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載華山精神 積極樂觀向前行

滿載華山精神 積極樂觀向前行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48期 » 滿載華山精神 積極樂觀向前行

劉大彬  2004-10-01 09:30

踏上這段路途之前,我們充滿期望;
踏上這段路途之時,我們充滿使命與榮耀;
回來之後,我們知道,這段路正要開始!

六月廿七日,走訪樓觀台‧八仙庵,一探道家聖地

  下大上方後,驅車返回西安市區,經過一夜的休息,精神體力恢復不少,今早在陜西省道教協會及陜西社科院張應超副所長的陪同下,我們將走訪樓觀台、拜會任法融道長,以及前往八仙庵,一探當年師尊與呂祖結下一段道緣的故地。

拜會任法融道長 發現懶道人遺墨

  上午八點卅分準時出發,歷經三個小時的顛簸黃土地才抵達。任法融道長現今為樓觀台監院、陜西省道教協會會長以及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也是道教界輩分及聲望都極高的一位長者,在首席的引薦下,任道長簡短介紹「道法自然」之意後,兩位宗教領導人針對如何振興現今道教界促膝詳談。我們則在嚮導的引領下參觀樓觀台,樓觀台道觀是老子講說「道德經」後,西出流沙不知所終的聖地,更是道家文化發祥地,尋古訪幽,讓人對於中華文化又有更深一層的體悟與認識。

  值得附帶一筆的是,在任道長接待室的牆上,首席意外發現了華山故人懶道人王信明的梅蘭竹菊畫軸四幅。民國廿七年,師尊歸隱華嶽後,曾踏雪前往小上方,盤桓數日,以精神治療為此一有道高人悉心診治,妙手化除他「坎離未濟病魔擾」之疾,也因而終於發現了雲龍至聖指示之「白雲峰」(參看《李玉階先生年譜長編》頁一一六),師尊遷居大上方後、懶道人亦移居白雲峰下跨鶴嶺,與玉皇洞望衡對宇,時相唱和。大家聽說懶道人道學超群、瀟灑自若,與本師有此因緣,數台攝影機、相機頓時對準字畫,拍攝不停。

尋一段呂祖與師尊感應道交傳奇

  下午兩點前往八仙庵,《清虛集》中〈頌渡師純陽祖師〉一詩:「願度殘靈證金蓮,淵源說透到秦川,共沾雨露來天上,更沐光輝自日邊,金液大還親口授,學庸細看奉心傳,九天他日傳恩詔,應許儒冠拜聖顏。」說出了師尊早年在上海時即與純陽祖師結下的一段道緣,師尊靜坐由道家入門,在西安主持第一期開導師訓練時,七月由純陽祖師夢中引渡,隔日拜會八仙庵,獲贈一本無形巧賜之《鍾呂傳道集》,自此提升師尊性命雙修的境界,也因此,師尊尊純陽祖師為「渡師」。聽首席說,華山時期,此書一直與《李二曲全集》並列在師尊案頭。

  八仙庵位於西安市,是唐興慶宮遺址的一部分,也是西安最大的道教廟宇,其中設置斗姆、呂祖各殿。八仙庵一直都是香火鼎盛,聽裡面道士說,以前只要法會期間,常常燭油、鞭炮灰可以多到淹沒信眾腳踝,然漫步其中不見一般道觀的香煙繚繞,經八仙庵道士介紹後始知因為環保及安全考量,庵內已經禁止使用香煙爆竹,並增設現代化的保全及防火設施用以保護古蹟,另外,也介紹了現今中國道教的概況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對同為宗教徒的我們來說,獲得了許多「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借鏡之處。

