舖造「中華一家」的文化橋樑

舖造「中華一家」的文化橋樑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69期 » 舖造「中華一家」的文化橋樑

施靜嚼  2006-07-01 09:25

─「第一屆海峽兩岸生命文化系列涵靜老人講座」觀想

一個深厚的文化心靈一旦自覺到其應該肩具的時代使命時,必能為當下的芸凡眾生,提振精神生命的高度,在時代的黑暗中點燃價值的明燈。帝教天人文化研究的道業,在有形上得有中土最高學府的交流指導,在無形間,也媒介了天人文化的道脈,建構出人間文化工程,相信在天人合力下,當更能開創未來新局!

面對時代 繼而創造時代

  中國哲學是以「生命」為中心。自古至今,儒釋道三家學問的內涵都是以「生命」為核心,從而形成諸多至高心靈對「生命」的傾注與關懷。再從中國歷史的概觀面來看,之間或有朝代的更替,族群的遷徙,乃至民族間的對立與抗爭等,然而,中國的文化生命始終未曾衰亡;中國文化兼容並包博大的生命力,更內化成為中華民族發展的母力與動力,成為每一個華夏子民在面對內憂或外患時,精神生命挺立的源頭活泉!

  孔子曾經嘆喟:「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儀封人也曾對孔聖的弟子鼓勵曰:「二三子何患乎,天將以夫子為木鐸。」這些都呈現出孔子對所處時代當中,人性價值的式微有反省、承擔和憂患的意識。也就是說,一個深厚的文化心靈一旦自覺到其應該肩具的時代使命;該心靈中的文化意識和時代使命相互結合時─如是的生命必能為當下的芸凡眾生,提振精神生命的高度,在時代的黑暗中點燃價值的明燈。猶憶本師世尊首任首席使者自天帝教重來人間以來,不斷地以「天命意識」與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弘法、佈教,更教化眾弟子同奮們以皇誥的正氣力量化劫挽劫,期望台海兩岸之間的矛盾、對峙與衝突,能夠消弭於無形中;本乎「中華一家」的文化意識,無形運化,有形配合,以貫徹天極行宮(玉靈殿)的三大特定任務和天命,達臻保台護國和平統一的時代使命,以及兼容互惠的民族願景……。因此,可知:文化意識的交流,文化生命的互動,配合「時代使命」與「宗教天命」的貫徹和宣揚,直是「面對時代」繼而「創造時代」最具體有效的精神落實。

拓展生命領域 殊途同歸

  有幸親臨四月三十日在天極行宮所舉辦的「第一屆海峽兩岸生命文化系列涵靜老人講座」,我們彷彿看見了海峽兩岸之間,學者與同奮之間,有形與無形之間,以至天人之間,共同逐步地舖造了一座文化的橋樑,也彷似為「中華民族」的生命血脈暢通了一片生機:

  首先,影片訪談「湯一介教授:我為什麼要編『儒藏』」。這項志業可謂當代對傳統儒家典籍與詮解等文本的一大總彙,也是當今哲學文化界一浩大的精神工程。湯教授所主持的儒藏編纂工程,不但是對歷來中國儒家典籍「經」與「傳」等文獻的總整理,依湯先生的學養與宏遠的文化識見,如是的彙整,一者是相較於既有道藏、佛藏等「儒藏」之闕無,此一固存於近世中國知識份子心中的文化使命感;再者,更深刻精微地說,湯先生基於深厚的哲學素養,亟為中國哲學進行詮釋性的建構,以會通古今的詮釋學作為哲學研究的新方法,以期能為傳統哲學注入新的生命力,為中國文化與現今西方思想的會通和接渠,築構恰適的橋樑。因此,儒藏遂是如是文化慧命中非常重要的物件,也是關心中華文化者應備的文本。

  欣見在本次講座開幕式中,維生首席使者代表天帝教全教同奮頒贈湯一介教授「天人研究學院終身名譽顧問」的聘書,得令天帝教天人文化研究的道業,在有形上得有中土最高學府(北京大學)的交流指導,而在無形間,也將天人文化的道脈與北大、湯教授等人的人間文化工程,相互媒介配合,天人合力,當更能開創文化的新局!

