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老根在台灣?!(二)

中華文化老根在台灣?!(二)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36期 » 中華文化老根在台灣?!(二)

教訊雜誌社社長/高緒業  2003-10-01 10:00

─邁向精神重建、道德重整之路(上)

中華民族的成長

國父曾云:「共產邪說起於人類相恨之心;三民主義起於人類相愛之心。」相恨則盈天下皆殺機也;相愛則盈天下皆生機也。與大陸血腥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相較,可以看出,中華民國在台灣推行復興中華文化運動,乃為落實三民主義之精神思想,以科學為建設民生主義的基礎;以民主為實踐民權主義的張本;以倫理來喚醒中華民族的靈魂。最終達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懂得修己與安人;進而推至家、國、天下,均能善群與利人。
「有道德始有國家,有道德始成世界。」──國父孫中山先生
「倫理、民主、科學,是三民主義的本質。」──先總統蔣公
「中國世界一直以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本師世尊
「力行廿字,履踐大道,迎向光明。」──蕭師公昌明

  在我國,倫理道德兩個名詞常常是聯合使用的,「倫理」簡單的說就是人與人相處的道理。「道」可作道路解,是人人可行、應行的「路」,是一條「大路」、「正路」、「通路」、「生路」。「德」與「得」相通,是人盡力行道的表現。「道」是共通共走的,「德」卻是因人而異(按:無所不在之謂道,自其所得之謂德。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道」、「德」合起來講,就是「行道有所得」的意思,「道德」最簡單的說就是討論人類行為的是非善惡。

倫理道德不外修己善群

  談到倫理,先說五倫-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孟子》)。五倫是五類社會的對體,即是兩人之間大致依照著定型的行動舉止交互影響的關係,通常稱之為「互動」。在一切互動中,個人影響他人的行動,也會受到他人的影響。這種影響力具有限制各個人的行動,同時他本人的行動也會受到他人的影響,這種影響力具有安定社會的功能,這就是「社會控制」。因此五倫是:一、人與人間的獨特結構;二、社會組織的根源;三、是由社會生活中生長起來的,規定人與人間相互行為的關係。

  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這五種關係,在上下之關係,在內有父(母)子(女),在外有君(長官)臣(部屬);其前後的關係,在內有兄(姊)弟(妹),在外有朋友;其左右之關係,在內有夫婦,在外有朋友。有屬於血統的,有屬於家庭的,有屬於社會的,有屬於國家的。父子與兄弟為天倫,君臣與朋友為人倫。從天倫有家庭,從人倫有社會。而夫婦一倫則界在天倫人倫之際,夫婦和朋友屬人倫,而天倫由夫婦此一人倫而來,故就自然而言,先有天倫,後有人倫;就人事而言,實先有人倫而有天倫,所以人倫始於夫婦,因此中庸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

  孟子對五倫更特別的賦予各別應盡的任務:「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禮運〉則云:「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孟子所說五倫,考之古籍,在書經、舜典、左傳、國語、史記,則稱五典、五教、五品(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常。除五品外,均同五倫,但排次序則君臣在前。

  到了漢代武帝時董仲舒又提「三綱」,即君臣、父子、夫婦。但《白虎通》又進而解釋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意思是說,「臣要絕對服從君,子要絕對服從父,妻要絕對服從夫。」成了絕對不公平的對立關係,大大違背了過去五倫十義的相對關係與平等精神。

  今天,我國社會已從農業社會邁向工業社會,社會關係日趨複雜,群己關係日益密切。過去我們人倫的關係都是「一對一的關係」,都有特殊對象,而現在大多則是「一對多的關係」,可說是屬一般主義,私德是獨善其身的,公德是兼善天下的。私德是私人對私人的事,其精神在修己與安人;公德是私人對團體的事,其精神在利人與善群,因此李國鼎先生曾經倡導於五倫之外,增加第六倫,亦即「群」與「己」。

  第六倫與五倫的不同,可比較如下:

區 分 道德範疇 社會背景 行為準則 利弊表現

五 倫 私德 傳統社會 特殊主義 親切、關懷、偏私、髒亂

第六倫 公德 現代社會 一般主義 公正、秩序、冷淡、疏遠

 

所有六倫的關係又如下圖:(略)

  

  其實過去教育部在訓育綱要中就如此規定:「道德之內容,不外修己與善群,善群為修己之表現,修己為善群之始基。」所謂第六倫只是「善群」而已。

  我國儒家思想的道德思想,是從個人開始─「是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向內推是「修己」,也是「內聖」功夫,分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主張自省與慎獨。向外推對家、國、天下(或全人類)均負有責任,是「善群」也是「外王」。個人對家的兩大責任乃是孝與悌。儒家主張人與人之間須相互依賴,更主張個人與國家及全人類相互依賴。個人需要社群,社群亦需要個人,個人與社群,經由個人內在的仁德之發展而完全展現。

