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美 濃妝淡抹總相宜—墾丁國家公園(上)

自然之美 濃妝淡抹總相宜—墾丁國家公園(上)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88期 » 自然之美 濃妝淡抹總相宜—墾丁國家公園(上)

撰文‧攝影 蕭靜曠  1999-10-01 01:00

  一、記得誕生時

  當搭了車來到台灣南端,迎面而來的藍天大海,忍不住讓人想深深吸一口氣。吸入熱情、自在、舒鬆,令人心曠神怡的清新。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國內第一座國家公園—墾丁國家公園。

  第一座國家公園的誕生可說實在不易。回溯台灣地區設立國家公園,最早可追溯到民國廿年的日據時代,日人即指定隨即對台灣地區的大屯、新高、次高太魯閣三處國立公園預定地,展開調查工作。民國二十六年中日戰爭爆發,此計劃暫緩。

  光復後,民國五十年交通部觀光事業小組建議內政部應開始草擬國家公園法。但是國家公園法被提出的十年間一再觸礁,因為據當時參與的居伯均先生回憶:「當時大家的看法是上山下海的開發都猶恐不及,怎麼可能去通過一種劃地為牢、限制開發的法案呢?」

  有心之士在這樣的逆境下,不放棄努力,就算一波三折,仍要堅持到底。民國五十一年,即已規劃完成的陽明山國家公園面積二八、四00公頃,卻因國家公園法未如期通過,只好將該計劃束之高閣。但到了民國七十年再有設立陽明山國家公園之提議時,卻發現原計劃中許多區域已開發,只剩核心部份的一萬餘公頃。這種觸痛,更激勵了有志之士咸認國家公園的誕生及管理不能再延宕了。終於歷經千辛萬苦層層波折的奮鬥,七十三年的元月一日,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正式成立。

  二、有那些名勝?

  墾丁國家公園位本省最南端的恆春半島,三面環海,東面為太平洋,西面臨台灣海峽,南面是巴士海峽,使得海岸地形、海底生態及原始的熱帶海岸林為墾丁國家公園最重要的資源特色。所以有很多知名的遊憩據點,大多沿海岸線分列在濱海公路外側,其中有龜山、萬里桐、關山、白砂、貓鼻頭、後壁湖漁港、南灣、青蛙石、船帆石、鵝鑾鼻、風吹砂、佳樂水、出風鼻等。在內側的有龍鑾潭、墾丁、熱帶海岸林、社頭自然公園、墾丁森林遊樂區、大尖石山等。而列為管制較為嚴格之生態保護區則有砂島生態保護區、龍坑生態保護區及南仁山生態保護區、史蹟保存區的石板屋等。陸域面積計為一七、七三一公頃,距海岸線一公里內之海域計為一四、九00公頃,共計三二、六三一公頃。

  三、墾丁之美

  墾丁每年都吸引了很多人的觀光,到底墾丁有什麼美麗的地方?讓我們一起慢慢欣賞!

  (一)海之美—靜極了!

  墾丁國家公園三面環海,海天一色,若有所別,那也只是濃淡之分!在沿岸到處充滿了熱帶的浪漫情調,但在那廣闊的海面上,卻感到出奇的平且如此地靜,好靜哦!若有什麼不一樣,那可能是在天氣晴朗時登上鵝鑾鼻燈塔,看到遠在數浬外的七星岩,這是由七顆岩礁所排列在台灣最南端的我國領土。有時也可看到碧波萬頃中,鯨魚戲水的奇景。

  (二)浪之美—時而澎湃洶湧,時而銀線搖曳

  每當一波一波的海浪,如一線型、如梯型、如翻滾型,衝擊到海岸時,躍起高低相間的銀色白邊,令人入神,渾然忘卻一切憂愁煩惱。

  海浪像似大自然的雕刻大師,時而大刀闊斧,當風興浪巨時,如萬馬奔騰之勢衝向岩石、砂灘、礁林,形成了海溝、崩石、蜂岩的神奇岩石。但時而溫柔無比,每當風和日麗,微風吹起,則小浪輕輕拍著海岸,銀線搖曳。亦有時海浪打到岸邊岩石時,水花四濺,再從岩石上分成萬道細流,慢慢入海。如逢晨昏斜陽照射,則七彩繽紛,呈現色彩之美。若是在氣候極為惡劣的情況之下,風急浪高,巨浪衝向岩壁,則形成一片水幕,呈現奇特之美。

  (三)石礁之美—剛毅卓絕

  在三面環海的墾丁國家公園,海岸大多為裙狀珊瑚礁所圍。東、西岸略有不同,但多變化。東岸有隆起的珊瑚礁台地與石灰岩洞穴奇景等,西岸有珊瑚礁崩崖。但是,珊瑚是什麼?它們為何有建造珊瑚礁的能力?那些原來生長在海底的珊瑚礁,為何會出現在陸地上?「珊瑚」是一個通俗的概稱,指一群能分泌碳酸鈣骨骼或骨針的刺絲胞動物。而珊瑚礁指的就是由珊瑚類所聚積成的石灰質骨骼,且其有抗拒波浪的構造而言。所以珊瑚礁是無生命的構造,但是由生物的作用形成,致使恆春半島地殼每年緩緩隆起。所以數年前沈於海底的珊瑚礁,於今就成為眼前可見之特殊地形景觀了。(待續)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