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生命關懷與生活實踐

莊子的生命關懷與生活實踐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476期 » 莊子的生命關懷與生活實踐

資料提供/高柏園教授  2023-11-15 10:30

「生命靈修」系列專題講座報導(二)

資料提供/高柏園教授
整理/編輯部
照片提供/吳靜聘、馮凝瓊

 ●教授巧妙比喻,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萬家燈火如明珠閃耀,何處不能安身。我以天地為家,巧妙詮釋莊子胸融萬物,氣吞山河的氣度,「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勉勵人廣闊襟懷。

  盛夏有約,粉蓮碧波,嫋嫋綻放,南康軍府署,六角亭內,「之」字橋上,一人漫步在清香藕海中,輕輕吟詠〈愛蓮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蓮,花之君子者也。」

  北宋理學家周濂溪先生,以簡練優美文詞歌詠「花之君子」,揉合儒釋道三家觀點賦予蓮花嶄新文學意象,其中「以蓮的不染對映淤泥,中通對映外直,象徵了道家陰陽互生的道理」。

  莊子是中國哲學世界裡的生命藝術師,生於紛亂塵世中,不為物役,不困於心,不亂於人,關懷現實,超然物外,如蓮之化身,美麗盛放,清香遠傳,帶給世間一片純淨。

  2023年8月12日,主辦單位「天安太和道場弘化處」特別邀請儒道思想專家高柏園教授,於天安太和道場主講「莊子的生命關懷與生活實踐」。教授靈活細膩漫談莊子如何在有限的生命,活出無限的生命光輝,希冀經由先哲莊子的智慧,啟發吾人生命智慧,在我們的時代中,創造出更多美好生命。

 ●教授例舉宋徽宗留下的瘦金體墨寶「君似峽中江上月,一生相見不多回」,勉勵今人,人生很短暫,會遭遇許多驚奇、不可思議的事,無論吉凶,我們都要把握有限的生命體,活出真我精神。

一、生命關懷與生活實踐

  中國哲學世界中兩大中流砥柱—「儒」、「道」是如何看待生命?教授以深刻洞見精闢解說,生,是從「無」至「有」,有生就有「命」,命本身具有命「限」。在生命時間「限」度內,天生萬物自有其身「分」,與相應之定「位」,冥冥之中有其分際,不可逾位。萬事萬物相聚莫過一個「緣」,相遇是偶然而非必然,緣起「緣滅」,滅了才會不斷緣起,生命是一個向前之歷程,不能停下來,至誠無息,生生不息。

  欣賞「生命」中的每一刻,生命就在我們的生活。有「生命」就會有「天命」,如何知道有「天」?因為「天命之謂性」,天命就在人之「心」中,「誠心」與「天」相通,命是「道義」與「使命」組合。

  一個人要具備「命感」,理想性越高,使命就越高;而人於不圓滿「現實世界」中,飽經風霜雨露,人不能完全跟隨世間現實走,尚需發揮自己的使命,讓世界更美好,這才是「真實世界」。「真實世界」不等於「現實世界」,但是人必須了解「現實世界」,若非如此,「真實世界」是不可能被你實現的。

  是以,孔子有言「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老子主張「歸根復命」;孟子提倡「盡心知性立命」;莊子見地「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吾人一定要瞭解「現實世界」,例如那一種發電對臺灣效益最大?核電、綠電、天然氣等,各類發電方式本身優缺點,這即是關懷現實。但也要「超越現實」,我們要深思「生命的意義」,人為什麼要活著?這是「終極關懷」。但絕對不會忽視「現實關懷」,要照顧「現實生活」。

  「生命」從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而開始,一般人生命需要保障基本食衣住行之生活,但並非人人如此,人亦可往上一層次跳。《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言:「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意思是沒有固定的產業收入卻有固定的道德觀念,只有讀書人才能做到。吾人生命是一個動態歷程,「不自覺」就是「飲食男女生活」,「有自覺」即邁入「文化」。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儒家講有志才有氣,人要立志,志根據德,德在人心,人與人之間依於仁,生命最終在生活,以游於「藝」之心境面對生活。因此,「琴、棋、書、畫」是重要的,研讀中國哲學,一定要參悟「游」之意境。何謂「游」?即是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高柏園教授與主持人馮凝瓊、天安太和道場主委張緒疏開導師合影留念。

二、生命關懷之四境界

  何謂「生命關懷境界」?莊子眼中的「生命境界」應為何種風貌?教授以《莊子》首篇〈逍遙遊〉來展現,「逍」是消解,「遙」是遠,惟有消解心靈困頓,才能超脫現實,將生命境界昇華到「道」之至境。在〈逍遙遊〉的寓言故事中,先後出現「凡夫」、「宋榮子」、「列子」、「至人」即是「生命關懷之四境界」。

  (一)凡夫-人生勝利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才智足以勝任一個官職,能力足以庇護一鄉,德性足以取信一國國君,他們自視甚高。這一類之人,自我肯定,是來自外人,保住外在世界的榮譽,符合外在眼光。

