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關係的轉變:從歷史仇恨到化敵為友(下)

中俄關係的轉變:從歷史仇恨到化敵為友(下)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473期 » 中俄關係的轉變:從歷史仇恨到化敵為友(下)

宋興洲  2023-08-15 10:15

(第7講)

  編按:國際局勢詭譎多變,與本教「救劫使命」息息相關,自466.467期起,特邀前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系主任宋興洲教授,開闢「興仁光洲月話」,針對國際政經局勢、兩岸發展予以分析,冀使同奮瞭解掌握整體發展趨勢。

  自蘇聯瓦解後,俄羅斯和中國的關係一直在進步中,從「好鄰居」到「建構性合作」,再到「全面性戰略夥伴和協調」。俄中雙邊協商的機制則在幾乎所有主要政治單位中,走向多層次基本建構,包括上層決策者和行政部屬、外交部、國防部、安全委員會、區域軍事區、和邊界駐防部隊。合作的議程則包括:經濟合作、金融、區域安全、軍事技術合作、區域整合、外來威脅、以及國家利益。

  在美俄、美中關係都日漸惡化當中,莫斯科和北京則進一步加強相互的承諾,以及強化雙邊的合作。例如,習近平上任之後,俄羅斯是其第一個外交之旅的國家,並強調「堅實的中俄關係不僅回應我們的利益,而且是國際戰略平衡與和平的重要、可靠的保證」。而普丁則強調,俄中是「天然的夥伴和自然的結盟者」。兩國不但在地中海,並在南海皆舉行軍事演習及訓練。兩國都強調,在國際議題上他們的意見類似或相同,而在核心利益則沒有任何衝突。

  儘管有這些進步性的發展,但兩國並沒有落實正式的結盟關係。雖然2008年的高加索危機和2014年的烏克蘭危機,中國並沒加入西方陣營而公開批評俄國的行為,也沒有參加由美國所施加的制裁,而同時正面地回應俄國政府和民間的意願,擴展俄中的經濟關係。不過,中國沒公開地陳述或承諾,選邊站偏向俄國。同樣地,俄國對於南海爭議,既沒有支持也沒有反對中國。簡單的說,俄中兩國之間的歧異並沒有消失,而兩國則儘量在降低其所產生的影響。

克服障礙 創新轉型 多邊合作

  上文提到,中俄兩國有兩個主要的障礙,歷史的記憶以及國內經濟模型,複雜了兩國之間的關係而不往結盟的方式邁進。第一個障礙,歷史的記憶,在中俄雙方的共同努力下,認真建構新的共同歷史陳述,也就是,二次大戰的共同參與經驗(俄國反抗德國的侵略以及中國的反日本侵略戰爭),來化解歷史的記憶仇恨。顯然地,此點已獲得相當的成效。

  其次,第二個障礙,國內經濟模型,必須克服才能促進共同發展。俄國在能源上是供給者;而中國則是消費者。但是,不斷地在能源交易上價格談不攏,正顯現兩國之間的認知上不同。花了將近十年的時間,直到2014年,俄國才願意將天然氣從西伯利亞輸送到中國鄰近的產業區。

  對俄國而言,其預算及其整個的福祉過度依靠石油及天然氣的收入,所以其能源價格是其高度考慮的因素。由於俄中兩國在能源價格上的分歧,造成過度的談判和不滿意的累積逐漸升高,已經不止是能源問題,而且擴散到其他的領域,阻礙了軍事科技的合作,導致俄國並沒有按照協議,運送大量的軍事運輸飛機到中國。

  這些事件,損害了俄國作為中國戰略夥伴的可靠性。而兩國關係更因為雙邊貿易的差額加大,情勢極為險峻。由於俄國依賴中國的市場,不管是出口(石油)或進口,使得中國不願意在雙邊貿易的交易中妥協。同時,把俄國視為礦物的資源和出口市場,中國也不願意在俄國發展產業製造所。

