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關係的轉變:從歷史仇恨到化敵為友(上)

中俄關係的轉變:從歷史仇恨到化敵為友(上)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472期 » 中俄關係的轉變:從歷史仇恨到化敵為友(上)

宋興洲  2023-07-15 10:35

(第6講)

  編按:國際局勢詭譎多變,與本教「救劫使命」息息相關,自466.467期起,特邀前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系主任宋興洲教授,開闢「興仁光洲月話」,針對國際政經局勢、兩岸發展予以分析,冀使同奮瞭解掌握整體發展趨勢。

  冷戰結束後,世界呈現以美國為首的全球體系(或系統)。對於兩個不屬於其關係聯盟內的中俄兩國,無形的壓力促使了彼此有朝向對方合作的傾向,以減輕來自美國的威脅。但兩個主要的障礙,歷史的記憶以及國內經濟模型,則複雜了兩國之間的關係而不往結盟的方式邁進。

巧取豪奪併吞疆土

  首先,就歷史部分。根據記載,早在唐代,中國和俄羅斯境內的民族已有過互動。而中國與俄羅斯之間的關係則起源於公元13世紀至公元14世紀的元朝。到了清朝,1652年俄羅斯人來到黑龍江地區與中國發生了第一次軍事衝突。1657年,俄羅斯沙皇派正規軍在尼布楚和雅各薩修築城塞,後經多次衝突,1689年簽訂《尼布楚條約》,尼布楚被劃進俄國版圖,並認可邊境貿易。

  1725年,俄國派使節來華,商議簽訂通商條約,但因中國沒有地圖參考,俄國則暗中製圖,更改中俄兩國早前在《尼布楚條約》中確定的邊界。但清廷沒有察覺俄國的篡改,便於1727年與俄簽訂了《恰可圖條約》。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又稱英法聯軍之役,1856–1860年9月,因清廷未履行南京條約的承諾),俄國又迫使滿清政府於1858年簽訂《璦琿條約》,把約6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歸俄羅斯版圖,又規定一片烏蘇里江以東的中國領土由中俄兩國共同管理。1860年,俄國與清政府簽下《中俄北京條約》,把海參崴在內的一大片中國領土割讓給俄國。

  19世紀末,俄國干涉中日關於遼東半島糾紛,強行租借大連和旅順,1871年,出兵新疆伊犁地區。1881年,《伊犁條約》決定了中亞國境。滿清政府賠俄國軍費,並收回伊犁九城及土克等地,但俄國取得霍爾果斯河以西地區。1896年,雙方訂立祕密條約,以聯合抗日為名,容許俄國把西伯利亞鐵路伸展至中國東北地區。1890年,義和團興起,俄國以平定義和團為由出兵中國,攻佔吉林及奉天等地,中國東北大部份地區落入俄國勢力範圍。簡單的說,自17世紀起,俄國以滲透的方式擴大其在清朝領土唐努烏梁海的影響力。20世紀初年,俄羅斯以「保護」為藉口吞併唐努烏梁海,事前沒有與中國簽訂任何條約。

歷史情結阻礙結盟

  就負面的歷史記憶而言,俄中關係可以回溯到17世紀且累積了許多的歷史記憶(例如,從1850年代到1860年代,俄國強迫中國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給了俄國大約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持續影響著目前雙邊互動。多種負面所引起激烈情感的差異和矛盾仍然存在於俄國和中國長期雙邊歷史中某些關鍵性時刻的解釋,侵蝕了相互的信賴而阻止了兩國之間的真正聯盟。

  1917年(俄國10月革命,推翻沙皇,成立蘇維埃,後演變為蘇聯)之前兩國之間的不平等條約和不公平的領土劃分,深深地烙印在中國社會民眾心裡,進而產生了民族主義(Nationalism)、統一主義(Irredentism)以及歷史復仇主義(Historical Revanchism),尤其與習近平的「中國夢」,要恢復中國歷史的光榮時刻,更是增加對俄國的仇恨。

  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與蘇聯之間的關係也未見改善。首先是雙方於1950年簽訂了「友誼、結盟和相互援助條約」(Treaty of Friendship, Alliance, and Mutual Assistance),中國方面認為不公平,因為其祕密附加了但書,禁止第三方在東北和新疆有任何活動,而且中國認為蘇聯在1950年代對新疆的政策是「蘇聯化」(sovietization)並設法使其脫離中國。

  其次是,1969年的雙方衝突,珍寶島事件(是指中蘇因黑龍江流域的珍實島的歸屬問題於1969年3月間在島上發生的武裝衝突。事件以中方勝利告終,中方在事件後實際控制珍寶島。珍寶島一役後,蘇聯高層曾多次商討要對中國進行報復,並明確發出先發制人和核打擊的威脅,中方作出相應輿論回擊。蘇聯更是從周邊圍堵和威脅當時的中國)。原因是,中方認為兩國關係不公平,蘇聯想把社會主義的模型要灌注到中國社會中。而蘇聯則認為,這要歸咎於毛澤東和其巨大的野心。由於對歷史的解釋不同,導致雙方在結盟相關上的討論沒有進展。

  由於這些「歷史的負擔」持續存留在雙方的集體意識中和記憶中,而導致彼此嚴重的不信任而阻礙了進一步的和解和友好。中方把俄國當作一個「靠不住的朋友」(unreliable friend),表示俄國長期以來濫用了中國對其的信任,所以任何結盟是不可能的。