六月廿八日,與千年歷史交手,搭軟臥向蘭州

家鄉故園今何在 此情追憶已惘然

  前兩天落腳西安市時,維生首席總是趁著一大早獨自出門,去尋訪他老人家的老西安,回來時手上就拎著當地的水果與小吃,與大家分享,讓原本整裝待發,一心想要跟隨他老人家尋根的同奮大呼遺憾,也不免有些埋怨,然而最後也都「認命」了。也許,讓首席這位「老西安」單獨跟這座城市聚聚,到古城牆上回憶年輕時拉開嗓門練身段的日子,走訪記憶深刻的教史舊地,吃兩口回味無窮的小吃,看一看昔日思念的景物是否安在,對一位急於重返故園的老人家來說,是比較尊重及人道的做法吧。

  清晨五點多,大彬因為早起,在大廳遇到正要出門的首席,因而有機緣追隨一道前往蓮湖公園,找到了民國三十年,師尊繼李一民後再度安排馬俊同奮喬裝終南山得道高僧為民眾施治天人炁功,依舊轟動四鄉的涼亭據點,也順著記憶找到當年濟生會的故址。出了蓮湖公園轉往紅埠街的路上,首席的神情總是顯得凝重,該是面對物換星移不能自已的沉重;也該是久別故里後卻發現家鄉面貌全非的傷痛。

  回來後,首席感到非常疲累,單獨留在下榻酒店休息。因此,今天的行程,只有我們隨著導遊張童進行一場文化之旅—大慈恩寺、大雁塔、碑林、兵馬俑。一天的時間我們與自唐朝以來的佛教寺院、各代碑林、秦朝的輝煌歷史貼身並行,時間太短,我們只能極粗略的對千餘年來的歷史作一次巡禮,用一個後世子孫的敬畏與謙卑來面對過去留給我們的點點滴滴。

見識西安車站人海 上演驚險逃難記

  今晚,我們將循著師尊當年弘教西北的路途,從西安出發,經過寶雞、跨秦嶺、由雙石舖經兩當、鳳縣、天水到蘭州。巴士載我們抵達西安火車站後便將行李卸下。每個人提著自己的大行李箱,身上背著隨身包包,站在夜幕低垂的偌大車站廣場上,黑壓壓的人群,讓人搞不清楚是返鄉人潮還是「逃難」,二十人的隊伍置身其中只感覺相當微小,一個挨著一個地穿過廣場進入車站,在這地方一旦被沖散了還真的不知道從何找起,只能快步跟著,緊緊守在一起,好不容易進入候車室,驚魂未定的我們稍喘口氣,忍不住與其他人「分享」著剛才的緊張情節。

  怎知道,最精采的還在後頭,準備搭車的我們,一出候車室後,發現晚上十點三十二分開的班車,必須穿過地下道往另一個月台走去,而這地下道竟沒有斜坡,是好長一段的層層階梯!個人的行李箱拖拉在地上時本就已經有點沉重,看這樣子只能硬扛硬抬,有的乾道行有餘力外,還主動照顧坤道,幫忙拖拉提,下地下道後穿過長廊外還要上月台,讓人覺得這段路走得好長好遠,身邊數不清的人潮一波一波的快速向前湧進,有人頭頂龐大的棉被家當;有人像是行軍似的,身上掛滿杯碗瓢盆;有人簡陋的包裹,大包小包的背著、提著、抱著,同奮彷彿置身在戰爭電影中逃難的情節,在這個陌生的地方奔走著,混亂之中要看住行李,也要確保其他夥伴沒有被人潮沖散,首席始終殿後,機警的張望四周,避免同奮的東西被人順手牽羊,還好這幾天負責當地導遊任務的張童以及旅行社的代表章琛機伶,一路護著我們直到上火車才走。

  好不容易上了火車,首席說:「大難來時各自飛。」可是剛剛的情形,我們能飛到哪去,人生地不熟的,唯一的方法就是緊緊守在一起,一同面對困難與「險境」。好不容易在車廂內就定位,今天搭乘的軟臥車廂,一間廂房四個人,紛紛就緒後還是心有餘悸,因為明天醒來後到蘭州火車站,還會不會像今天一樣的「驚險」,誰都不願意多想了。