存天理 豈能絕人慾

  營生、保衛與繁衍,是人類的三大需要,人類也不能例外。前兩者是生活問題,後者是生命問題,都是為了生存。因此人就不能沒有「欲望」,人類為萬物之靈,因此人類可以過「理智」生活。理智生活,包括了意志與情感,是一種崇高的精神生活,能夠使精神達到美善。

  人類如何對理智與欲望間作一適切的分辨、妥當的抉擇,是一個大問題。在儒家說也是一門大學問。

  一個個人性格的形成受遺傳、環境、教育三者所左右,如下圖:遺傳是底邊,是不可變的(最近基因理論更擴大它的重要性)。環境、教育是可變的。有人把欲望稱為衝動,人的是非善惡往往因衝動而起,而理智可以導馭衝動。宋儒卻把理欲對立,把理說成天理,把欲說成人欲,而要世人「存天理、絕人欲」,就是這個主張,八百年來造成了一個死沈沈的社會。天理何在?只是他們的意見,人欲又何能絕,因不能絕,就造成了一個無情、虛偽、冷酷的社會。所以民國初年許多新起學者,要說「禮教吃人」了。

 

 教育  環境          

   遺傳

 

  談起「欲望」,人可能做的不外:無欲、寡欲、節欲、擇欲、導欲、縱欲。很不幸的全世界在二十一世紀一開始就走上了縱欲之路,目前社會上人慾橫流,貪、淫、暴、詐,一切污行,處處流行,無日無之,甚至很多人已經輕視了「生命」,殺人與自殺成了沈重的極端的虐人和自虐狂,到此地步,真是無可救藥。比世尊在世時已不祇惡化多少倍,使有心人真是傷心無已,欲哭無淚。

  師尊平日主張的是寡欲與節欲,重在去私欲,絕對反對縱慾。當然,如有更高的智慧與知識,就可擇欲與導欲。

  國父最重視道德,曾說:「有道德始有國家,有道德始成世界。」對道德之重視如此。推行公德,就要有新的道德觀念,國父和先總統蔣中正先生提出三項指示:

(一)服務的道德觀─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不以奪取為目的。

(二)互助的道德觀─「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以互助為原則。」「社會國家者互助之體也;道德仁義者,互助之用也。人類順此原則者昌,不順此原則者亡。」

(三)服從的道德律─以團體來說,個人必須服從組織,以政治來說,少數必須服從多數;以系統來說,下級必須服從上級;以精神來說,偏見必須服從真理。

八德、四維與三達德

  國父在講三民主義,提到恢復民族地位的方法,第二點是恢復固有道德,首是忠孝,次是仁愛,其次是信義,其次是和平。國父又在《軍人精神教育》一書中提出發揚武德─智仁勇(這就是中庸中的三達德)。蔣總統中正先生在擔任軍事委員長時,在民國二十三年推行新生活運動,提出四維─禮義廉恥,到了二十八年作為全國各級學校共通校訓。

  蔣委員長歸納我國的固有道德-八德、四維、三達德,於民國二十四年十一月十二日訂頒「黨員守則」十二條,為全體黨員立身處世的準則,教育部亦據此訂為「青年守則」。

  十二條守則是:一、忠勇為愛國之本。二、孝順為齊家之本。三、仁愛為接物之本。四、信義為立業之本。五、和平為處世之本。六、禮節為治事之本。七、服從為負責之本。八、勤儉為服務之本。九、整潔為強身之本。十、助人為快樂之本。十一、學問為濟世之本。十二、有恆為成功之本。

  前五條講的「八德」,六至九條是講「四維」,第十條至十二條是講「三達德」,並以「有恆」殿後為貫徹踐行的基本精神。

  實踐青年守則,就是道德的實踐,在黨員守則的結語說,大家要「務期父以教子,師以教弟,長官以教屬僚,將帥以教士兵,共信共行,互切互磋,親愛精誠,始終無間。人人能成為世界上頂天立地之人,斯中華民國成為世界上富強康樂之國。然後三民主義能實行於全國,弘揚於世界,千秋萬世,永垂無疆之休」。

  先總統蔣中正先生於民國四十一年七月七日來台後又提出「三民主義的本質」,指出:「倫理、民主、科學,乃三民主義思想之本質,亦即中華民族傳統之基石。」三民主義的本質「是三民主義精神的所在,也是達至三民主義必經的途徑」。分別言之:

