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清虛妙境自然亭三副對聯的臆解(八)
教訊雜誌社社長/高緒業 2000-12-01 11:20
中國儒道兩家思想,在春秋戰國已集發達,隋唐以後,佛教大盛,三家融合成了中國文化,直截地可稱之為「心的文化」。心的作用要從工夫中見,談到工夫則最重「煉心」,近似「養氣」,最高境界就是「不動心」,到此地步,內心已自然「光明正大」,外表呈現了「浩然正氣」。
慧能:
八十八年八月十二日
己卯年七月二日戌時
今日應首任首席使者之邀請,特前來與五十五天閉關學子親和。
禪宗修行講求頓悟,事實上是經由平時漸修的工夫不斷,一旦法緣成熟,參透本性,覺悟本來,豁然貫通。參禪能不能成佛?心不覺,禪是禪,佛是佛。開悟了,禪是佛,佛是禪。
萬法唯心,應從何處著手?先從無念下手,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著。亦即是首任首席使者所言:「一切不想,不想一切;一切放下,放下一切。」就看是否用工夫了,智不及尤可容,力不逮乃不可及,自我觀照覺察,以為入門。
修行自心常起正見,口念心行,心口相應,無上菩提須得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是見是菩提自性也。天帝教的修行法門是內外兼修,透過昊天心法急頓法門修煉,凡靈元神自主,修身外之身,但於心性修持本無不同,由「一靈常照萬念皆空」境界,以達「坐忘觀自在,心齋契真如」,此即得證菩提。
宗教修行如受限門戶之見,則氣小不能容,今悉帝教閉關修煉氣胎養成,善養其氣,以成大氣度,實多一分圓融。
今日有緣臨壇,見各位學員個個金光覆體,特贈一偈:
凡一切相,皆是虛妄,不執不著,一切有相,真證本來,自見如如。
心的文化
世尊後兩副對聯,稍加深入研討,無非都在說「心」,尤其是「煉心」。
天帝教主張「聖凡平等、天人大同」,對三教思想一視同仁,但是主張「先修人道,再修天道」,人道以儒家學說為基礎,天道則以道家、佛教思想為要旨。清虛妙境是世尊養心修道之地,故不再談人道,亦不涉儒家思想。但天帝教教歌「抱仁守和,允執厥中」八字,要同奮「矢奮不渝,真理是從」,顯然儒家思想在天帝教仍放在第一位。儒道兩家思想在春秋戰國時代已極發達,佛教自漢代傳入我國,至隋唐後大盛,但大乘佛教至中國方始發揚,早已是佛教中國化,成了中國化佛教了。儒道釋三家融合成了中國文化,這個文化的基本特性,徐復觀教授稱之為「心的文化」。直截地說,中國文化認為人生價值的根源,就在人自己的「心」。
中國文化主要表現在道德方面,孔子體認到道德根源乃在人的生命之中,故說「為仁由己」。孟子更直捷指出「仁義禮智根於心」。以後,程明道、陸象山、王陽明等一路發展下來,而有理學家中的「心學」一派。孟子說:「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此天之所與我者。」程伊川說:「良能良知,皆無所由,乃出於天。」程明道說:「只心便是天。」陸九淵說:「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又說:「先立乎其大者。」「大」指的就是心。陽明學說分三階段,第一就是「心即理」,他說:「人心與天地一體,故上下與天地同流。」又曾說:「除山中之賊易,破心中之賊難。」他曾有詩云:「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欲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邊尋。」
道家老子的道,是落實在人的心上,認為虛、靜、明之心就是道。故莊子主張心齋、坐忘,使心之虛靜明的本性呈現出來,這就是道的呈現,人的精神由此得到大解放。
