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紀念涵靜老人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講 宗教信仰與社會危機

第五屆紀念涵靜老人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講 宗教信仰與社會危機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40期 » 第五屆紀念涵靜老人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講 宗教信仰與社會危機

巨光膺  2004-02-01 09:50

西方文藝復興後,人本主義觀念的影響,造成了理性的誤用與迷失;主體性的過份膨脹;物質主義的瀰漫擴張,廿一世紀的人類,在弔詭的時代現象中,心靈分裂,自我喪失,對社會價值與人生意義感到迷惘,失去信心與方向。面臨當前這個社會危機與心靈轉變的關鍵時刻,吾人必須發揚持中與調和之道,再次心靈啟蒙與改革,努力修持、提昇靈性熱準,開拓胸襟,擴大精神意識,以有限的肉體生命追求無限的精神理想。那麼,人與自身可成「心物合一」,人與自然(萬物)可達「物我合一」,人與人之間可行「主客合一」,人與神(天)之間可建「天人合一」的圓滿人生境界。此亦即涵静老人在《新境界》一書提到的:萬流歸源,宇宙天理之真象在於「和」。

一、楔子

  這次宗教學術研討會之主題定為「宗教信仰與社會危機」,乃是有感於今年(二○○三年)初國內外一連串天災人禍,形成整個人類社會危機;尤其當SARS病毒侵襲台灣社會時,我們看到兩種現象:一者是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封院時,有些人被限制隔離,政府利用公權力(群體力量)來做好適當之防護措施時,強力介入侵害個人人權,造成隔離者之怨懟;一者則是我們看到一群具有悲天憫人之心的白衣天使,自願進入隔離病院,拯救病人無私奉獻。為何兩者會有這麼大的差別?當吾人面對社會危機時,應如何自處?我們的心靈應如何安置?做為一個宗教徒,我們應當如何思考調整自己,以因應危機與恐慌。這些皆值得吾人嚴肅正視與反省。

二、當前社會危機產生的原因

  古代人類社會中,人們受到自然力量與宗教力量影響甚大。不論是人與自然萬物,人與人之間,或是人自身之發展,皆以宗教信仰(神)之影響力主導與決定一切。政治上是王權與神權合一(君權神授);學術上神學至高無上,而哲學只淪為神學之婢女;在思想觀念上,則神權萬能、 上帝第一,一切皆受宗教信仰(教會)力量之支配。天帝教教義即曾指出三種神觀,在傳統社會第一神論乃是創造之神,第二神論則是救贖之神,這兩種神觀皆指出傳統社會中「神」的威權至高,即是一種「唯神論」觀點。

  然而隨著近代西方文藝復興展開,人文主義思想抬頭,啟蒙觀念躍然成為思想之主流。「啟蒙」指的是人類脫離蒙昧黑暗,走向光明坦途。其思想特點:第一、強調理性的重要,尤其是科學理性;第二、彰顯人的主體性,亦即人的自主性與人類價值;第三、主張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觀點;第四、強調人定勝天、征服自然的科學革命。兩三百年來,西方強調的理性主義、科學主義、自由主義、民生主義等觀念支配了整個人類社會,甚至宗教信仰亦轉變為「自然宗教」,強調人的理性可以掌握 上帝與宗教的一切神秘之處。於是乎「人」成為建構地球社會的主角,不再依靠「神」來支配,宗教倘若不能在理性認知範圍之內,則成了迷信與魔咒。

  人本主義觀念的發展,宰制了整個人類社會,一切均由「人」來設計、管理、統治與創造。然而,人類社會並沒有建設得更加美好,雖然科學帶來物質發展、生活進步,但是其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亦非常嚴重。舉凡:環境破壞、生態危機、戰爭威脅、社會競爭、人性貪婪、自私功利,皆造成人類社會的不和與混亂。

  倘若從啟蒙時代人性角度觀察,那麼當前的社會危機即屬「人性危機」。茲分成三點論述:

  第一,理性的誤用與迷失:人類理性並非萬能,人類除理性認知能力外,尚有非理性(情感、欲求)、超理性(直觀能力)部份。人類過份重視科學理性(工具理性),忽視價值理性(實踐理性、道德)的重要性,造成社會失序。

  第二,主體性的過份膨脹:人們強調人權,重視自主力量,但是每個群體高舉人權大旗,高喊第一、強調唯我與優先性,於是墜入「唯我獨尊」的一元論陷阱之中;失去相互對話、互為主體的精神,必然帶來弱肉強食、殺伐鬥爭的混亂局境。

  第三,物質主義的瀰漫與影響:資本主義掛帥的商品消費時代,使得人們的生活已被物質所支配,人們多數被物質欲望麻醉,嵌陷於物質力量中,致使人類的精神與心靈力量被蒙蔽,人性不再是「心物合一」的整體,而成為物欲驅使的自然動物。

