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教20紀錄片優選徵文賞析—

帝教20紀錄片優選徵文賞析—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07期 » 帝教20紀錄片優選徵文賞析—

天安堂 林光返  2001-05-01 11:15

不求福報自有福報—我在天安堂中成就了天人兩道

  我不敢自詡自己完全沒有私心,
  但這一路走來,
  很多機緣的起點其實都是來自無所求的初心,
  最後,很多福報竟然就莫名其妙落在身上。

  回首數十載的人間路,尤其是入帝教後十餘年來的生活,若問我最大的心得是什麼,我大概會說:凡事概有其機緣,而一切不求自有感應。

一、人道責任大半已了

  入帝教於我稱得上是莫大的福報,但是真從得來的因緣論起,似乎一切都只能以「隨順自然」視之。

  彼時我們夫妻倆在大里開設藥局,在藥廠擔任外務員的光祥常到藥局來閒聊,有一回他有意無意地提起有一位在靜坐方面極有修持的老人家,我和內人聽了十分感興趣,後來就隨他來到設在美村路的道場皈師。因為兩個小孩年齡尚幼,我和內人講好錯開參加正宗靜坐班的時間,於是內人成為坤一期的學員,道名敏齋,我則參加正宗第九期,道名光返。那時正逢天極行宮落成,我們在堂皇的 上帝行轅中熱熱鬧鬧地辦起結業典禮,心裡有很大的喜悅。

老母安祥離世 順利送終

  我和敏齋就這樣一腳踏進帝教的大門來,過程平平順順,彷彿那本來就是我們該走的路。靜坐班之後我常和敏齋分別帶著小孩上光殿作功課,兩個小孩一路成長,在求學路上都不曾讓父母操心,現在女兒嫁作人婦,作了人母,她的夫婿也隨之進入帝教;兒子念完交大研究所,刻正服役中。

  至於我的父母,天安堂成立之後他們搬到教院附近,住家與教院相距不到五十公尺,每日早晚有幸聽聞誦誥的妙音,算是莫大的福報了。父親四年前過世,母親則在八十九年回歸自然。她老人家歸天較父親晚,過程也更順利。

  那天傍晚,我先去探望罹患老人癡呆症的母親,她老人家除去癡呆症之外身體尚稱硬朗,健保卡通常是備而不用的。我看見她倚在籐椅上打瞌睡,為她覆上一件薄衣之後便準備上光殿誦寶誥。結果繼我之後去看望老人家的弟媳很快循線找來,她告訴我母親已經停止呼吸但狀甚安祥。

  我依帝教儀式為她辦理飾終大典,原本還擔心挪不出像樣的地點,沒想到老家附近因為準備籌建公園,拆掉一家廢棄的工廠,飾終場地因此無虞。

  我順利為母親送完人生最後一程。為人子也好:為人父也好,我自認屬於人道的責任已卸下大半,未來會有更多時間投入天道的修持。

二、天安堂籌設回顧

  如果要見證這一路天人大道中所見所得,我最想和同奮分享的當是與天安堂攸關的一切。

  天安堂成立之前,台中縣市唯一可以參與奮鬥的道場便是台灣省掌院。掌院的成立說來也有一段艱辛史,能夠去到掌院奮鬥當然是很殊勝的因緣,但是奔波於人道中,到掌院的遙遠路途變成一個很大的考驗。最早是掌院有意開拓弘教腳步,在大里開設靜心靜坐班以引渡原人。

  當時因為大里尚無固定據點,敏祈同奮於是運用她身為小學教師的人脈,向家長商借茶藝館樓上的補習班作為上課場地。初時光胞、光心同奮都來帶過班主任,後來轉由我這個在地同奮接手。但是靜心靜坐本有其弘教任務,在大里因為缺乏固定弘教據點,省掌院又嫌太遠的情況下,結業學員幾乎全數流失,唯一留下的緒善同奮大概算是其中的異數了,也許是他的先天因緣深厚,他不僅順利留到正宗靜坐班,甚至在天安堂開設後成為專職同奮,這當然是後來的故事了。