  又例如,鋼鐵管從中國出口到俄國,價格從2007年2.5倍漲到2008年的4倍,導致俄國的產業及貿易部宣稱要徹底的調查,這便證明兩國的經濟關係並沒有好轉,更沒有促成雙邊的戰略聯盟。在認知上,俄國遭到情感上的不舒服和受屈辱,導致俄國民眾普遍對中國抱持懷疑的態度。這些情緒,引發了民眾要求保護俄國國內市場和製造商,以免於來自中國商品進口,並防止俄國不要變成中國的附庸,這些也自然不會促成結盟的形成。

  如果要改善,俄中經濟關係的形態要轉型,俄國須重新工業化發展及多樣化其製造產業。不過,這種變化的發生不是短期內可見,而且必須俄中雙方彼此合作共同努力。也就是,不看短期利益,而把發展方向放在長程的規畫上。

  隨著此方向的努力與進步,新的發展應運而生:那就是,俄國與喬治亞2008年的戰爭,而且在烏克蘭危機後,於2014–2015年加速惡化,導致俄國的政策選擇有了極大的變化。同時,南海區域的緊張也於2012年後更是加重。因此,2014年,兩國簽署了多項非有關能源的契約和計畫。

  2014年5月,俄國方面正面地強調「中國方面在仔細研究和實現『中國絲路經濟帶』上已準備好考慮俄國的利益」,而且在2014年11月,俄國外長則強調「我們現在可以討論兩國之間出現的科技聯盟」。

  而習近平於2015年象徵性地拜訪莫斯科後,多邊的合作協議也都達成,其中只有24%與自然資源有關。至於金融、銀行和投資,則佔所有協議中的38%;研究發展以及高科技佔21%;交通運輸和基礎建設則為10%,剩下的7%則是與媒體和資訊安全有關。從組合性的雙邊合作協議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是試圖將能源為主的經濟合作予以轉型。同時,兩國領導人也簽訂了大型軍事直升機的聯合生產和製造協議。

多邊經濟 脣齒相依 互利共贏

  兩國備受注目的非能源經濟合作進展得非常快。例如,2016年兩國展示聯合設計的長程廣體(雙通道,兩條走道)民用航機,同時開始合作多項計畫,包括衛星導航、地球遙測(remote earth sensing)、電子零件和太空設備的生產、太空飛行,大部分的這些計畫都是俄國所專長的。同時,雙邊契約中包括:俄國送給中國Su-35戰鬥機和S-40導彈防禦團(Missile Defense Regiments)。這些計畫的實現使得俄中經濟關係的形態有所改變而更平衡,並增加長期的相互依賴。同時,各種不同的俄製非能源產品,也能輸往中國市場。

  簡而言之,雙方努力多樣化經濟關係形態,超越自然資源貿易的限制,以袪除能源上供給者—消費者之間的障礙。所以,2016年9月,普丁強調「俄中雙邊的貿易結構已經改進,俄製機器和其他先進產品已經輸往中國市場,而且聯合高科技計畫也日漸增加當中」。

  這種結構性的改變,可以說是雙邊關係的正面改變。換言之,中俄經濟合作在非能源相關部門的成長,很明顯地降低了俄國作為中國能源附屬品的疑慮,而且開啟了雙方成為更穩固戰略性夥伴的大門。

  另外,至2005年6月2日,中俄邊界協議已全面簽署並生效,雙方的所有邊界領土,兩國目前均無任何爭議和糾紛。但俄國與中國的互動仍是勉強、不積極。例如,同江大橋(2003年簽署建橋協議,2014年克里米亞戰爭後,俄國終於同意動工,但只搞了個開工儀式,之後中國花了4年時間將自己這邊的1886公尺修完,但俄國邊的328公尺則無下文,說想修但沒錢修,中國只好花錢給俄國把橋修好,一年之後通車。但俄羅斯規畫的匹配鐵路方面,八年下來,俄國方面只處於搭架子階段,但2022年2月4日俄烏戰爭爆發後,俄羅斯則積極起來,開始瘋狂的修鐵路,幾百公里的鐵路收尾工程幾個月就完工。2022年11月16日,第一輛俄羅斯火車通過同江大橋進入中國。

