

  近代以來,人做的孽、罪惡已經夠嚴重了,所以將會有普遍的覺醒,終於覺醒過去幾千年來,人類所走的路有問題;現今,我們看見雖然微弱但很有希望的訊息,如環保、素食、有機飲食等生活方式,追求簡單平實的生活。過去人向外開發,造成許多的毀損與破壞,是因為人只知有生命的第一原理,亦即始創原則,也可說是男性主義,這使人與自然疏離。第二原理則是向內回歸,是和諧原則,也可說是女性主義,這是要人回歸自然、回歸生活、回歸家庭,回歸自我,回到生命的源頭。這幾個回歸就是本世紀末所聽到新的呼聲,呼應這個呼聲是要通過愛,強調感性,重視感情,要彌補天人破裂、人我隔閡的問題。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就掌握生命,掌握和諧的原則,追求天人合一;落在生命內部是要達到身心合一,情理合一,靈肉合一,對外在的環境則達到人我合一,物我合一,情境交融,這所有的合一就是生命的學問,亦是修道的境界。

  混沌是最初的狀態,第一步是從生活中走出去,從自然中疏離,將自我抽象化、假象化,然後再走回生活中,消溶自我的假象成為圓融的大我,我不是被取消而是更圓融的被達成,我而無我相,有創造性的和諧,為了愛、理想而創造,不是為了自我,通過愛才有和諧,創造的過程才是真的,結果是分享的,這才是完整的自我,孟子說人生的路要走對,真的自我創造之路是「可欲之謂善」,價值來自於可欲的,可能實現的;「有諸己之謂信」,把握方向作真實的創造;「充實之謂美」,累積到能夠經常在創造,而非一曝十寒,累積才能充實飽滿;「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生命領域的推擴,放光照亮別人。創造是為造福別人而無我相,「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神才是美感,才有大和諧,創造而無創造相,聖人而無聖人相,自我而無自我相,人我一體,沒有聖凡差別相,這才是「見群龍無首吉」的境界。   ㊣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