重構雙方歷史認同

  為了解決這些難端,尋求共同的歷史且重要性要高過於其他過去的不同歷史解釋。俄國與中國開始建構一個新的共同歷史陳述,那就是,二次大戰的共同參與經驗:俄國的偉大愛國戰爭(從1941年6月22日到1945年5月9日)和中國的反日本侵略戰爭(從1937年7月7日到1945年9月9日)。對俄國而言,二次大戰俄的角色非常重要:塑造了俄國全球性歷史任務且對俄國的世代是國家的驕傲,作為國家統一和認同的重要支柱之一。

  同樣地,中國參與世界大戰是從事於恢復歷史的正義,暴露日本對中國的殘忍,並且促成國家認同的形成。同時,其建立了中國興起的一個層面,並透過世界歷史的回顧分析,改善中國在全球的形象。不僅中俄兩國同情對方在二次大戰的經驗,而且把這些陳述併入到一致的畫面,中俄兩國肩並肩對抗德國法西斯主義和日本的軍國主義,而保存及拯救人類的文明。

  除了支持「反單極主義」(anti-unipolarism,也就是,反美國霸權主義)外,重建二次大戰的聯合歷史則明確地變成中俄的核心主題,帶有強烈的正面遺產,能夠將雙方過去任何的錯誤變得黯然失色,而對未來相互信任的建構有所貢獻。所以,積極地提升新的敘述則始於2010年,雙方簽署了「二次大戰結束65週年聯合宣言」。

  到了2014年5月20日,普丁和習近平在上海聯合宣言中,提到兩國將組織聯合大事件,紀念70週年戰勝德國的法西斯主義及日本的軍國主義。強調二次大戰的共同角色以及對抗任何修正主義,已經變成日後雙方正式宣言的一部分了。

  之後,紀念中俄在二次大戰的聯合任務與使命的定期研討會、工作坊、陳列展覽、及媒體事件,強調在發展當代中俄關係的重要性上不可或缺,則是次數不斷增加且規模日益擴大、出版各式各樣的書籍和文宣,而且吸引各國上層領導者們的注意。例如,「俄中研討會:蘇聯與中國在二次大戰中擊敗法西斯主義和日本軍國主戰」於2015年5月5日至6日在莫斯科舉行,是由俄國外交部、中國駐莫斯科大使館、以及友誼、和平與發展中俄委員會,共同贊助。

  這場會議來自雙方的參與人員已超過150人,包括:頂尖科學家、學術單位及歷史博物館的首長、外交官、退伍軍人協會的長官、代表81個組織的高階軍官等等。普丁及習近平也都親臨盛會。普丁在致詞時說:「我們國家的人民肩並肩的作戰,決定性地貢獻我們對敵人的勝利……俄國人絕對不會忘記我們中國人戰友,他們犧牲了生命造成了我們共同的勝利」。

  而習近平在致詞時強調「在紀念英雄式的戰鬥裡,我們聯合慶祝勝利,俄國和中國的最佳子弟兵們為正義、光明、和自由而奮鬥,這絕對是最重要的」。他接著表達希望,這種會議將「幫助強化俄國和中國人民的傳統友誼,血脈相連為勝利而灑」。幾天之後,中國海軍第一次歷史性地造訪俄國的新羅西斯克港口(Port of Novorossiysk),象徵性地連結習近平參加2015年5月9日在莫斯科舉行勝利大遊行,其間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紅場(Red Square)列隊行進,慶祝俄國與中國在二次大戰的聯合勝利。

  俄國和中國都彼此支持對方的陳述和意圖以守護避免「西方的陰謀」(亦即,降低俄中兩國在二次大戰時的角色)得逞。中國對抗日本,並非所謂的私下的衝突,而是二次大戰的第二陣線,在對付日本的軍國主義實際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南京大屠殺,死傷超過40萬人,也獲得俄國專家們的注意,在公開的討論下,均認為這就是「集體殺戮」(genocide)。而中國也表達與俄國在二次大戰勝利上是團結一致的。同時,中國除了恢復舊的紀念碑之外,也新建紀念碑紀念俄國軍人。

  中國官方、媒體和專家們皆直接地承認蘇聯的財政和軍事協助,在擊敗日本上,是真的、實質的、不可或缺的有很大的幫助。俄中兩國均認為西方世界過度扭曲歷史,忽視了俄中兩國的角色,卻誇大美國的軍事行動。所以,俄中兩國聯合一起抵抗西方霸權在編史上的擴張。

  簡言之,俄中兩國努力找出共同的歷史背景以修正和改善舊的負面記憶障礙。兩國領䄂都不遺餘力地強調俄國與中國聯合對抗德國與日本。因此,中俄兩國缺乏信任和不能結盟的說法,也逐漸淡化,反而兩國共同努力建構正面和成功的歷史使命:在二次大戰期間,兩國的確結盟過並共同捍衛正義與和平。

  1.參考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8%AD%E4%BF%84%E5%85%B3%E7%B3%BB%E5%8F%B2

  2.參考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8F%8D%E5%AE%9D%E5%B2%9B%E4%BA%8B%E4%BB%B6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