三、現代社會危機的主要現象

  二十世紀至今,人類社會發生兩次世界大戰,無數次大小衝突與戰爭,死傷逾億;西方國家所標榜自由民主、資本市場、民族國家等制度皆不能完美的解決人類重大問題;西方社會思想家對人類社會病態危機提出不同的描述:

  馬克斯指出人類社會日愈「疏離感」(異化),涂爾幹指出人類社會已陷入「迷亂」,韋柏指出人類自己關入工具理性的「鐵籠」之中,曼海姆則認為人們受「放任」觀念支配,無法有計畫的控制,導致社會的混亂。佛洛姆則強調現代人類只重視「佔有」(Having),未能強調「存有」(Being),並且指出:「十九世紀的問題是 上帝已經死亡,二十世紀的問題卻是人已死亡。」如今人類社會的危機已呈現心靈分裂,自我喪失,失去人性的嚴重危機;換言之,也就是人類對人所建立的社會價值與人生意義感到迷惘,已失去信心與方向。

  事實上,現代社會已呈現出弔詭的時代現象,所謂「弔詭」(paradox)指的是兩個矛盾對立事物,同時存在於社會時空定點之中,例如:善與惡、戰爭與和平、物質與精神、多元與一元、絕對與相對等價值對立;因為弔詭導致「不確定」(uncertainty),人們無法分辨真理,致使價值模糊、方向失衡;進一步人們面對不確定,產生「焦慮感」(anxiety)與「迷惑」(confusion),內心徬徨不安,無所依靠,於是陷入迷惘;然而人們仍然要「選擇」(choice),選擇生命的價值與方向,只不過受到流行觀念的誤導,再次陷入科技主義、物質主義、享樂主義、虛無主義的人生困境中,致使生命方向偏失,生命意義嵌陷。

  本來,人類社會倘若能夠持中與調和,那麼人與自身可成「心物合一」,人與自然(萬物)可達「物我合一」,人與人之間可行「主客合一」,人與神(天)之間可建「天人合一」的圓滿人生境界。然而,人類不能從根自救,撥亂返正(和),結果造成人類社會的嚴重危機與混亂。

  涵靜老人在《新境界》第七章中指出:

  萬流歸源,宇宙天理之真象在一「和」字。大而言之,旋和系之運行不得其「和」,即成混沌;物質與自然不得其「和」,即無生機;小而言之,人生之電子與和子不得其「和」,即有死亡;人類心理感應不得其「和」,即生仇;社會秩序不得其「和」,即有變亂;國際不得其「和」,即生戰爭。推而衍之,科學與哲學不得其「和」,即無真理;道德與知識不得其「和」,即無和平;天人不得其「和」,即無大同。故天地之基,聖凡之道,立國之本在一「和」字。「亂」為「和」之對稱。

  「亂」為無秩序、無理性、無生機、無政府狀態之悲觀的擾攘、消極的盲動、物質的浪費、情慾的自戕、天道之失常、人生之顛倒、性靈之輪迴。故天地之所愁,人生之所苦,皆在一「亂」字。

  此一「亂」字正是當代社會危機的寫照,而其根本原因則出於「不和」。

四、中和之道─自救救人之道

  面對社會危機的逼近,人類必須尋找解決之道,方能自救救人。中國老祖宗堯舜時代傳下的「中道」思想,深值吾人重新正視與思考。尚書記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此十六字道統心傳,正是古人面對危機時,所提出因應解決的智慧寶筏。中道思想傳至戰國時代,子思據之作中庸,指出:「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宋代朱熹解釋之:「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道,乃天命所當然,精微之極致也。」明代呂坤則強調:「四時各順其序,五臟各得其職,此之謂中。聖人執中,以立天地萬物之極。」

  儒家思想以「中道」為「仁道」,凡能「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實行「仁政、德治、王道」,則可成兼善天下之聖人。佛家思想則認為「中道」即是「正道」,其主張「四聖諦」(苦集滅道)與「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透過八正道的修持與鍛鍊,則可了脫生死,以達涅槃之境。西方基督教亦強調人類「肉體與心靈」的合一,人與神的緊密結合,透過人性的神聖體驗,實現基督的博愛理想,達到心靈安息於絕對永恆的無限境界。

  是以,東西方宗教哲學皆主張「中和之道」,透過自我反省與修悟,達到「心物合一」、「物我合一」、「主客合一」、「天人合一」的人生理想境界與目標。

五、結語

  當前,吾人正面臨一個時代社會危機與心靈轉變的關鍵時刻。面對人性剝落的逆流衝擊,社會充斥價值混亂的不安局境,吾人必須秉持「中道」,加強精神重建與道德重整,再次心靈啟蒙與改革,努力修持、提昇靈性熱準,開拓胸襟,擴大精神意識,以有限的肉體生命追求無限的精神理想。相信這是每一個正信宗教教化人心、引導社會的積極使命。只要吾人抱持正信宗教的善良、慈悲、仁愛的基本精神,則必能喚醒人心,拯救人類,改變世運。
(作者為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兼所長,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理事長)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