師尊強調設堂艱辛 考驗道心

  因應靜心靜坐學員無法留住的問題,我們曾經幾度開會,幾名熱心同奮提供的地點都因和住家或工廠相連,在運用上大有不便。後來我想到自己的果園,如果善加規劃,在園中闢出硬體建築,大概還能差強人意。

  心意既定,我們一行人興沖沖地跑到鐳力阿向師尊稟報,誰知師尊老人家一聽,只是不斷強調設堂的艱辛:早晚有人上香嗎?有固定的人可以誦誥嗎?……凡此種種,我幾乎要以為師尊是反對這個堂的設立了。師尊坦言設立的種種困難之後,丢下一句:回去好好考慮!這盆水潑得我們有點心灰意冷。

  從鐳力阿返家途中,我們一行不禁認真思索起師尊的考量,他老人家所言皆是,那本是辦道的難處,但是我們真的不能克服嗎?師尊沒能一口答應,不就在考驗我們的道心?想通這點之後,我們信心滿滿,在下一回面見師尊時把計劃書呈遞老人家,他答應了!堂名就叫「天安」,取天天平安的寓意。

  天安堂在民國八十三年四月四日開光,匾額還是師尊手書。對教史稍有記憶的資深同奮大概還會記得:那個日子正夾在師尊赴美弘教前,我們暗自擔心師尊無法親自前來開光,不想師尊與師母兩位老人家還是如期前來了。八十年動過手術的師尊清瘦許多,師母則因腳傷須以輪椅代步未上光殿。兩位老人家匆忙前來,又因弘教任務在身匆忙離去,當天與會的同奮因此未能循例與兩位老人家合照。天安堂成為師尊駐世前最後一個親自開光的教堂。

三、用心辦道 無形籌錢

  屬於天安堂創建的部分,前述算是檯面上的交代,事實上,作為推動天安堂成立的主要一員,我有更多心得想藉此機會與教內同奮分享。

  入帝教之前,我本身就在藥廠擔任外務,家中則委由賢內助敏齋幫忙,開設藥局。因為生活儉省,收入也還算穩定,我手頭常有一些閒錢,有朋友商借,我想反正放著也是放著,幫幫朋友解決一時困難也是好的,也就大大方方借了出去。

  很幸運的是這麼些年下來,幾乎不曾有被倒的經驗。碰上朋友還不出錢來,我想既是有困難,也就罷了,人生本來不必太計較。但是我的運氣一直很好,朋友即使手頭拮据,一時還不出錢來,也都會想方設法拿了土地或持股的股分償還,更幸運的是抵給我的土地放上幾年,自然又增值數倍,我的閒錢因此就愈積愈多。

  後來,有朋友找我投資化工廠,事先說好了我只出錢投資,營運之事一概無暇參與,朋友也同意,就由他負責經營。如是數年下來,不曾聽他提起半點分紅的事,我心想反正只是出錢投資,不必過問太多。誰知三、四年後,工廠驚傳重大虧損,更令人錯愕的是我這位朋友因此自殺身亡。債主上門追討債務,我們這幾位原先幾乎等同隱形的股東只好被迫收拾殘局。

工廠敗部復活 盈利驚人

  當時的情況大概只能以「百廢待興」來形容。工廠在休業狀態,等待資遣的員工無數,當然還有不斷上門討債的相關廠商。我一向習於單純的生活,這段時間對我而言,不啻一場惡夢。但是在最慘的狀況下,我價使是意外地發現一點生機。

  儘管工廠面臨結束的噩運,催貨的電話卻是一直響個不停,上游廠商也不斷告訴我們這幾位不太有概念的股東:這家化工廠累積十餘年的商譽,在中部算是數一數二的,化工廠本身的利潤又高,如果放棄了未免太可惜了。聽來似乎充滿了生機,但是錢呢?這一切從頭再來的資金從何而來?先前自殺的朋友在營運進入窘況時,還假借我們名義向銀行貸款,這些龐大的金額根本不是我們這幾個小小的股東擔得起的。

