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良性變遷大事記

兩岸關係良性變遷大事記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57期 » 兩岸關係良性變遷大事記

整理‧圖/編輯部  2013-12-15 10:30

整理‧圖/編輯部

  「玉靈殿」開光運化後,3大特地任務漸露曙光,並持續正面發展,可謂「隔閡中見朝陽,緩步中見祥和」。本師的慈心悲願與英明睿智,牽動兩岸關係良性變遷,是為「玉靈殿」最強而有力之後盾。

  兩岸關係良性變遷如下:

一、軍事對峙時期(1949-1958、1987)

  (一)主要戰役

  1、1949年「古寧頭」戰役

  2、1954年第一次「金門砲戰」

  3、1955年「大陳」戰役

  4、1955年「一江山」戰役

  5、1958年「八二三」砲戰

中共對臺政策:

  回顧中共對臺的政策,統一臺灣是其一貫且從未改變最高戰略目標。然而,達成戰略目標的策略、戰術與手段都隨著時空環境而改變。

  毛澤東時期,是以武力解放臺灣為主軸;鄧小平時期,發展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模式,但不放棄使用武力;江澤民時期則是沿續鄧小平時期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政策。江澤民時期,延續鄧小平時期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政策。「胡溫體制」期,修正對臺策略,採取溫和務實方式,軟的更軟,硬的更硬,讓兩岸關係和緩。習近平時期,依兩岸過去協商基礎,從「九二共識」向「一中框架」深化,多元讓利,藉以鞏固兩岸和平發展。

二、法統爭執時期(1950-1994)

  (一)兩蔣時代主張「漢賊不兩立」聯合國中國代表席之爭,1950-1971。

  (二)1971年後,臺灣內部雙重承認及多體制國家模式探討。

  (三)李登輝於1988年1月13日繼任總統之後,不排斥「一中一臺」或「兩個中國」。

三、交流和緩時期(1987-2000)

  (一)1987年10月臺北開放老兵返大陸探親,開啟兩岸交流。

  (二)臺灣對大陸經貿依賴日深,並享有極高順差。

四、意識對抗時期(1999-2008)

  (一)1999年7月9日李前總統的「兩國論」,主張兩岸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二)前總統陳水扁2002年8月3日提出「一邊一國」論,以及其後的「防禦性公投」、「公投入聯」等。

五、和緩修補時期(2008~)

  (一)胡錦濤先生改變江澤民先生時對臺政策,江規胡不隨。

  (二)2005年連、宋大陸行,為兩岸關係和緩啟開另一種途徑。

  (三)馬英九先生當選總統,和緩兩岸緊張,全面對大陸經貿進行鬆綁。

1980~1982(表略)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