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自我大器能容 反躬自省己達達人

面對自我大器能容 反躬自省己達達人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18期 » 面對自我大器能容 反躬自省己達達人

張敏類  2010-09-15 12:00

文/張敏類
圖/編輯部

  前幾天手邊一位個案剛結案,當事人是一位女性,單親家庭長大的小孩,當初來諮商的主要目的,是她和母親之間的相處,帶給她很大的困擾。

父母爭吵童稚夢魘

  諮商一開始,從她的家庭史追溯得知,自她有記憶以來,她的父親便經常外遇,父母之間爭吵不斷,童年記憶裡,她經常在夜裡被父母大聲爭執、彼此咆哮、怒摔物品的聲音驚醒。

  當時年幼的她,只能害怕地縮在屋子一角哭泣,或等到父母親皆負氣外出後,打電話到外婆家,由外婆家親人將她帶走,以稍稍緩和她驚嚇和恐懼的情緒。

  這些打打鬧鬧的場景,經年不斷在家中上演,一直到她10歲,她的父母離婚為止。

  但父母離婚後和母親一起生活的她,成長過程並未因父母不愉快婚姻的結束而獲得平靜。

  婚姻失敗的母親,一方面謀生不易,一方面個性不成熟,生活上處處是難題,沒能好好照顧她,平日常將她丟給娘家親人,甚至情緒不佳時會在家中酗酒。

  醉酒後常哭鬧一整晚,讓她不得安寧,而當她稍不順母親的意時,母親便威脅她要將她丟棄,以藉此宣洩自己的情緒。

空窗母親無盡騷擾

  所幸在個案成長的過程中,尚有其他家族長輩的照顧,使她得以擁有一些安穩的力量長大。

  成人以後,個案雖然離開家,但她並沒有因此擺脫母親對她造成的困擾。

  她的母親除了平日經常打電話,對她發牢騷之外,只要母親對她感到不滿,就會不分晝夜打電話指責她,甚至揚言要告訴她的同事、上司她對母親如何的不孝。

  同時母親為了不讓個案離開她,亦以各樣的理由勸阻她與男友的婚事。

  雖然她知道母親還是很愛她,但母親的種種行為讓她深感困擾,不知該如何解決,於是來諮商中心尋求協助。

  在了解了個案的問題之後,我們清楚看見她有一個具有諸多情緒問題的母親。

  通常在這種情況下,小孩的存活方式是與母親保持心理上的距離,以免被過度的侵擾,造成心靈的創傷與痛苦。

拉開距離建立界線

  所以對於這樣的個案,諮商師的工作除了基本的傾聽和同理之外,諮商的重點就在於幫助個案在心理上與母親建立界線(boundary)。

  也就是幫助她與母親拉開心理距離,但通常這樣做之後,個案心理會有罪惡感,覺得自己遺棄甚至背叛母親。

  於是接下的諮商工作重點,就是幫助當事人消化處理心中的罪疚感。

  如果我們從心理學的理論來看,一個孩童在成長的過程中,由於尚未具備成熟的人格,缺乏內在控制力量,因此較無法承受強烈的情緒,如恐懼、害怕、不安等。

  因此主要照顧者(通常是母親)的角色就非常重要,她必須能夠關注、傾聽、接受孩子的情緒,給予同理、安撫和慰藉,幫助小孩消化這些感受,統整自我,以逐漸長成健全的人格,在日後方能以適應性的方式面對所生存的世界。

  亦即好的照顧者,要能夠扮演支持和涵容的角色,提供安全接納的空間,讓被照顧者能夠全然的去經驗,並消化自己的情緒、欲望、想法、渴求等,然後逐步成熟成長。

  在心理學上,我們以容器(container)來比喻這個照顧者,從字面上我們就可以了解,一個好的容器必須要有足夠的心理空間,來裝載被照顧者的情緒,所以他本身不能有太多的情緒困擾。

  因為如果照顧者本身就有諸多心理議題或情緒困擾尚未解決,那麼他就會像是一個裡面已經裝了許多水的容器,剩餘的空間有限,無法再裝載他人的情緒。

  甚者,裡頭的水已經滿出來,沒有剩餘的空間,而必須將自己的水傾倒出來,讓理應成為被照顧的人成為他的容器,而無法獲得在成長過程中應有的滋養,容易造成被照顧者日後心理上的脆弱性。

兒童個案責在父母

  所以在臨床上對於兒童個案,諮商的主要對象有時候不見得是兒童本身,而是他的父母。

  從以上分析,我們再回到前面的案例來看的話,顯然的,這個個案的母親由於困於自己的情緒問題,不僅在個案年幼時,未能扮演個案的容器,甚至把個案當成自己容器,讓個案來消化、裝載她的情緒。

  令人遺憾的是,這種顛倒的情形,確實也是某些臨床案例父母的寫照。

  看完以上的描述和分析,如果回到我們自己身上的話,我們是不是也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發呢?

  這點讓我想到的是,今天如果我希望我自己能夠成為一個對他人的心靈有所助益的人(或者說能夠關懷他人,對他人的成長有所幫助的人),那麼對我而言,我的首要課題就是我要先能夠面對自己的問題。

  也就是說,我必須在我的內心清理出足夠的空間,成為一個好的容器,提供一個安全、安穩、包容的環境,使得與我們接觸的人,能夠在溫暖、安全、信任的關係中表達自己真實的內在,統整自我,並從中長出自己的力量來。

  而相反的,如果我是一個深陷於自己內心困擾的人,那麼我就像是一個裡面已經盛了許多水的容器,剩餘的心理空間有限,當然也就難以真正給予他人滋養。

  如果把這點放到我們的修行行為上來看的話,假使我們修行的目的,是所謂的自渡渡人,自立立人,己達達人的話,那麼面對自己就真很重要了。

自我提升關懷他人

  因為唯有面對自己的問題,才能夠真正提升自己,造福他人。

  所以當我們每天努力地對著浩瀚無垠的宇宙祈禱誦誥,為天下蒼生祈福的時候,有時也不妨將注意力稍稍拉回來一點點,檢視一下我和周遭的人的關係,問問自己,我是一個心理空間充足的容器嗎?

  如果是,那非常棒,因為那意味著也許我是一個心理健康狀況良好的人;如果不是,那也不是壞事,因為那提醒我,我需要靜下心來,誠心的面對自己,打開自己的心結,好讓自己的心清理出空間來。

  這樣不僅可以幫助自己活得輕鬆自在,也讓自己有足夠的心理空間,幫助他人將煩惱轉化為成長的力量。

  所以了解自己,面對並接受自己內心脆弱的部分,然後醫治他,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也才能夠在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中,成為他人的祝福!

  與大家共勉之!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