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覺覺人‧自恕恕人

自覺覺人‧自恕恕人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98期 » 自覺覺人‧自恕恕人

 2000-08-01 10:40

—賀嘉義縣初院十週年慶

 

願以「覺」與「恕」的積極意義,
及自赦人赦的基本精神,
與同奮共同勉勵力行,
自然可得天赦,
同登「天清地寧、萬象回春」之境。

  嘉義縣初院玉聖殿是於民國七十九年七月七日開光成立,當時本師世尊偕同坤元輔教親臨主持,今天已屆十週年慶,在此謹祝福嘉義初院道業日昇、道行日進、道氣旺盛、道場興旺。

  同時願以天赦的自覺覺人、人恕恕人的「覺」與「恕」的積極意義及自赦人赦的基本精神與嘉義地區的同奮,共同勉勵、力行。

「恕」是正詐,「覺」是治癡

  今年是公元二千年, 上帝聖慈垂憫,俯允明定「天運庚辰年、公元二000年為天赦年」。先天一炁玄福子於四月十二日所頒聖訓說:「天赦專案乃以自覺覺人之自赦、人恕恕人之人赦共同踐履天命。」因之,天赦年的專案「迴向文」最後有:

  聲聲願願行自赦 自覺覺人

  聲聲願願求人赦 人恕恕人

  聲聲願願祈天赦 萬生萬靈得恩赦

  「覺」、「恕」兩字,是廿字真言中的兩個箴言,也就是兩個人生守則。「覺」字排在第十五位,「恕」字列為第二位,依照天人日誦廿字真經經文,恕是「正詐」,覺是「治癡」。在天人日誦廿字真經中 上帝詔序文曰:「設教杏壇,說法靈山,佈忠恕之道,演慈悲之論,悟人生之究竟,深識意趣,覺大乘之途徑,遍廣長舌,……。」一開頭就說到了忠恕和覺悟,可見覺、恕的重要。

「靈覺」顯示動、靜、合的妙用

  覺,相信所有同奮都能記得,在 玄穹高上帝聖誥中「彌羅無極上,玄真靈覺中」,先天一炁玄靈子曾解釋說:「玄」,代表妙不可言、妙不可解的特質。「真」,代表純真無偽、活活潑潑的特質。「靈」,代表融通無礙、變化無窮的特質。「中」,代表返本還原、萬象歸一的特質。……將這五種特質作一初步歸納,可得「玄真」、「靈覺」與「中」的三大境相。……「靈覺」示意出道的妙用,可由「動」、「靜」、「合」之中,體會出宇宙天機經由交感相應之過程,產生無窮無盡之變化。……」

  維生闡述「上帝即道,道即上帝」時,亦提出:「玄真靈覺中」這五個字應該就是 無生聖母聖誥中「參融五教而佈教」的五教,分別而言:

  「玄」是自然的法則。

  「真」是生命的實有。

  「靈」是動靜的變化。

  「覺」是無礙的圓融。

  「中」是和諧的歸元。

  這種「覺」,可從「靈覺」方面去體驗。也就是師尊所說的「靈覺之心」的本源。

覺是良知良能也是悱惻之心

  所謂「靈覺」也就是哲學上所說的「睿知」,道教指是神靈之先覺,佛教則說是眾生生來具有的靈妙佛性。依儒家孟子的說法:「可欲之為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靈覺應是「聖」、「神」之最高位階了。

  「覺」也就是「悟」,覺悟每每連稱。是說覺知以前的過失錯誤。有智、知、感、明等義。佛教最喜談此,因為佛的字義,即是「覺者」。而「覺」有自覺、覺人、覺行圓滿三義,可說與大學「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之義完全相同。

  人貴自覺,孟子說:「人人有貴於己者,弗思耳矣!」這種自覺,孟子也稱作「良貴」,也就是人生天賦不慮而知、不學而能的良知良能,王陽明的「致良知」學說,就是從這個源頭發展出來的。

  中山先生在心理建設中,談人類可分三類:先知先覺,後知後覺,不知不覺(這正是論語中所說的上智、中人、下愚)。我們正應以先知覺後知,後知覺不知,先覺覺後覺,後覺覺不覺。在孟子萬章篇,提到伊尹曾經說:「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伊尹以平治天下責任自任,所以孟子曾稱他是「聖之任者」。

