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須具有常住不滅革新精神 以激發人心 創造世界新文明

宗教須具有常住不滅革新精神 以激發人心 創造世界新文明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48期 » 宗教須具有常住不滅革新精神 以激發人心 創造世界新文明

匯整/編輯部  2004-10-01 09:35

〈宗教文化與人類文明〉學術研討會之反思

今年七月一日至二日於蘭州大學舉辦的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主題為〈宗教文化與人類文明〉,其中有關宗教對世界人類前途重要影響的論述,均期望宗教能夠扮演起撥亂返和,使人類精神文明振衰起弊的角色,但是目前宗教幾乎已成世界亂源,除了以 上帝之名遂行其私心私願的暴力衝突事件層出不窮外,更隨著人性矇蔽而日趨沉淪墮落,不但完全失去了宗教的價值與意義,更變成了「助紂為虐」的工具。本文著重在宗教本身變相之探討,匯集相關學人論述及因應之道,作番整理,與讀者共同省思。

壹、自由競爭下的宗教—精神超級市場產品

一、經濟價值 變成評斷善惡的工具

  近年來,科技物質文明的強勢,取代了精神方面的天道思潮,造成世界原有秩序大幅改變,政治的失重與失序、經濟的失衡、文化上的失調,種種環境惡化、能源短缺、恐怖對立、意識衝突、價值混淆等後遺症,使社會形成一種工業化、都市化、世俗化,資本主義所主張的「經濟價值」變成了社會運作的最高依據,有沒有利益、有沒有價值,變成取決善惡的評斷工具。

  在廿世紀最後的三十年,隨著經濟全球化與信息化社會的發展,宗教不僅沒有沒落和衰亡,反而出現了世界性的復興。無論是基本教義派的傳統宗教,還是數以百計的新興宗教,都在蓬勃發展中,正如杭廷頓指出的:「當前我們正在經歷一場世界性的宗教復興。」

二、宗教因媚俗而蓬勃 人類愈趨墮落

  現代的人類,受到人性慾望的支配,選取宗教不再是以追尋人生最終意義與體證宇宙終極目標為主,而宗教為了適應現代社會的挑戰,在各派林立中脫穎而出,不得不被自由市場的供需法則所支配,以修改自己信仰內涵與表現形式,或者直接就迎合消費者的需求,變成「精神超級市場」上的產品。

  當「宗教世俗化」與「科學神聖化」結合下,許多宗教組織,利用各種庸俗與媚俗的手段來爭取生存的空間與利益,雖然因此而欣欣向榮,但是實際上卻使得人類陷入更大的文明危機中。因為以靈驗神秘作為引人入教之主軸,並以數術、符咒為人解決問題,結果只會讓民眾不懂得自我奮鬥、超凡入聖,反而更加沉淪在感應顯化以及慾望中,並將人「偶像化」、「神明化」,以滿足利己的願望和世俗需求;更讓人們以為,只要付出相等的代價,宗教的神聖性隨時唾手可得。而有的宗教則利用科學為號召,成為民眾養生治病的工具,更利用民眾的依附與依賴,建立一個世俗的統制王國,為所欲為。宗教墮落了,也驅使教徒更加墮落。

三、超脫世俗紛爭 展現濟世情懷

  也因此,輔大宗教系鄭志明教授提出四點因應之道:

  第一、加強宗教教育,認識宗教的神聖性。宗教教育的貧乏,讓人們缺乏身心整體安頓的教養,假借神聖之名,以獲得世俗之利。因此,宗教組織應該是為了宗教教育而存在,而不能捨本逐末,以組織的壯大擺在首位,使得信徒落入惡性循環的劫難中。

  第二、回歸宗教體驗應有的神聖領域中。宗教組織應以教法的宏揚與修持的體驗為核心,不宜落入到世俗的利益衝突中,應讓奉行者直接進入情感體驗中,以直覺的感悟來強化精神領域的存有。

  第三、確立宗教組織運作的世俗功能:宗教組織不能只著眼於社會資源的管理技術,更要關心宗教終極意義的價值實現,其營運循環不是立足於生存利基,而應以使命利基為核心,作為組織發展的目標。

  第四、開拓宗教世俗實踐的知識體系:宗教組織要開展出符合世俗管理需求的知識體系,來強化對組織使命的價值認同,突破世俗化的種種限制,發揮出生生不已的生存動力。

  由於現代社會宗教組織蓬勃發展,宗教已難像以前一樣獨占與壟斷,宗教應該具有自我調整的對治能力,從世俗的紛爭中超拔出來,讓宗教能夠回歸本位,讓組織可以適應時代,更要有時時積極再創造的自覺與動力,展現出宗教濟世的情懷。