攜子帶篋輾轉於途 師母如斯堅毅

  「師母當年帶著我們四個兄弟從上海坐火車到西安時就是這樣子。」維生首席此話一出,所有同奮啞然,當年環境的惡劣想必遠勝於現在,幾十件隨身行李,兩個老媽子(聽說其中一位還暈車到癱軟無力),最大的維生首席才九歲,最小的維剛樞機兩歲,還在襁褓,又要輾轉換車,師母是怎麼辦到的?才經歷過那種倉皇失措感覺的我們,眼前浮現出柔順婉約的師母形象,卻也帶著無比的堅毅。

  在火車內,維生首席說當年的車廂也像現在這樣,並指著車廂頂端有個可以放置行李的小空間說:「當年我們四兄弟、除維剛外,正是調皮好動的時候,每回車子一停靠站時,師母就得趕快把門拴住,免得我們亂跑;小維剛總是指著窗外的小販吵著嚷著:『買!買!』還有一回,才一眨眼,維光不見了,師母急著到處找,最後發現他竟然鑽到車廂頂端裝滿行李的小空間裡面,張著眼睛咕嚕嚕的看著所有人在底下找他。」回到了場景相似的時空,在這段西安往蘭州的長途火車上,維生首席記憶一下子都湧現了出來,說了許多當年的往事。

六月廿九日,蘭州闡道故跡,什麼都沒有了

親體黃土高原景觀 站前虛驚一場

  清早六點不到,好不容易才剛在劇烈晃動的床上闔眼,維生首席便逐次敲著每個房間喊大家起床,在車廂走道上,首席遙指著沿途的景色,跟同奮介紹著黃土高原上的特殊景觀—縱橫溝壑,以及窰洞,他老人家說,你們不來,就永遠不能體會。隔著車窗好像在看大螢幕的電視,一幕幕的風光隨著車輪的運轉而從眼前流逝。

  七點左右抵達火車站,一出車廂就被瞬間急凍的氣候冷得多清醒了幾分,出站後,大家正圍成一圈聽取當地導遊的說明時,突然聽到光光開導師大聲喝道:「你!就是你!在幹什麼,走遠一點。」原來扒手趁著小販一湧而上兜售的混亂場面時,手伸進了某位同奮的背包裡,幸好,維生首席早已預知,要光光站在外圍「守衛」,場面雖不若昨晚驚險,但也虛驚一場。

  到了蘭州,甫印刷完成的《涵靜老人蘭州闡道實錄》成為我們穿越時空認識蘭州的最佳途徑,在這本史實紀錄中,我們隨著導遊的帶領,透過維生首席的介紹,看到蘭州的過去,看到六十年前的時空,從「黃河母親」開始,我們將一步步找尋當年的點滴,拜訪過黃河,走過白雲觀,緊接著來到白塔山、馬家石溝以及五泉寺。

白塔山上話當年 教壇據點已剷平

  白塔山,是一個令人期待的地點,當年的光殿就在山下,「說不定還能找到當年的據點呢!」大夥心裡莫不這麼期盼著。直接由後山開車抵達山頂不遠的地方,參觀過白塔寺後便隨著首席,從最高處一路往下找著,首席沿途說著師尊當年是如何找到了這裡,開闢成甘肅教院;也曾為了避壽,獨自步行過黃河鐵橋,躲到了山頂,結果被黃震遐等同奮請了回去;更在此處,與性空祖師有過「神秘」的晤談,攸關救國大事,但究竟談些什麼,教史上並無記載。走到一個可以鳥瞰蘭州市景觀的看台,首席遙指黃河鐵橋,概略說明著以北塔山為中心的四周景緻。天空飄著些微的雨絲,氣溫舒適,也像是在歡迎我們的到來,來找尋六十年前的故跡。