  最近研究儒學的一些學者,認為「覺」並不是感官的知覺或感覺,而是一種悱惻之感,也就是論語所說的不安之感,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或不忍人之心。這是孔子「仁」的特質之一,是指點道德心靈的,有了覺,才有仁義禮智四端之心,否則人就麻木不仁了。

恕道有其大平等相大自由相

  再談「恕」,這是孔子談論道德唯一直接而明白地闡述它的意義的。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大學傳之第十一章一段話解釋得最透徹:「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絜矩之道就是恕道。

  恕道的範圍即使只是消極的以自己所不欲不施於人,要確切做到,也不簡單。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以子貢之賢,孔子仍認為他做不到。

  「恕」者,只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已,並不禁人所欲。這是以人的情來選定自己的情,這是肯定自己,又肯定他人,有其大平等相、大自由相,是絕對圓滿,絕無弊病,是萬古不易的道德根本。恕道就是西方人所稱的「金律」。

  朱子解釋「恕」為推己及人,積極方面的把自己所欲兼施於人。但這也並不違反儒家推廣擴充的精神。中庸就說:「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論語雍也篇也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恕,從如從心,如心就是將心比心,消極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積極方面要「己之所欲,先施於人」。總之,恕對人而言,是待人的最高原則,恕的目的在弭解人類的衝突。

殘忍是萬惡之首 寬恕是眾善之門

  寬恕的反面是殘忍,所以說:「殘忍是萬惡之首」、「寬恕是眾善之門」。

  在此,我還願意提起兩件與恕相關的事,一件是「忠」,忠是列於廿字真言第一位。論語里仁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成了孔子的「一貫之道」。忠,對己而言,是做事的最高原則。忠,從中從心,集中心力之義,朱子解釋「盡己之心」之謂忠,故忠者,盡其心之所能至,竭其力之所能為,服務國家社會,推到極點,犧牲生命亦在所不惜。忠在積極的獎進人類的合作。

  忠恕確有其一貫的精神,所以中庸說:「忠恕違道不遠。」

  第二件事,天赦的真精神在於「除殘止暴」,拔除人類社會罪惡,要能寬恕。善善之心固應有,但惡惡之心亦當有。為免除私憤,應該以直報怨。同時要有義憤,以與人為善之心並行不悖。為此,維生要求淨地獄行赦準則,仍提出了三不赦:違生生大德殘暴者、逆人間大倫惡行者、違天律不知悔改者。

  行自赦,必須自覺覺人,自覺為先,所以必須省懺、悔過,求人赦,恕人為要,所以必須寬恕感恩。如能誠穆之至,心意如一,方能獲得天赦,澤被幽冥,同慶五福。希望同奮口誦心惟天赦年迴向文,如此則聲聲願願達金闕,必能離苦得樂,同慶五福,十方三界,同沐天赦。

  「同慶五福」即「五福臨門」,究竟是那五福呢?尚書洪範篇,五福是指: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我們擴大而成為天福、地福、國福、家福、人福。

以「乾坤更新、宇宙改革」登「天清地寧、萬象回春」

  在此,要特別強調,天赦年既然在求十方三界同沐天赦,絕不只是誦皇誥而已,更重要的我們要積極弘揚教義,使社會上各界人士充分暸解;另一方面,我們要加強引渡原人,匯成巨流,共同為 上帝真道努力奮鬥。

  彌勒古佛聖訓中說:「上元龍華,一般而言,天運、氣運之行,而有恩威並重、賞罰分明之天律運行。」自天赦年啟建以來,世運仍艱,劫運未已,要加扭轉,必須謹奉天人教主明示,以「乾坤更新、宇宙改革」之法,天人同心扭轉世局。尤其要恪遵本師世尊所昭示,「即知即行,全心全力,積極從自赦入門,進而做好人赦,自然可得天赦,循序前進,以竟全功,同登『天清地寧,萬象回春』之境。」

  維生願與同奮共勉共行。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