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帝教神職人員養成制度沿革與發展/培育優良師範 遍佈人間行教化
文/天人修道學院 攝影/劉大彬 2004-01-01 09:30
帝教草創時期,萬事莫如救劫急,神教職人員養成制度,始終採取即訓即用模式。直到民國八十七年,將師資暨高級教職的任務取向,改制為傳道與傳教使者的道歷進階取向後,天帝教的教育課程,才形成一個前後呼應、逐級而上的體系。然而,代表首席使者於第一戰線救劫弘教的師資,直到九十年,開辦第一期神職人員培訓班,並規劃出層層進階的配套措施後,才終於摸索出一條有系統、有組織的培訓模式,天上人間多年的嘗試,無非是為培育優良師範,以遍傳教化到全球各地作萬全準備。
九十二年九月十日,第一期神職人員培訓班七位學員,於日本國主院所在地那須道場閉關五十五天訓練圓滿,完成了為期兩年的神職培育課程。十一月中旬,在開導師人事評議委員會考核,維生首席授命下,分別以傳道師或晉升為開導師神職身分,正式派駐基層教院堂,代表首席使者領導各地同奮傳播宇宙教化。這是天帝教的神職培訓制度中,第一次由天人修道學院,在有系統、有組織的規劃下,以二年為期儲訓優秀的神職幹部。
培訓弘教人才 且戰且學仙
本教的神職人員養成制度,早在本師世尊時期即建立起初期模規。民國七十五年,本師世尊於天極行宮開辦第一期師資暨高級教職訓練班,除因應當時救劫弘教之局勢,需積極培養更多對天帝教有全面認識的高級教職人才外,更為逐步落實教綱制度,建立完善三皈(皈師、皈道、皈帝)程序,培養優秀師資,代表三位本師,方便於各地弘教據點接引原人皈依帝門,發揮救劫弘教的積極功能,自此也同時建立起本教神職培訓的雛型。
早期的師資暨高級教職訓練班一方面由於處在初始的嘗試階段,所有的訓練課程尚在建立;一方面因復興初期,對本教大經、大法、大寶有深入體證研究的人才尚少,兩班的課程並無明顯的區分,這樣的發展直到民國八十五年第五期師資暨高級教職訓練班時,才在累積前四期訓練班的經驗下,針對師資神職與高級教職的不同屬性,嘗試於訓練課程的安排上作更適當的區分與規劃。
師資暨高級教職訓練班採五十五天的集體閉關受訓方式,屬短期集訓性質,即訓即用,基礎不夠深厚,這對人才的養成訓練上稍屬倉促,但在復興初期,因同時要面對劫運的急迫性,必須有大量人才立時投入救劫弘教行列,實乃不得不然之做法。本師世尊為補強這方面的不足,持續深化本教的人才培育制度,以為傳佈上帝真道之根本,乃在民國八十年及八十一年相繼成立天人研究學院及天人修道學院,希望以較長的時間,較完善的培訓制度,培養優秀人才,並為在職的神職人員提供一條進修管道。天人研究學院學制二至四年,主要培養弘教人才,為高級教職訓練班的延伸;天人修道學院學制六年,以閉關方式潛修,用以培養真修傳道人才,為師資訓練班之延伸。
栽培師資模式 找出一條明路
本師世尊於民國八十三年底因承擔眾生共業證道回天,維生首席於世亂中,以艱苦卓絕之心志接續道統,秉承本師世尊一貫救劫弘教之精神,在既有之制度基礎下持續深根發展,民國八十七年並在有形無形的研議下,將原師資暨高級教職訓練班重新定名為「傳道使者」訓練班及「傳教使者」訓練班,師資暨高級教職的名稱,自第六期以後走入歷史。這項措施,使原先以任務取向,培養高級教職及師資神職為目的的訓練班;調整為道歷取向,擴充為所有教徒同奮循序漸進的宗教教育課程,讓靜心靜坐班、正宗靜坐班、傳教使者訓練班、傳道使者訓練班形成一前後呼應、逐級而上的教育體系,自此,本教的神職人員皆必須經過上述的道歷進階,有別於過去正宗靜坐班結業後,受徵召參加師資訓練班後即可承接神職天命之模式。
然而上述的道歷進階課程乃為一般同奮的進修及參與教職而規劃,並不是為培訓師資而作準備,對於神職人才的培育上,仍舊有其不足之處。至於六年制的修道學院,對於人道責任未了的同奮來說,實有其艱難之處,有鑑於此,天人修道學院於民國九十年十月受維生首席付託開辦第一期神職人員培訓班,以二年為期,在兼顧人道與天道的人性考慮下,以每個月至鐳力阿道場受訓七天的小閉關模式,讓學員可暫時放下塵世外緣,專心潛修,課程除加強神職人員所應具備的專業學養外,並著重基本實務經驗,務期未來的帝教神職人員皆能落實本教的經義教化,成為引領同奮奮鬥修持的最佳師範。
兩年的培訓,把時間拉長,讓受訓者有充裕的時間為擔任神職做準備,然而並非所有受訓者結業後皆能直接受命,尚須經過極院開導師人事評議委員會認可後,才能成為正式的神職儲備人才,具備派任神職之資格。至於派任神職亦有其進階模式,先以傳道師資格派任基層教院實習與磨練,經過一年之考核後,得依實際表現晉升為預命開導師(領受預命狀)或成為正式的開導師(領受天命狀),其間種種天上人間的考驗,以及此種培育與進階的模式,皆是希望為帝教培養出品德、道行、學識俱佳,對教主 上帝忠貞不貳,並能服從組織、實踐制度的優秀神職,也方能為上帝教化弘揚到世界各地,奠定萬世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