  民族主義的本質是「倫理」(盡己之性─誠正修齊之本)。

  民權主義的本質是「民主」(盡人之性─福國淑世之則)。

  民生主義的本質是「科學」(盡物之性─正德、利用、厚生之實)。

  總括的說,要以科學為建設民生主義的基礎;以民主為實踐民權主義的張本;以倫理來喚醒中華民族的靈魂。

  孔孟思想為國家思想之本源、復興文化之要務。於民國四十九年,總統蔣中正手令成立「孔孟學會」,自兼名譽會長,陳大齊先生任會長,由陳立夫先生主持會務,年有學報,月有月刊之發行,都是海內外少長學人之薈萃,最重要文章已編為《經學叢書》與《孔孟學說叢書》,交由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出版。已成年輕一代研究孔孟學說的必要參考書。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為了對抗大陸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及「批孔運動」,五十五年十一月底政治界、文化界一千五百多人,接著是國軍,繼起的有「中華民國孔孟學會」等四十七個學術團體,先後發表宣言請總統命令定國父誕辰為中華文化復興節。蔣總統俯允民意,於十一月十二日明定國父誕辰紀念日同時為中華文化復興節。民國五十六年,國父一百晉一誕辰,蔣總統發表中山樓中華文化堂落成紀念文,結文有云:「惟有我青天白日之光輝,普被於大陸文化之疆土;倫理、民主、科學三民主義之福祉,均霑於大陸全體之同胞,而後始無愧於國父與先民之遺規,且以此為復興我中華文化之契機。」

  民國五十六年七月二十八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成立大會舉行,恭請總統兼任會長遴聘孫科、王雲五、陳立夫為副會長,並通過推行綱要。推行計劃重點約有六項:一、教育的改革與促進;二、國民生活現代化與合理化促進;三、中華文化之宣揚與中外文化溝通之促進;四、展開倫理、民主、科學之新文藝活動;五、推展海外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六、加強對匪文化作戰。

  由於總統指示以「提倡倫理道德,建設社會秩序」為重心,因此依據「新生活運動綱要」研擬了「國民生活手冊」初稿,教育部文化局為特以「中華文化的特質」、「世界文化之研討」、「青年與文化復興」為主題,舉辦文化講座,並把二十篇講稿,彙編成專集並出版了《中華文化概述》一書。

  對於如何復興中華文化,歸納各界言論,可用研究保存、推陳出新、發揚光大概括。復興一方面要復,他方面又要興,含有兩層作用。復,只是返本,但精神方面、措施方面,要把握住一個興。

  這個運動對「中共摧殘文化;我們保衛文化」的確是做到了。

  毛共發動「批孔運動」主要目的有三:一、藉此繼續打擊異己份子,現在的劉少奇、林彪;過去的陳獨秀、瞿秋白。二、加強迫害知識份子,加強思想改造。三、批判西方古文化思想家,推展「史學革命」,改寫世界史。在此期間很多知識份子有些是屈服了,像馮友蘭,有些是沒有屈服,像梁潄溟,但大批知識份子不是被殺害,就是被流放,學校全部停課,真是慘不忍言。對於大陸名勝古蹟、歷史文物的摧殘,更是無可細數了。

  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周恩來逝世,三月中下旬天安門開始悼念活動,到四月四日(清明節)、五日發生了天安門廣場事件,七月六日朱德逝世,七月二十八日唐山大地震,毛澤東受驚卧床不起,延至九月九日零時逝世。九月十八日百萬群眾在天安門廣場舉行追悼大會。此後就進行了四人幫的最後奪權鬥爭,在華國鋒、葉劍英、李先念等安排下,於六日凌晨在釣魚台逮捕了江青、王洪文、張春橋、姚文元四人,結束了腥風血雨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於一九八一年一月二十日分別判處死刑、無期徒刑及有期徒刑二十年。鄧小平也於一九七七年五月六日再次復出。

  姚文元是我在復旦大學新聞系低我一班的同學,現在已獲釋放,但仍沒有完全自由,回想當年新聞系主任是發起成立中國共產黨的陳望道,一手培植了這樣一個學生,地下有知,真不知有何感想?

  國父曾云:「共產邪說起於人類相恨之心;三民主義起於人類相愛之心。」相恨則盈天下皆殺機也;相愛則盈天下皆生機也。看到大陸血腥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已可完全證明,師尊及天帝教的反共,不是政治因素,而是文化及民族生存的問題,要發揚人道、人性─人本的精神。(下期待續)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