貳、壟斷市場下的宗教—躲在象牙塔中自保

一、宗教顯得低效腐化 與社會脫節

  以上所輯錄的,是自由國家中宗教自由競爭發展下的變態,而大陸學者王卡及范鵬所提到的,則是目前在大陸宗教政策尚未開放下的宗教,沒有生氣,與社會脫節,在自我的象牙塔裡面自保,只想超越現實世界的苦難,在彼世找到生命的歸宿,失去了宗教原應促進社會進步的功能。

  「文化只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也就是『參天地贊化育』過程中,才算進入到文明建設的環節。」在政府管制宗教的狀態下,宗教易於壟斷市場,就像國營企業一樣,只會表現得低效、腐化、怠惰,缺乏創新精神。目前的大陸傳統宗教,即存在著道德保守傾向,習慣教化別人而非服務信眾,更以恩賜人的方式宣布教義和道德戒規,但這種種做法,已不符合要求平等自由的現代人理念,甚至現今許多信徒的見識與智能,都已經超越神職人員本身的素質,這種宗教狀態,要如何救贖人類,對社會起革新之清新作用?

二、革新不忘中華道統 合乎時代人心趨向

  「要繼承歷史上優秀的文化成果,就不能不繼承宗教文化中的有益成份;建設現實中的先進文化,也不能不注意到宗教文化的真實存在」,范鵬學者認為,在當今時代,與宗教有關的問題層出不窮,如科索沃危機、以阿衝突、印巴矛盾、北愛爾蘭衝突等。建設宗教文明,既有利於人類和平與全球發展,也有利於社會各方面的改革,與人類文明的相互開放與對話,更能促進宗教自身的發展與進步,也可以清除那些打著宗教旗幟的邪教組織,維護一切正信宗教自身的尊嚴。

  宗教文明建設的重點應該是適應現代社會、融入現代文明、服務現代社會、促進現代文明,但是,每一個民族都必須堅持自己的主體信仰,才能立足於多元競爭的世界,傳續中華文明的道統,是每個中國人責無旁貸的使命。傳統宗教要克服官方化宗教的惰性,尤其要改變高高在上的教化態度,強化為信眾需求服務的意識;勇於吸取他人的長處,展示自身傳統的特性,改變不合時宜的規制與儀式,並運用靈活有效的傳教手段,培養高素質且積極勤奮的宣教人才,這種創造性的活力,才會使得教義與道法能隨時革新。另外,要懂得運用現代的科技,改進陳舊的運作機制,以適應時代潮流,促進社會的昌盛與繁榮,才能拯救日益沉淪的人類靈魂。

參、面對全球化危機 宗教需回歸本色

  本師世尊曾說,「宗教原為民族中一種重要精神原素,宗教之改進可能影響民族乃至人類的進化,蓋因宗教思想與精神領導確有激發人心創造文明之功能,….宗教必須具有常住不滅的革新精神,方能為人類之傳統信仰,而保持宗教本身的長存價值。」

  人類面對困境時常會產生懈怠與無力感,但倘若人們具有宗教信仰的根源動力,則會有無比的堅強毅力與精神力量,欣然面對社會的挑戰與危機壓力,今日身處全球化時代,面對全球性危機與挑戰,宗教必須回歸本色,脫離世俗化、功利化、制式化,真正扮演起「對治失序的情懷與能力,透過種種價值觀的實踐,以其對應的技術與制度,在全球範圍中主動傳播」,更可貴的是,「以其特殊的宗教體驗,展現神聖存在的終極關懷,引領人們生活在同宇宙法則的和諧之中」,以幫助人類超越自我中心,找到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天的存在價值。

  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克制自我私慾,真正建立一個民胞物與、四海一家的世界觀,力挽狂瀾,重新創造一個和平正義的幸福地球。

匯整資料來源:

  甘肅政治學院/范鵬 〈關於宗教文明建設的幾個問題〉

  道教與中國民間宗教研究/王卡 〈世俗化還是市場化—新世紀道教面臨的問題〉

  輔大宗教系/鄭志明 〈宗教組織的現代化與對治現代化〉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所長/巨克毅 〈全球化時代中的宗教責任與使命〉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