  類似情事,還有中俄的黑龍江大橋,俄國拖了十幾年不修,2022年突然異常積極,也是幾個月就完工通車了。至於拖了很久的西伯利亞二號天氣管,而今俄國比中國還要積極。還有,中吉烏鐵路(中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全長523公里),俄國反對多年,怕中國影響中亞諸國,但到了2023年6月,俄羅斯宣布支持這條鐵路的興建。

  2022年7月,人民幣成為俄羅斯第一外匯貨幣,且俄羅斯宣布將用人民幣在俄羅斯貿易體系裡取代美元的位置。2022年9月,普丁在東方經濟論壇上公開宣布,要將海參崴打造成第二個香港,並希望中國幫助建造海參崴。

  2022年12月俄羅斯黨主席梅德韋杰夫訪華,帶來普丁親筆信,商談西伯利亞(俄國遠東地區,領土40%)大開發事宜(建立巨大的經濟特區,和中國一起共同開發,面積高達696萬平方公里)。雖然中國尚未決定,因為其牽涉極廣,但為了回應普丁的誠意,中國2023年5月同意將海參崴港口開發成為中國的內貿港,鼓勵中國商船使用海參崴港口。

跨越結盟 建構新型 國際關係

  2023年3月20日習近平訪問俄羅斯。隨後,中俄兩國元首3月21日簽署並發表聯合聲明,中俄關係不是類似冷戰時期的軍事政治同盟,而是超越該種國家關係模式,具有「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的性質。

  既然中俄關係加強,但為何不結盟?有幾種說法,例如:中俄曾結盟過,但珍寶島衝突後,中國採不結盟政策,所以不結盟是目前中國外交的核心之一;其次,中俄不結盟已經以法律的形式確定,2001年簽署的《中俄睦鄰友好條約》是指導中俄關係發展的綱領性文件。2016年6月,普丁訪華時的中俄聯合聲明稱:「中俄關係不具有結盟性質,不針對第三國」。

  2021年6月,就《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20周年的聯合聲明中,中俄關係不是類似冷戰時期的軍事政治同盟,而是超越該種國家關係模式、不謀權宜之計,不帶意識形態色彩、全面考慮彼此利益、互不干涉內政、具有獨立價值、不針對第三國的新型國際關係。

  再者,結盟有違中俄初心,也不利於兩國發展友好合作:中俄互為大鄰,最直接的願望就是做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中俄越走越近,固然有美國圍堵打壓的因素,但中俄發展關係不是為了反美,結盟有違彼此的初心。

  一方面,結盟做不到彼此完全平等(如美國與他國結盟關係);另一方面,結盟會影響國家公信力,在國際事務中發揮影響力就難以做到靈活自如(假如中俄結盟,中國就無法對烏克蘭保持中立)。

  總之,隨著俄烏戰爭之後,中俄關係更加深厚。美國對中,除採貿易戰外,並聯合日本、荷蘭等國對中實施晶片各種限制,且打台灣牌,試圖在各方面扼阻中國的發展。然後,又因國內通貨膨脹及國債危機,美國急於找中國談。但即使2023年6月至7月,國務卿、財政部長、美總統氣候特使分別訪華,似乎想緩和中美關係的僵局,但美總統拜登仍未能與習近平通上電話。

  再加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於2023年7月舉行的高峰會議中,發表了一份措辭強硬的聲明,稱中國以其「公開的野心和強制性政策」挑戰了北約的利益、安全和價值觀,並抨擊中國與俄羅斯的伙伴關係。美國是北約的領導者,對中國的指責不遺餘力,但另一方面又想要與中國和好,這種兩面做法的醜陋,將會使中俄關係更為緊密,牢不可破。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