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中散記/誦誥要訣全在用心
呂光證 2000-11-01 12:25
一趟美日弘教之旅下來,滿載著許多同奮的問題,終於回到鐳力阿道場。進入前院大門,不禁深深吸了一口氣,頓覺胸腹清涼,精神奮振,抬頭四望,黑黝黝的山頭環繞周圍,顯得好親切,天上稀疏的幾顆星星眨著眼,對我露出歡迎的微笑。
我回來了!
鐳力阿!
我忍不住在心裡吶喊!
從個人誦誥歷程省思誦誥正確速度
剛回阿中的幾天,我整理了一下這趟弘教所收集的問題,其中仍以誦持兩誥居多,尤其有關集體誦皇誥、寶誥的速度,更是討論焦點。許多同奮都說誦得快除了增加數字外,也可以避免昏沈、可以消除雜念、可以激發氣感、有救劫大軍擊潰行劫部隊的威猛氣勢。
有些同奮不解,為什麼要反對快版誦誥?
我聽了之後也陷入沈思,因為回想早期在台南市初院誦誥時,我也是習慣誦快版皇誥,比如個人誦來講,我一小時可以磕六百個頭,常常一磕兩個小時,到後來簡直像彈簧腰一樣,額頭一沾到拜墊就彈回來,其速無比,同時皇誥聲亦連成一片,無有間斷。我記得誦到後來,會有一股韻律感出來,整個人覺得輕快異常,越磕越輕鬆、越有力。
至於集體誦皇誥,我都是固定在午課時段參加,由於做午課的人數不多,通常就是幾個學生加廟公,再加上彼此默契不錯,唸起寶誥來整齊劃一,大聲有力,頗見精神,唱誦皇誥更是慷慨激昂,一聲高過一聲,直如進行曲一樣,同奮在底下聽到了,多笑稱「又在打仗」。(當時尚無播放錄音帶)
然而,人到鐳力阿之後,情況就不同了,唱的是慢版皇誥,剛開始我實在不習慣,感覺聲音拖得太長,拖、拖、拖,精神不濟時真會睡著,後來終於有了錄音帶出來(指現行版),速度不急不緩,配合跪拜動作恰到好處,既不像當時在初院時那種行軍打仗般的「進行曲」,也不像後來在鐳力阿的「催眠曲」,我個人覺得很適當。
回顧這些誦誥歷程之後,我內心漸有定論,我認為關鍵處是要釐清誦皇誥與寶誥的異同,以及個人誦與集體誦的異同。
心中之誠油然而生 自能達到天人親和
首先講「同」。
不管是皇誥、寶誥,個人、集體,它們都立足在同一基礎上,這個基礎就是「心」。
講到「心」,一般最常想到的是要「專心」,但是要怎樣才能專心?於是乎就有許多技巧發展出來,比如說誦的速度加快,可以幫助集中心念,讓雜念無暇紛飛;比如說觀想光幕上誥文一字一字出現,利用觀想來摒除雜念;比如說大聲唱誦,藉以刺激神經,提神振奮等等。
各種技巧不一而足,求的無非是專心一致罷了。
就像佛門淨土宗以唸佛事大,故為順應不同根器、不同時機、不同場合,所以發展出許多唸佛方法,如端身持名、過珠持名、高聲持名、低聲持名、金剛持持名、默然持名、調息持名、對像離像持名等等共計四十八種,要之都歸於「持名唸佛」的範圍。
然而兩誥的目的、功能畢竟與唸佛不同,上述技巧我曾實驗過,我感受到這些雖是方便法門,可以讓不同人去選擇,但是與正宗昊天心法並不相應,何以故?同奮們只要想一想,同樣的問題在靜坐功夫來講,師尊怎麼教我們的?師尊不採各種導引、觀想、守竅來摒除雜念,對不對?靜坐是如此,誦誥何嘗不是如此呢?
在我淺薄經驗中,專心不需要鍛鍊,也不需要技巧,只要誠心自然能達到專心,原因非常簡單,舉個例子說明,比如同奮們想像一下,當有一天您亟需朋友的幫助,當您熱烈的、誠心的請求對方,您自然會將全心放在對方身上,對方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在您熱切的注視下,您會有雜念忽然繃出來嗎?一般常情下是不會吧!從這種日常經驗來看,專心是自然的結果,不是刻意求來的,至於誠心怎麼來呢?我的經驗是誠心需要培養,需要醞釀氣氛,比如在進入光殿的那一刻,在上香的那一刻,在四跪八叩的那一刻,在持誦廿字真言、寶殿誦、朗誦祈禱詞的那一刻,務須恭恭敬敬,肅穆莊嚴,把自己的煩惱、心結、情緒先擱一邊,心中之誠油然而生,天人親和自有默契,誦誥之時就容易進入情況了。
去除假我一身私欲 聖域化開天人
這並不是我的發明,實實在在講,是師尊老生常談的話。師尊一再強調誦誥要「不為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不就是誦誥心法的無上要訣?我們在朗誦祈禱詞時,跪在地上,大聲誓言:「志願無盡,身心遵神媒,身心為蒼生,奮鬥無已,」同奮們,「身心遵神媒,身心為蒼生」即是忘我,忘掉一身煩惱、憂愁、嫉妒、貪婪、氣憤的我,所以「精誠格穹蒼,聖域化開天人」啊!當下此身即聖域,聖域即我身,以聖域之身持誦兩誥,當能化開天人,何來專心不專心的問題?
