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性行善 福報不求自有
台灣省掌院/張敏令 2006-11-01 10:25
閉關週記
●七月十五日
生命是一種學習,參加鐳力阿的閉關並非是隨心隨意的機緣,而是早於二年前已經開始佈局,我把公司經營業務傳承給培訓成熟的經理,同時於去年退出負責人的職務以顧問的新身份來輔導,為了擁有多一些屬於自己的空間,經深思熟慮後,決定將公司部份的股權,分配給貢獻多年的同仁,讓同仁有歸屬感以共同經營創新公司營運。我在責任義務階段性完成後,方能趕上了維生首席最後一次闡道的閉關,感覺像水到渠成似的,過程雖然有些艱辛,但畢竟都克服了,雖然比我預期的時間慢了一年,但仍感恩支持我的家人、同仁,是他們成就我人生中另一個心靈學習成長的機會,讓我放開吸收成長的細胞在閉關的期間萌芽與伸展。
在「了凡四訓」的課程中,敏令有些體認,但也有些不同的看法盼能賜教指點迷津。古代和現代的時空環境背景有著極大的不同,固然《了凡四訓》中有許多啟發善念的至理名言,值得效法,但卻過於強調善念後的功德陰德,倘若發出善的意念不是建立在功德陰德上,而是在行、住、坐、臥中很自然的表現,奠定在中華倫理文化教化的基礎上,讓善念成為生活上的習性,更合乎道法自然。當行善的過程已不自覺的自然而行時,則不需要去強調善行善念後的福報與功名,那麼才是真正初發心之起心動念的善,而非追求福報之善。
書中提到為善不欲人知,若行善讓他人知曉,享受人間讚美之後,則福報散盡,這種觀念在現代人來說可能有些矛盾性,當世界各地發生災難之時,若不是有些人士以身作則的帶頭捐獻和呼籲大家共襄盛舉,並藉由媒體傳達至世界各個角落,又怎能即時募得大量善款,救濟災區達到同舟共濟的境界?這些人若以《了凡四訓》的角度來看,豈不在出錢、出心、出力之後還會福報盡失?可是在我的眼裡,這些人的大愛大善和拋磚引玉的行為都相當值得敬重。
記得四年前紅心字會邀請明華園歌仔戲在台中中山堂義演,由台灣省掌院坤院協辦,當時我身為省掌院第一屆坤院執行長,所以義不容辭的到處推廣義賣入場券,並親自赴台中工業區拜訪和我公司有生意往來的廠商,為了能夠得到他們的認同,先表明自己贊助這個義演的奉獻金額,代表本身對這活動的支持,因此也得到他們的肯定,進而共襄盛舉而慷慨解囊,促成我向非帝教同奮募款的圓融成果。事實上在執行的過程中,一心一意只想把事情做好,把目標達成,是否有福報的念頭未曾閃過,今日拜讀《了凡四訓》後產生極大的矛盾,是時代的差異?還是認知上的誤解?盼首席能指點迷津。
●首席批示:
有關袁了凡「功過格」的「功利說」,一直是儒佛兩家不斷爭議的關鍵,尤其明清兩代的心學大師們,對功過與福報,亦有「善欲人知、不是真善」的詰難。我的祖母淨元如來,她是如此說:「善善不息,不是因果,而是心靈的提昇,氣質變化,行為也會變化,自然產生善的效應。」所以師尊說:「不為自己打算,不求個人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