佛教更把「心」作為一切精神思想的總稱,泛指一切精神現象。所謂「萬法唯心」、「三界唯心」,《華嚴經》:「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十二緣分,是皆依心。」「三界諸法,唯有心故。」「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楞嚴經:「萬法所生,唯心所現。」
佛教分心為五種:草木心、肉團心、精要心、緣慮心、真如心。天台宗約為六即判釋此心,六即是理即心,名字即心、觀行即心、相似即心、分證即心、究竟即心。佛教在中國發展到禪宗,把人的宗教要求歸結到人的心上,認為「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實際是認為本心即是佛。所以禪宗又稱「心宗」。現在在中國流傳最廣的淨土宗,就認為淨土即在人心,心淨即是淨土,心穢即是穢土。
人心是價值的根源,心是道德主體,但是要使本心顯現,仍須通過一種工夫,經過體驗,最後實踐。
徐復觀先生總結「心的文化」為幾個特點:
一、心的作用是由工夫而見。
二、心可以主宰其他的生理作用,但是亦離不開其他生理作用;而且心的作用,須由其他生理作用來完成,心的作用一定是實踐的。
三、人生價值是在具體的人的生命上生根。必然是中庸之道。
四、任何人在一念之間能擺脫自己所有的私念成見,即可體驗到心的作用。
五、人生價值根源就在心。
六、研究中國文化,應在工夫、體驗、實踐方面下手。
煉心
心的作用,既是由工夫而見,這也就是所謂「心法」,三教聖人都從「心」字上著手,儒家講「正心」,佛家講「明心」,道家講「煉心」,天帝教三教融合,談到工夫則最重「煉心」。
世尊於八十二年六月開始講解「昊天心法」,前兩篇就談到「煉心」,先講「道在人心」,指出:人之為善為惡,全在人心一念之轉,一切惟心造,一切罪惡都是人心所造成,要想改革社會,就要從改造人心開始。「一心不亂」「不動心」,就是帝教的昊天心法。再講「修道先要煉心」,指出:修道必先要煉心,道在人心,煉心才是基本工夫,也是立地成就仙佛的捷徑。煉心一定要從自我檢討開始,一定要使本心、真心恢復本來面目。每個同奮日常五門基本功課都是煉心的工夫。
第四期師資班高教班聖訓錄:自第八十九篇聖訓就一連談「心」的問題,金闕文昌特上相從〈心為無上正覺,心為大法明燈〉開端,談修心、正心、誠心、煉心、明心。談煉心篇說:心要怎麼煉,把充滿慾望的凡心,煉到一無所有的道心,把一顆充滿污穢骯髒的心,煉到清明乾淨而剔透,要有「壯志未酬誓不息」的勇氣接受挑戰,迎接考驗,一秉視苦如樂之決心和毅力,奮戰到底,則聲、色、貨、利,誘惑不了吾修道的決心。祂說:天帝教講煉心,從五門功課下手,首重「反省懺悔,洗心滌意」。尤其濟佛祖在最後把這五篇加以串連說:文昌帝君來開示,修心先正心,正心先誠心,誠心先煉心,煉心先明心;心不明不足以煉,心不煉未能誠,心不誠則意不正,意不正又何足以修道。因此,明心先煉心,煉心先誠心,誠心先正心,正心先修心。可見正心、明心、煉心,原是一體,三教實同為一流。
與煉心十分近似的工夫是養氣,養氣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動心」。煉心養氣的入門方法是反省懺悔。如何反省呢?簡單的就是「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易曰:「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天下最迅速的莫如風雷,因此聖人用此作為遷善改過之象。太師母淨元如來在《明心哲學精華》中說:「改過貴乎勇,而防惡患其怯,二者皆無愧,然後真可以修慝辨惑,而成徙義崇德之功。」
合而言之,坐忘、心齋都是煉心的方法,自在、真如都是煉心所追求的境界。真正到此地步,則內心自然「光明正大」,而外表呈現「浩然正氣」。研究世尊的思想,必須從消極的一面追索它積極的一面;由出世的層面,探求它入世的層面。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