  後來召集了債權人開會,我這個口拙的人竟然被推為主席,也不知那來的勇氣,在會議上慷慨陳辭,表達我們還錢的誠意,居然獲得在場大半債權人的認可,最後決定廠方僅以象徵性的百分之一償還債務,對方即願放棄追訴權,工廠因此敗部復活。

  更神奇的是復原時期工廠無人,股東於是設法找回離職的員工,交付股權,原先的股東則需在工廠擔任大小不同的職分,如此整頓下來,工廠業務立即蒸蒸日上,不數月,原先投入的資金全部回籠,一年之後我看到獲利時簡直是瞠目結舌,這個驚人的結果更加深我把盈餘投入公益的決心。天安堂有意設立時我大喜過望,天意人願配合竟然如此之妙!

意外之財天外飛來 支應開銷

  工廠對面有一塊屬於我方的畸零地,大約十坪不到,毗鄰的工廠因為急於擴建大樓,要求購買,我方開價一千萬,對方竟然也同意。這段時間是天安堂籌設時期,我正好把這筆意外之財投入建設費用。

  更有趣的是,我原先開設藥局的住家,後來有大里市農會看中樓上一塊小小的營業空間,我開出每月二萬五的租金,對方竟然也忍痛同意了,租約一打就是五年,我會特意強調五年是因為當時教院的開導師也堅持和我打契約—免費租賃給天安堂五年!

  師尊復興天帝教前,有一段時期常會因無錢辦道而悲憤地仰天長嘆,到美國之後巧遇昔年老友彭昭賢先生,彭老獲悉師尊的煩惱之後只講了一句話:「你自去辦道,無形自然會幫你籌錢。」一語點醒夢中人,師尊從美國返抵國門後即開始投入辦道工作。日後證明皇天不負苦心人,師尊復興天帝教以來,果然常得上天眷顧。以小小的天安堂經驗印證亦如是。天安堂自籌設以來,不論是建設經費或日常開銷,少有讓我操心的。

  有一回大同堂的裝潢費用,預估是十餘萬,一時經費無著,我心想如果沒有人認捐,我自己拿出來也無妨。結果正好有兩位相識的朋友,一位想買房子,一位想賣房子,我居中介紹,居然順利成交。兩位朋友包了紅包給我,我有點尷尬,因為原先並無貪求仲介費的想法。但是他們相當堅持,最後我乾脆收下,用作大同堂的裝潢。

  另一次則是廚房的增建。這一回湊巧有兩位相識想買賣土地,結果又是在我無心的介紹下一拍即合,意外得來的紅包順利地變成天安堂的廚房。

四、以教為家 隨遇而安

  親炙師尊老人家的機會不多,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參加正宗第九期時,靜坐功夫甚弱的我有一回竟然在師尊陪同會坐時得到很大的感應。

  那一坐我坐了一個多小時,下坐時睜開眼,所有靜坐班同奮俱已離去,僅剩師尊一人在前頭端坐。我這下才知自己的殊遇,也才知那一坐為何如此之好。

  那以後我不曾再有與師尊會坐的經驗,但是天安堂成立後,我的住家就在天安堂樓下,每日整裝後便有上光殿的機會,在光殿祈禱打坐,常得與仙佛、師尊親和的莫大福分。

  七年前,只是因為單純地想奉獻出一塊地提供大家同修,不想最後受益最多的人卻是我們一家。每日早晚上光殿成為家常日課,師尊駐世時常呼籲同奮把修行融入日常生活中,我得天安堂之便,居然在不知不覺達到師尊的要求。從民國七十二年入帝教以來,我始終堅持每日填奮鬥卡,力行五門功課,安悅奉獻不曾中斷,遇到部分教院有經濟上的困難,我也還能提供一點支援。作為一名小小的同奮,我在這些看來尋常不過的日課裡逐漸找到生命的意義。天安堂成立之後,天道與人道於我僅成一道樓梯之隔,真是幸福極了!

