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非乾旱糧荒嚴重 氣候變遷考驗人心

西非乾旱糧荒嚴重 氣候變遷考驗人心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40期 » 西非乾旱糧荒嚴重 氣候變遷考驗人心

趙光武  2012-07-15 10:30

文/趙光武

  去年東非遭逢6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超過1,300萬人陷入缺糧危機。今年非洲旱象由東向西移轉,從中非到西非,一共有8個國家農作物失收,牲畜陸續餓死,物價高漲,估計有超過1,500萬人正面臨糧荒。

  情況再惡化下去,去年東非的慘況,恐怕會在西非重演。

  西非的乾旱現象,已經成為一種「反復乾旱模式」,此與人類向大自然過多索取,而不注意環境保護及自然環境的日益惡化有關,是地球溫室效應增加的直接結果。

  溫室效應長期衍生的聖嬰現象,使整個世界氣候模式發生變化,加上全球暖化,溫度的上升可能會使這一形勢惡化。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德克薩斯大學的地質研究人員早在2009年4月17日出版的《Science科學》雜誌上報告說:西非地區存在一個反復乾旱的氣候模式,隨著全球變暖,溫度上升可能會使這一形勢惡化,有可能導致西非乾旱期的旱情更嚴重,持續時間更長。

  研究人員發現,在過去3,000年中,這一地區每隔30年到65年,就會出現災難性大旱。而且縱觀西非的乾旱史,發生於上世紀60年代、持續幾十年的「薩赫勒(Sahel)乾旱」算是程度相對較輕的一次。

  西非歷史上,曾遭遇幾次持續時間長達數百年的乾旱,最近的一次發生在西元1400年至1750年。

  縱然研究人員早已呼籲西非地區國家儘快採取行動,制定具體的策略和應急方案,應對可能發生的旱情;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

  目前經由國際慈善團體呼籲,國際社會已經採取緊急救援行動,避免重大人道災難發生。

  西非糧荒,長期乾旱當然是原因之一;不過,歸根究底,貧窮乃是最大的成因。

  薩赫勒地區有全世界最貧困的國家,例如:尼日、查德、馬利,均名列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的榜尾;長期貧困的民眾自耕自吃卻不足餬口,經常挨餓,無精力專注教育或經濟發展,使他們陷在赤貧的惡性循環中。

  近年糧食價格飛升,薩赫勒地區的塞內加爾,以及毛里塔尼亞糧價,較過去5年平均上升25%至33%。馬利則上升30%至60%;尼日和查德升幅為20%至40%。

  對於每天靠不足新臺幣50元過活的貧窮人來說,他們平時已將75%的收入用於購買糧食,實在難以承受糧價急升。

  因此,聖師祖太虛子於壬辰年3月特別聖示:

  「極端氣候不但使人類飽受酷寒、酷暑之壓迫,貧窮國家更因此造成缺糧,殃及數以億計人口,在當前二十一世紀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下,扶貧、救貧、滅貧是富裕國家與國民的共同責任。

  尤其各大宗教應發揮功能,一面提倡節能減碳,維護自然生態的生活,一面高舉宗教情操之大纛,號召信徒援助西非廣大飢民,一念興善,善善不息。」

  誠如科學家所言的「蝴蝶效應」,由於溫室效應長期衍生太平洋地區的「聖嬰」現象,使世界氣候模式發生變化。

  「聖嬰」現象出現頻率並不規則,但平均約每4年發生一次。從北半球到南半球,從非洲到拉丁美洲,氣候變得古怪而不可思議。

  該涼爽的地方驕陽似火,溫暖如春的季節突然下起來大雪,雨季到來卻遲遲滴雨不下,正值旱季卻洪水氾濫。

  「聖嬰」現象只是全球氣候變遷的原因之一,科學家根據近百年來太陽活動變化規律與「聖嬰」關係的研究,發現太陽黑子衰減期是「聖嬰」的多發期。

  而太陽黑子的循環週期,約為11.1年,顯見幾乎10年就可能有一次「強聖嬰」現象發生,給世界經濟帶來巨大災難。

  「聖嬰」形成原因,仍是當代科學之謎。大多科學家認為不外乎兩大方面:一是自然因素。赤道貿易風(Trade Wind由南、北兩半球副熱帶高壓吹向赤道無風帶的持久性的風)、地球自轉、地熱運動等都可能與其有關。

  一是人為因素。即人類活動加劇氣候變暖,也是可能原因之一。

  其實,全球氣候變遷在近幾年來,一直考驗著人心。

  由於海洋溫度升高,南極和格陵蘭的大陸冰川加速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會淹沒沿海低海拔地區。

  2001年吐瓦魯宣布,該國因水土侵蝕嚴重及熱帶氣旋頻繁,而不再適合人類居住,成為第一個因溫室效應,面臨滅頂之災的國家。

  全世界有3/4的人口,居住在離海岸線不足500公里的地方,當陸地的冰川持續融化流入海洋,海平面提升,陸地面積縮小,會極大地影響人類居住環境,甚至可能導致戰爭。

  由於海洋溫度升高,水蒸發加快,大量水氣被輸送進入大氣,導致局部地區短時間內降雨量突然升高,導致水災、山體滑坡、土石流等更加頻繁發生。

  今年逢「水龍年」僅僅6個月來臺灣南部、北部與東北部已多次受暴雨、洪水威脅。水災面積在短時的強降水下,而迅速擴大;水土流失問題也比過去更加嚴峻,這是不爭的事實。

  夏季已屆,由於大氣溫度升高,熱帶傳染病極可能向高緯度地區擴散;食物鏈上層和頂層生物如果不相應變動,就會嚴重危機到種群的繁殖和發展,整個生物多樣性會受到威脅,許多物種會加速滅絕的步伐。

  此外,由於兩極冰山崩塌,北歐、南美近極地地區,大量冰層同時溶化,會吸取大量能量以作溶化之用,所以溫度會迅速下降,嚴重影響當地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的變化。

  在最新一期的《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日本科學家研究發現:地下水超採對海平面上升的影響大於預期,證明除了氣候變化和冰川融化外,地下水的超限使用也是導致海平面上升的重要原因。

  科學家根據1961年到2003年,世界各地潮汐站測得的數據發現,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平均每年為1.8毫米。

  原本科學家歸咎於全球暖化與海洋水體熱脹和冰川、冰蓋的融化。但經過計算後,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因素導致海平面上升幅度約為每年1.1毫米,而另外的0.7毫米的緣由一直沒有著落。

  東京大學研究人員對全球水資源的使用情況,進行了計算;結果發現,人類使用地下水,對海洋所造成的影響,甚至超過了水庫。

  在前半個世紀裡,至少有18萬億噸地下水,被抽取到地面而沒有得到補充,導致海平面每年上升至少0.77毫米,這個數字與之前研究未獲得解釋的0.7毫米大體吻合。

  目前不少地下水都採自深水井,使用後經由河流流入海洋,自然蒸發、降雨循環過程,幾乎無法有效補充地下水,因此,長遠來看,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雖然巨大,但既使在穩定的氣候條件下,以人類目前的用水方式,海平面還是會不斷上升。

  對照臺灣目前的用水方式,屏東、雲嘉南地區水產養殖,尤其是海水魚淡化養殖,超限使用地下水的問題非常嚴重。地層下陷,每雨成災,都不是偶發,而是自然形成。

  因此,對節約用水及地下水權的合理管理與應用,許是面對當前問題的重要課題之一。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