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筆記》

《課堂筆記》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22期 » 《課堂筆記》

摘要/金緒訊  2002-08-01 10:50

「仁」能引領人的失落

 何謂中國文化?與道合一,人可以德配天地。人我、物我一體,不為自己謀求。中國文化是非常實際,能因應不同的地理環境,給予不同的教化,而改善民生。如「儒家發展於魯」,因為物資缺乏,所以強調禮讓,以解決「爭」的問題。「道教發展於南,四川,乃魚米之鄉」,所以強調無為、環保。

 三民主義是中華文化的濃縮版:「傳承」是民族主義的精要,國父提出濟弱扶傾的道德性解決方案。「競爭」是民權主義的根由,發揮仁愛精神,人性光輝,聰明人用聰明幫助他人,你活下去,我也活下去。「分配」是民生主義的要義,在簡約簡樸下,以和諧圓融的中國文化方式,達到均富的目標,最後能人我、物我、天地一體,亦即是「禮運大同」的理想。

 天帝教的同奮,誦念皇誥,無私無我,正是中國文化中「仁」的表現。

 廿世紀最大的問題是「人的失落」,廿一世紀要拿出中華文化「仁」的思想,來引領人類方向。
( 以上為趙玲玲博士講述精要)

宗教 生命的修行

 天下只有一種學問,就是要瞭解「生命是甚麼?」不同的宗教,僅是不同的修行方法。宗教就是生命的修行。

 宗教就是一種「網路」。每個教主就是「網站」,念咒就是「Http://網址」,人腦就是 Brower ( 瀏覽器),禪定就是上網,入定就是看到 Home Page(首頁) ,齋戒就是防毒程式,上網目的就是「Update Software」(更新軟體)。所謂修行的層次就是「全頻道」的開展。

 特異功能是人類的「本能」,因為人有了私心,產生雜亂的腦波,無法再與無形溝通了,才逐漸失去了「念力上網」的能力。

 經典,就是古代聖人的實驗報告書,也就是現在的「上網手冊」。

 亂造房子、亂拉電線。造成了短波環境,但是人需要生活在「長波」。疲倦就是人體的「波形失調」,睡眠就是「收回長波」,一旦長波失調則火氣發作。因此西部的地形,與南部的大鋼廠、大煉油廠形成的「場」,弄得「波形相位」暴漲,非常不適合人生存。
( 以上為宋光宇教授講述精要)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