  天安堂成立以來,我不曾擔任主事一職,但是始終以堂裡的後援部隊自許。教堂成立之初,因為設計時不曾考量會有數量如此龐大的同奮參與奮鬥行列,化糞池的設計偏小,再加上化學藥劑的使用,日久即阻塞不通,親和集會時臭氣陣陣,真是令人尷尬到極點。我觀察過一陣,發現主因是來自「超載」後,親手掏了幾次結塊的穢物,後來籲請同奮停用化學藥劑,問題竟然迎刃而解。

  平日上屋頂修繕應該也算日常功課,因為懼高,爬上屋頂前得念上幾遍廿字真言壯膽;另外因為天安堂是鐵皮屋,一遇風雨就會滲水,我得時時提醒自己得在天雨前趕回天安堂關上門窗,一旦趕不及就只好努力處理榻榻米吸納的水了。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想想師尊說的「以教院為家」,我大概算是勉強及格了。

生活檢樸 自然樂在其中

  在教院待得久了,對於日常用度也就更能隨遇而安。菜、米、油都是自家田地所有,吃來自有餘味。記得有一回一位坤道同奮煮了一大鍋麵,不知何故竟無人動筷,我看著可惜,把麵放在冰箱,整整吃了一個禮拜,覺得味道也還不錯呀。

  穿著方面,我入帝教十餘年不曾主動買過道袍。第一件道袍是接收敏齋過大的道袍,一穿數年;前幾年參加第六期高教班前,正好遇上台中縣初院光謗開導師獎勵誦誥,我拿了第一名,開導師堅持送我一件。公元兩千年,正好女婿參加正宗靜坐班,敏齋裁了布請敏錢同奮作了三件,我又添得一件新道袍。或許有人會笑我慳吝,但我只是覺得當省則省、笑罵也就由他了。

  因為生活儉樸,遇上特別場面還挺尷尬的。有一回維生首席到龍華會期中的誦誥冠軍家中親和,我聞言真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我們家實在沒有像樣的椅子請他坐呀。後來勉強拿了餐椅充數,維生首席一行當然也不會在意,七八個人將就在餐椅上親和起來,氣氛還是挺融洽的。

五、同奮是我最好的老師

  天安堂座落在稻田與菜園中,清晨打坐有鳥囀相伴,子夜則有蟲鳴為伍,我常覺得自己堪稱是最有福氣的修行人了。除開這些「享受」,在天安堂進進出出的同奮也作了我最好的老師。

為堂設想 令人感動

  天安堂一開始就設定為二十四小時開放,沒有開放時間限制的天安堂成為一個很特別的教堂。有同奮會在上班前趕早來到天安堂誦誥,也有同奮在下了班、打了烊後才攜著眷屬同來奮鬥。

  開業醫師緒種同奮往往在診所看診結束後帶著妻子靜孕同奮前來;經營牛肉麵生意的緒有同奮也是得等到打烊後才能出現。他來到教院時還會帶來一包飼料賞賜附近的狗兒,離開時則將教院的垃圾一併打包帶走。

  緒有慣常騎著一部老爺車,因為發動的聲音很大,擔心吵到我和敏齋睡眠,我常發現他會推著老爺車走上一段路後,才在遠方發動。廿字真言中的恕字包含推己及人,我倒發現:雖然平素和緒有交談時他從不提這個恕字,但是他來到教院時種種替人設想的舉措不就是恕字的體現嗎?

  住在教院裡,不時就會遇上一些讓我銘刻在心的小小感動。像是靜供,掛在光殿外供人擦手的毛巾,總是她一手包辦清潔工作。每隔一段時間,靜供就自動把用過的髒毛巾帶回家清洗,回來時煥然一新。住在烏日的緒眷同奮因為工廠業務繁忙,少有時間到教院奮鬥,但是他每年都不會忘記安悅奉獻,給我的感覺是身無法常在教院,心卻是與教院息息相通的。

見證到許多同奮的精進修為

  身在天安堂,最大的福分也許還在我有機緣見證同奮在修行路上的種種變化。

  很多同奮在奮鬥一段時間之後,氣質逐漸變得沈穩,進退也更加有節有度。像是靜臺同奮,因為智慧開發得較晚,到靜坐班時連四跪八叩的動作都還無法嫺熟,但每日參與早午課的例行奮鬥一段時日之後,不僅負責清潔光殿的工作,也能熟諳許多教院事務。她熟悉每位同奮的親屬關係,今天有那些同奮曾經來到教院,作了那些事,她會一一向後來的同奮報告。這些改變看在我的眼裡,也看在她的家人眼裡,他們對這樣的轉變覺得相當不可思議。