  走下白塔山,一時間還是無法找出當年光殿的確切所在,托導遊向路人詢問後才發現,當年的「馬家石溝」已經變成一個建築工地,高聳的鋼架吊車似已勾勒出現代化建築的模樣,問問路人何時動工的,「就在年初。」這句話說得同奮有些愕然,還有人不死心,想過去看看現在的馬家石溝,只見首席大手一揮,「走吧,別看了,都沒有了。」把同奮們從無限悵然中拉了回來,邊走向不遠處的渡輪碼頭,「漂流」在黃河上,大家還邊回頭想多看幾眼,現在的馬家石溝,回想著當年。

六月卅日,興隆山前,留下一幅與歷史重疊影像

又逢甲申年 欣喜期待變苦澀感慨

  「甲申年五月廿一日,清晨,應同鄉兼親戚近又皈師之同奮方正華道名維騰之約,特與公路局租定汽車一輛,直放興隆山遊覽。……」(《涵靜老人蘭州闡道實錄》,頁二00),今年又是甲申年,六月卅日,我們也來了,陪著首席再一次體驗六十年前的點滴,在闡道日記後面有張當時拍攝的老照片,今天,我們也在同一地點留下一張,作為紀念。

  趁著同奮尚未下山,敏晨與我就著茶棚,拿出錄音筆、照相機,採訪起首席此行尋根的心情。不免想著,人生能有幾個六十年,當年的首席是個十八歲的小夥子,此行一群人中也只有首席的孫子令元也是十八歲,六十年後第一次故地重遊,欣喜的期待卻變成苦澀的感嘆,當年的一景一物已不復存在,留下的只有回憶。

七月一日,蘭州學術研討開講,趁空專訪首席

  今天,在蘭州大學舉辦「宗教文化與人類文明」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十五年來,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與中國社科院宗教研究所合作,每年持續邀請兩岸學人,一方面交流感情;一方面希望能在宗教學術中為人類找到一線出路,今年選在蘭州辦理,也為六十年前在此設立的甘肅省宗教哲學研究社的努力做個見證。本次共匯集了四十一篇論文,除了開幕與閉幕時,統一在大會場舉行外,其他均分為三組分作討論,本教有光膺樞機、光思樞機、光光、光筆開導師、光仗以及緒麟同奮與會並發表論述。

  開幕、閉幕式中,有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曹中建、張新鷹副所長、蘭大校長甘暉及中華宗哲社巨光膺理事長等人擔任主席團,維生首席在會中,特別針對未來世界的發展、宗教文明對人類前途的重大影響深入闡述,期許宗教學人們擴大視野,一起將這份責無旁貸的時代使命扛起來。

  下午,趁著首席行程空檔,在社科院為首席另外安排下榻的金冠賓館房裡,我們舉行了一次專訪,分別就過去幾天來,從西安到華山,從陜西到甘肅,一路上所產生的諸多疑惑一一就教首席,從當年為何先上北峰後到大上方,從當年自西安至蘭州的過程,大家並就蘭州闡道實錄裡的部分內容,請首席作進一步的解說。採訪過程全程錄影,均收錄在教史委員會中。

七月二日,意外訪得當年敏和同奮,夜返西安

一連串「恰好」 讓六十年老友相會

  「你好嗎?」「好久不見。」這是維生首席與敏和同奮闊別六十年後見面的第一句話,透過緒我的轉述,我們才知道經由甘肅省台辦主任的協助,居然找到了當年年僅十七的王敏和同奮,其父母即是師尊日記中多處提及——創設蘭州教院出心出力頗多的同奮——鳳山將軍與賢靜伉儷。

  上午繼續學術研討會的行程,中午過後利用空檔,一行人雀躍的前往拜訪正在附近蘭州中西醫綜合醫院休養的敏和同奮,透過緒我的轉述,我們才知道能找到敏和有太多的「恰好」,恰好到令人難以相信。前幾日,恰好黃埔軍校辦建校八十年慶,敏和應邀出席回到蘭州,而敏和的妹妹在蘭州擔任醫生,看到她脖子長了良性腫瘤,建議她留下來接受醫治並休養,有親人在旁也便於照顧。而一到蘭州後,便托人四處探尋過去同奮現況的首席,也因此與她接上了線,這其中,只要錯過任一環節,便無緣相見。

