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於回歸日 彰顯五四精神
弘化院 2012-05-15 09:20
弘化院
圖/編輯部
聖師祖「太虛子」老人家,在民國86年6月8日(丁丑年5月4日)坤元輔教回歸自然時,垂諭~
……定本日卯時回天繳旨,取農曆之五月四日,乃藉此隱喻近八十年前首任首席使者親自參與之五四運動,對於中國是一警鐘作用,期盼喚醒臺灣民眾之覺醒,臺灣才有明天,兩岸才能真正和平統一,……。
「五四」精神是什麼?
「五四」精神,最主要的中心價值,就是「愛國」精神。
天帝教在臺灣寶島復興;臺灣,乃天心所鍾。然臺灣復興基地凶暴陰霾,氣焰充塞三界,招致行劫掃蕩,引以為憂,師尊、師母不忍臺島生民遭受荼毒,先後靈肉布施,化消行劫凶鋒。
但臺島民眾不知感天恩、惜天福,內部意識型態的動輒乖離或衝突,導致內損內耗,徒增有心份子及無形魔氛的作祟。
中華文化的「老根」在臺灣寶島,倘若不鞏固臺島,5,000年來中華文化的精髓,將蕩然無存。
回顧1919年5月,當時中國熱血青年~一支新生的社會力量,登上歷史舞臺,掀起了偉大的「五四」愛國主義運動。
愛國主義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與科學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於探索、敢於創新、解放思想、實行變革是民主與科學提出和實現的途徑;理性精神、個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與科學的內容。
而所有這些,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振興中華民族。因此,紀念「五四」運動,發揚「五四」精神,應該把這些層面結合起來,為振興中華民族而努力奮鬥。
作為跨越世紀的芸芸眾生,有責任將自己送走的年代所積累的精神遺產帶進新世紀,「五四」精神就屬於這樣的精神遺產。
因此,我們不但應當繼承「五四」精神,而且應當弘揚「五四」精神。
自「五四」運動以來,年輕人一直以自己的敏銳和熱血青春推動歷史進步,同時一起成長,肩負對國家的歷史責任,塑造具時代光芒的民族精神。
相信,中華子孫~龍的傳人,勢必在新的歷史中,贏得更大榮耀,將中華文化深根擘建;將 上帝真道充塞寰宇,從此天清地寧,永昭大同。
●1919年5月4日,北京數千名青年學生在天安門前集會,遊行示威,抗議巴黎和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