  其次,趙敦華教授的專題:「人性與神性的張力」─以「人性論」的觀點作為基督教與儒家思想比較的基礎,分別就「生命神聖」和「人性向善」的生命觀,總結出二者對生命實有共同的肯認和貞定,即「成人」(人的成全),即「生命境界的提升」、「生命的淨化」與「生命領域的擴展」……。筆者深覺「人的成全」同乎天帝教教義《新境界》「精神之人生觀」的看法─擺脫人身當中電子對和子的盲動與束縛,使精神寄托於靈的境界,即「生命境界的提升」;又教義與經典均教人「淨業自持」,先以「向自己奮鬥」為基礎,作好「儒家所謂正心誠意內聖功夫」(《新境界》,頁一0六),並在肉身上「培養正氣,鍛鍊身心,善用本身精氣神混合化煉,按時靜坐……,持久不輟便能排除陰氣,疏通瘀濁…。」(同上,頁九十九)趙教授所提揭的「淨化生命」這個課題,正可與教義分從身、心、靈三個層面精細地揭櫫淨化的方法和內容,相互呼應;基於「三奮─向自己奮鬥、向自然奮鬥、向天奮鬥」的精神和努力,以及「聖凡平等」的真義,教義教人超凡入聖,拓展生命的視界和領域,以逐漸進入「聖凡大同」、「世界大同」、「天人大同」的境域(同上,頁一0八)。如是具體精神鍛鍊的歸往,正與趙教授文中所倡言「拓展生命的領域」,殊途而同歸。

超越死亡 回歸宇宙生命

  下午三場攸關「生命」的座談,與會的學者們所學背景或有不同─或科學、或歷史、或國際政治等,然而其圍繞著「生命關懷」這個核心主題,分別以「中國文化」、「新時代」與「宗教」這三個層面作為思考的軸向,也嘗試為當今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生命發展予以誠懇的對話和交流,並且為芸生思索「安身立命」之道。依據《新境界》「心物一元二用」的哲理基論,「心物一元二用」是宇宙的本體,精神與物質乃體用的關係,它們的本源相同。因此,「自然是充滿生命的自然,生命亦是充滿自然的生命」(《新境界》,頁一三一)。自然是生命的本體,人類面對生命的態度應是生命來自於自然,生命亦終必回歸自然,即「與道合一」,這也即李中華教授在座談中為我們揭櫫的「道是人的生命的內在根據,……生命是道的本質,道是生命的根據。」(見講座手冊,頁三十)的精神;以及,王守常教授文中對回教以「視死如視生」這種依「死亡本能」而建立生命尊嚴的源由,予以著墨的對應。

  再者,教義對於真理的看法乃視「真理是相對的」,宇宙間的一切定律也是相對的。「和」是宇宙天理之真象,是世界的定律;和的真象是透過奮鬥的過程,超越對立與偏頗的亂象,相對形成的和相。「相對的真理」是教義一貫的精神(《新境界》,頁一一三);一切事物皆是在相對的關係、辯證的過程中相待相生而成,而真理、和相也是在不斷動態的奮鬥過程中形成、建立……,宇宙如此,時代亦如此。宇宙在變,時代在變;有形在變,無形亦在變,一切萬有莫不在變化與生化當中,這即是道的奧妙,道生生不息的動力。面對時代急速變化的步伐,縱使物質世界如此地「不確定」,如此「多樣性」、「多變性」,然而,對人的生命而言,恆常貞定且不變者是「生前不修,死後即無能為力」,是「生命的目的與價值,老實說:在於生前要做一個堂堂正正頂天立地的大丈夫,死後即可自救其靈魂…」(《新境界》,頁一四五);而對生命有效的反思,能真正超越死亡的行徑,亦不外是「生時培功立德,以行善的作為具體貢獻於社會」(《新境界》),不畏艱苦,與道偕行,勤苦修持,培養正氣與智慧,藉假修真,善用物質生命,創造精神生命,以回歸到大宇宙的生命當中……。此亦見諸教授們在「道教的物質生命議題」與「道家的精神生命課題」中,為文表述的深意!

  我們是如此有幸地親臨了這場兩岸同源同種的文化傳人,誠摯的對話,更親沐了一場精采而和諧的文化宴饗。在天人親和的歌聲中,我們由衷地期許─「中華一家」的願景,得在文化的努力、使命的共識,以及宗教、哲學與科學的融會交流下,共創新局!
(完稿於二00六年六月九日)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