同奮不分時空 感情濃得化不開

  相隔六十年的老朋友見面是何等感人,我們無緣參與。不過在與敏和親和的過程中,儘管初次見面,我們深深感受到了那種濃得化不開的同奮感情,對敏和來說,我們都是兒孫輩,在敏隱帶動下,大家又笑又逗她的,像是與自家慈祥老奶奶相聚一般,場面好不溫馨。歷經戰火流離,近八十歲的她老人家,對過去許多事情都已淡忘,但一拿出蘭州實錄,指著上面照片,說起當年事跡,她老人家臉上泛起了紅暈,笑得好開心,一旁的敏和妹妹聽起過去一段歷史,也感動得流下眼淚。可惜顧慮到她體力不濟,不能停留太久,在幾位同奮為她做了炁功後,便告辭了。

  結束了為期兩天的研討會,大夥還沉浸在中午的溫馨氣氛中,用過晚餐稍事休息後,便準備返回西安,這回再度踏上蘭州火車站,行李早經調配,心裡可不願那天的倉皇失措重演。所幸一路上都還順利,各就各位後,還是不免湊到首席的車廂房中,行程近尾聲了,於公而言,還有好些事情等著請教首席;於私而言,我們知道今天有好多的故事可以聽,在搖晃的車廂中,我們像極了一家子人,圍著老爺爺央求他老人家多說點故事,笑聲穿透車頂,有好多好多的「當年」在這個小小的車廂房中迴盪著。

七月三日,再看一眼西安,滿載收穫回返

  今天是此行最後一天的行程,清晨五點多,車窗外已是透著亮光,九天了,日子過得真快,也大概是因為每天都有許多事情發生,第一天從四面八方到機場會合,就前往當時全中國最熱的地方—西安,第二天乘纜車上北峰,第三天大上方……到後來在蘭州的點點滴滴,處處印象總是令人深刻。

帶回來並非結果 而是更多的開始

  該說是對於這塊土地的莫名情感;該說是肩頭上的使命使然;該說是長遠以來對於對於中華文化的深切熱愛,在途中數次為著這次該叫尋根之「旅」,還是尋根之「行」討論著,說「旅」也好,說「行」也罷,總之我們這回是以身為帝教同奮的工作身分來尋根,或許對我們來說,真正榮耀的是,來年我們可以帶著更多的同奮來認識帝教的「根」。隨著窗外景色的轉換,回憶著從教史資料中點滴建構而成的天帝教發展史,回憶著師尊復教進而奠定教基的點點滴滴,對於一個天帝教同奮而言,的確還有好多好多值得學習走訪的帝教歷史。

  清晨六點半抵達西安火車站,順利與西安的導遊會合,先到飯店稍事休息。離前往機場還有幾個小時空檔,大家有志一同的都想去西安城牆以及蓮湖公園走走,也成為這趟旅程中,最貼近當地人民生活的安排,沒有維生首席的帶領,一群人尋找當年馬和尚作炁功的涼亭,還真有些吃力,以後該會是我們這批同奮帶著其他同奮回來「尋根」吧。心裡不禁這樣想著。

  用過午餐,前往咸陽機場,正式踏上歸途,結束了嗎,我想不盡然,我們帶回來的不是「結果」,而是一連串的「開始」。

二OO四年尋根之旅人員

一、工作人員、隨行同奮—

  維生首席,光光、光筆、普昇開導師,敏隱、敏晨、敏榜、敏警、靜繪、靜描、月段、月開、陶璧英,光輔、光仗、緒我、緒藍、大彬、李令元(首席孫子)。

二、朝聖團—

  光昌、光空樞機領隊,團員緒澎開導師、光住、光早、光服、光惻、顯卿、緒含、緒旭、正冠、大必,敏宣、敏旺、敏玄、敏掌、敏芳、貞捨、靜下、靜濟、靜依、靜闊、華平、鏡家。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