  另外,天安堂的親和工作也常讓我感動莫名。天安堂的親和集會常是同奮主動提供餐點,大家共聚一堂,分享彼此在天道人道的種種心得。

  我還記得有一回光航同奮提到他發生車禍,因為錯在對方,而對方的態度又惡劣到令他受不了,他差點想破口大罵,但轉念一想,自己不但是天帝教的同奮,現下又是天安堂的主事,如此有欠修為的事怎麼作得出來?心念一轉,趕緊念了幾遍廿字真言後消了氣,自己事後還很慶幸不曾在一時衝動下丢天帝教的臉。

  類似的事在親和集會聽得多了,或是在教院偶遇時分享,這些點點滴滴常會在無形中督促我去作一個更稱職的同奮。尤其看到很多同奮大老遠跑來奮鬥時,我就益加珍惜自己住在天安堂樓下的福分。

  天安堂的堂務推動順利,我的人道也逐漸圓滿,這些都讓我格外感恩。我不敢自詡自己是完全不求福報的人,但是這一路走來,很多機緣的起點,其實都是來自無所求的初心,最後有很多福報竟然就莫名地落在身上。我篤信師尊的教諭,堅信不必為個人求福報,凡事也不必為自己多設想。十餘年的經驗讓我深切了解:凡是具足了信願行,上天不會辜負祂的子民;只要按部就班,循序漸進,無形中自會照顧得妥妥帖帖,絲毫不必同奮勞神苦思自己的將來。

選•評•的•話

  宗教的信仰需要見證,正如同一條道路開闢之初,前人在兩旁穫下的樹,隨著歲月的增長,轉眼成為一條林蔭大道,後來經過的人,想到的豈止星一路迎面而來的綠意而已!看到一句「天安堂成立之後,天道與人道於我僅成一道樓梯之隔,真是幸福極了!」不就是一棵好大、好高的樹!「天安堂」真是得來不易啊!

  常聽人說:生活小事有大道理。我們同奮拿眼睛一直往上、往外看:真修實煉的有道之士在那裡?低下頭、彎下腰,哇!原來就是那些在我們身旁默默奮鬥的親愛同奮呀!

作•者,小•檔•案

  林光返同奮,正宗九期結業,目前為天安堂副執事,對於天安堂教務的推廣,同奮間的親和關懷,光返與一群發心的同奮始終默默耕耘,共為凝聚道氣而努力,如今每天光是早課就有十來位同奮參加;而家住天安堂樓下的光返表示,因得地利之便,每日早晚上光殿祈禱打坐,常與仙佛、師尊親和,真是莫大的福分。

  十餘年前與帝教結緣,光返與妻子敏齋只是源於對一位「在靜坐方面極有修持的老人家」的好奇心,於是在開設藥局之餘,相互鼓勵,成了先後期的同奮,而生活過得無欲無求的他們,卻始終牢記著師尊的諄諄教誨,力行五門功課,甚至堅持每日填奮鬥卡,為求道業精進,夫妻倆夫唱婦隨,又輪流參與第五及第六期高教班的閉關修煉,在他們的精神感召及身教影響下,女兒素曇、兒子嗣鋒也先後進入帝門,甚至女婿大裕也成了剛出爐的新同奮,真可謂是標準的帝教家庭了。

  多年來,光返把天安堂當作自己的家一樣,從建設到修繕,樣樣自己來,並未特別煩惱金錢的來源,或者為家人計算過好處。但事實證明,在他的人生歷程裡,不但人道圓滿,遇事逢凶化吉,奉獻金額總是天外飛來貴人相助,誠如他文中所言—「很多福報竟然莫名其妙地落在自身」了。

  個性內向,自謙不善表達的光返,在敏警的鼓勵下,娓娓道出修持心路歷程,他願與同奮分享,期盼同奮們同心協力,發揚師尊無私無我,不求自我福報之精神。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