有心同奮多去閱讀師尊文獻,當知我絕非信口胡言,師尊固然強調誦誥要專心一致,但是師尊更常大聲疾呼的是誦誥要「不為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甚至在第三期閉關中,師尊痛心疾首地說:「只為自己著想的人通通要下地獄啊!」
老子講:「吾之大患,患吾有身。」一個人我執越重,一切都繞著「我」如何如何打轉,煩惱痛苦也越多,根本之法,是要學習放下,體驗忘我,甚至無我,以有我之身,強學各種技巧加在我身,徒然疲憊不堪,茫然不知所從了。當然,人非聖賢,處在這紅塵五濁的世界裡,如何能做到忘我?其實我也不能,但是我感到上光殿誦誥之前一連串的儀式具有緩衝、轉化的效果,可以幫助我們把紅塵習氣暫時擱下,以本來面目面對 上帝,是以師尊在每個光殿入口處都留下一副小匾,第一條即說:「去私欲,存天理。」
有許多同奮下了班匆匆忙忙上光殿,趕著誦誥,所有一切儀式都省了,要不就敷衍了事,人雖進到光殿,心裡還在紅塵翻滾,如何能專心持誦兩誥呢?不是意志昏沈、麻木誦誥,就是意念紛飛、有口無心了,既浪費精神體力,久了又不禁懷疑皇誥功效,真是何苦來哉?此時與其去尋求技巧突破,不如踏實把上光殿的基本態度培養好,久之自然能得昊天心法之堂奧。
這就好像靜坐前的準備功夫不做,只想趕緊扣手印就進入忘我境界,可能嗎?有些同奮扳腳與貫念師尊的功夫意思意思做一下,咒語、口訣也像唱山歌一樣帶過去,身心沒有調和與覺受,就妄想平步青雲,時間久了等不到預期的希望時,只好找些技巧極思突破,或者反過頭來懷疑靜坐法門有問題,其通病與誦誥問題是一致的啊!
其實這些都不是同奮的錯誤,而是我們教職神職人員沒有做好教化的責任,我個人也是神職身份,尤其直屬精神教化的研究單位,更深感對不起師尊,對不起自己。
持誦寶誥關鍵在與上聖高真心心相印
因此,對於現在流行的各種可以幫助誦誥專心的技巧,請恕我反覆囉唆的強調,都不是根本之道啊。像有人說誦寶誥速度快一點,氣感很強,可以專心集注,問題是多快呢?快到一本寶誥集體誦完一小時十分到二十分左右,這種速度我稱之為「一口氣寶誥」,因為每篇誥文幾乎要一口氣唸完,中間不能換氣或停頓,聲音只能從口腔出,不能從丹田出,其速快如飛梭,必須綿綿不斷,類似佛門「金剛持」的唸法了。
但是寶誥並非六字洪名,事實上每篇誥文都是該位上聖證道的事蹟與悲願,持誦寶誥的關鍵應是在持誦者與上聖的精神交流,是「神」的層次,而非「氣」的層次,更不限於「精」的層次,唯有將心放在誥文上,使每篇誥文就像不同的雕刻刀,雕塑著持誦者的心,使之成為上聖的心,於是在那一剎那,持誦者感而遂通,誥文因此大放親和光,持誦者經由頓悟而打開與上聖溝通之門,「常住親和感神知」、「靈台寂滅靜中馳」這兩句意境就差可比擬了。
這也是為什麼以前聖訓說道「兩誥是『煉元神』的至妙法門」的道理所在了。
試想,如果持誦之時執著在氣感上,而忽略誥文的體悟,如何進入神的層次,如何發揮神靈妙用的救劫力量,那麼登記這三千聲意義何在?
「神」達理天意境 落實自救救人目的
再換另一個角度省思,傳統講天界層次有所謂「象天」、「氣天」與「理天」,這三種天是在形容精神領域的三個層次。「象天」表示仍有形象的拘絆,比如名相、事相,或者數字相等等,為了數字而誦誥者,是在「象天」層次;「氣天」表示氣化的世界,比如陰陽兩氣的運化、激盪、轉換,誦誥者若著於氣感變化,是停留在「氣天」層次;「理天」代表宇宙法則、上帝真道,是理則的世界,清虛宮弘法院教師曾說:「心通於理而格於事物,是謂真通。」此理即天理、神理,在寶誥而言,就是誥文所傳達的精神意義。
人身的「精」、「氣」、「神」與天界的「象天」、「氣天」、「理天」可以如上相呼應,因此同奮們可以理解,從誦誥的禮拜動作、感官覺受乃至精神體悟,就是從「精」、「氣」進入「神」的境界,也是從「象天」、「氣天」直達「理天」的層次,唯有持誦者之「神」通達「理天」意境,修煉功效與救劫目的方不致落空啊。
「神」如何提振?所謂「心死神活」,是說凡心死盡,靈明覺知自然發露;所謂「氣聚神凝」,是說丹田之氣聚,神化妙用油然而生;所謂「心住神往」,心住何處?師尊說心繫天下蒼生,神又往何處?宗主說神依誥文而化;於是我們領悟唯有將此心脫離自我束縛,願意存念太虛眾生,靈覺才能瀰漫大羅天界,兩誥不可思議功效終底於成,故寶誥迴向文說:「冥心存念太虛空,靈覺絪縕瀰大羅。」
以上就「同」的部分,談到誠心先於專心,以及神、理高於氣、象兩個重要信念,「異」的部分留待下一期探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