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宗洪祖 驅逐夷人拓墾台灣 不忘宗主一心復國

北宗洪祖 驅逐夷人拓墾台灣 不忘宗主一心復國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85期 » 北宗洪祖 驅逐夷人拓墾台灣 不忘宗主一心復國

李光光  2007-12-21 12:05

 ●鄭成功塑像(彭正的提供) ●台南赤崁樓的「鄭成功受降圖」 ●台南市赤崁樓全景

  民族英雄鄭成功或稱延平郡王、國姓爺。《台灣通志》:“少服儒冠,長遭國恤,感時仗義,移孝作忠,雖明室之孤臣,實台陽之初祖,故尊為建國大神,永鎮茲土。”早年道統衍流,只有五輔宗並未列鄭成功,復興帝教後師尊以其一心復國、建設台灣,加為六輔宗。如果沒他驅逐異族、拓墾台灣,今天的台灣或許仍在荷蘭人的統治下。

  鄭氏拓墾台灣始於其父鄭芝龍,史載“崇禎中,閩地大旱,芝龍召饑民數萬人,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用海舶戴至台灣,令墾闢荒土,秋收所獲,倍於中土,其人以衣食之餘,納諸鄭氏,鄭氏以此富強。”

  明亡後鄭成功執大節大義,不肯從父降清,孤軍開闢台灣,驅逐荷蘭夷人,開創復國基地。沈葆禎寫延平郡王祠聯說“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選諸天地,是創格完人。”

  鄭成功在台灣設一府二縣,墾荒屯田建設抗清據點,當時清朝為隔斷沿海人民與鄭氏聯繫,強迫居民內遷五十里,無數人流離失所,鄭成功號令大規模的移民台灣。平埔人初期不知耕種,“每社發鐵犁、耙、鋤各一副,熟牛一頭,派有經驗漢族農民去指導耕種及收割,使農業很快發展。”

  他實施屯田養兵政策“允許文武百官就地開墾,永為世業。”使耕地較荷蘭佔領時增加一倍,現在台灣帶營、班、田、莊、屯字尾的地名,皆是屯兵留下的史蹟。

  鄭成功除抗清、驅荷、建設台灣外,所遺「天地會」之組織,對近代的革命有深遠影響,卻鮮為人知。《台灣通史》說“延平郡王入台後,深慮部曲之忘宗國也,倡「天地會」而自為之首,其意以光復為依歸,延平既歿,會章猶存,數傳之後,遍及南北,且橫渡大洋,浸淫於禹域人心。”

  「天地會」文獻敘述康熙年間少林寺被燒後,劫餘五僧拜長林寺僧萬雲龍為大哥,以陳近南為香主,在高溪廟起義,萬雲龍失機陣亡,五僧分往各省傳會,成為「天地會」的五祖。學者多主張天地會起源於台灣,始倡者為鄭成功。

  「天地會」指天為父,指地為母,以明太祖年號洪武,又名洪門。自國父創興中會鼓吹革命,洪門與革命黨融合,共同從事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大業,而集大成於辛亥革命。

  國父曾於1903年在檀香山加入洪門致公堂,武昌起義同盟會總部的宣言是“自延平以抵今用,吾伯叔兄弟諸姑姐妹,奉先烈遺志,報九世之仇,為爭自由人道而死,實一千二百萬人……僅承先志苟感隕越。”民國後國父在〈謁明太祖陵文〉說:“有明失祀之二百六十有七年,中華民國始建。”代表洪門對反清復明誓言的交代。

  「天地會」經百餘年的奮鬥,醞釀為辛亥革命,對中華民國的創建有極大貢獻,鄭成功曾建設台灣,被稱稱為「開台聖王」,無形組織中為台灣的境主,執行保台方案。早年蔣公帶領軍民退守台灣,從經濟、政治、文化上努力建設,以厚植國力,一心光復大陸。師尊於道統衍流中添增鄭成功為輔宗,實具深意。 

 ●延平郡王鄭成功像(彭正的提供) ●台南市延平郡王祠的「前無古人」 ●台南市赤崁樓展示的鄭成功前進台灣圖

 ●鄭成功鑄行之明鄭永曆通寶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