  (二)宋榮子-為己而活

  「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不因所有人稱譽他而得意,不因所有人毀謗他而沮喪,能夠認清「物我分別」、「明辨榮辱」的界限。此一類人,「自我價值」由「自己決定」,但是他的「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是有隔閡。

  (三)列子-兼通內外

  「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列子乘風而行,輕妙而自得,十五日後回到地上。不汲汲營營於求福之事,雖免乎行,但還是有所待。活得像自己,有時獲得肯定,有時不獲肯定,需要等待「外在條件」。

  (四)至人-圓融無礙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至人能順應天地間之正道,駕馭六氣之變,超脫任何人生境地以達於無窮,還需要等待嗎?修養達到極高境界的人,能「無我」;修養達到神妙莫測境界之人,能「無功」;修養達到聖人境界,能「無名」。至人心靈圓融無礙,不需憑靠外在條件,無論遭逢何種際遇,都能活出「真我」,其言行足為世人之典範。

  教授說,〈逍遙遊〉有兩個主角,一是鯤/鵬;一是學鳩。北冥有魚,其名為「鯤」,身長不知幾千里,平常潛藏於海底深處,一日「鯤」躍出海面,轉化為翱翔至南冥之「大鵬鳥」。「大鵬鳥」其翼若垂天之雲,遮住半邊長空。「鯤」與「鵬」各具意義,「鯤」代表的是生命本具有無限可能,但是否能突破生命,像大鵬鳥展翅蒼穹,展現生命無限的創造性?

  「鯤」和「鵬」不是兩個個體而是兩種角色,有自覺時,為「鵬」;無自覺時,為「鯤」。每一個人的生命都能很偉大,千萬不要小看自己,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取代你的存在,因為你是宇宙中獨一無二的生命。

  「北冥」象徵「人間」;「南冥」象徵「理想國」,生命哲學是「上下雙迴向」,〈天下〉有言:「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莊子不是裝腔作勢,高高在上的修道者,而是「上通天道,下與萬物契合」的生活實踐家。在人聲鼎沸傳統市場中,你會瞧見莊子穿梭市集的輕快身影。《莊子》筆下的寓言故事,常有市井小民的描述,如「庖丁解牛」即是一個典範。莊子透過寓言故事,告訴世人生命意義即是將「現實世界」變成「理想世界」,這就是莊子的〈逍遙遊〉。

三、生活實踐功夫與境界

  人之夭壽、貴賤雖不同,但如何從有限生命,立基於現實,活出生命的無限性?教授分享幾則《莊子》書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句,讓同奮暸解莊子如何在生活中實踐。

  《莊子.齊物論》:「今者吾喪我,女知之乎?」「吾」是「真我」;「我」是「假我」,其意為摒棄我執、我見,達到忘我,找到真我,和光同塵,與萬化合一。每個人都是一曲之士,像是瞎子摸象,沒有人說謊,但所見皆非全然真相,莊子提醒世人,開放心胸,莫陷入以偏概全的主觀認知中,如此你才能融受新的事物。〈齊物論〉在於肯定萬物生命價值,而非以單一標準,放諸四海皆準。

  《莊子.人間世》:「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第一種人「一般人」,用「耳朵」去聽現實世界的聲音;第二種人「知識分子」,用「心」去反省自己,但是知識份子最麻煩之處是自以為是。心會產生執著,故而僅憑聽之以「耳」是不行的,還要聽之以「心」;聽之以「心」尚不足,須聽之以「氣」,「氣」不會有心之執著,即是「虛」而待物,沒有成見。

  是以〈大宗師〉提及「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要世人不要被身體慾望、智巧心計、五色五音等等現實表象所束縛,勉勵世人以「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為襟懷,便不會一昧將精神、心思外馳,人惟有放下物我偏執,「精神」即能感通萬物,與天地萬物共存,大道合而為一。

  最後,教授總結本次演講,無論是儒、道兩家聖賢之士,其思想皆是致力於回應「周文疲弊」時代,力圖提出一個圓滿的治世之方,希望實現「理想世界」生活,讓百姓安居樂業。

  莊子的「大通」意為「大道」,大道是生機勃勃,無限無窮,這是何種的「境界」?《道德經•80章》:「小國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死不相往來」,不是冷漠無情,而是我不必關心你,因為我知道你過得很好;〈大宗師〉:「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莊子的「善忘」,是一種智慧,物己兩忘,相忘道術,人就能真正自由超脫;孔子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傳達出深刻的人文關懷。儘管儒、道兩家所描述「理想世界」不盡相同,但他們以一己智慧竭誠地回應時代的生命課題,今人汲取聖賢之學,亦是如此。

 ●莊子浩瀚玄妙的哲學世界,啟發吾人以開闊視野看待生命,並實踐於生活中。(2023年8月12日高柏園教授與參與「生命靈修」系列專題講座之同奮、來賓合影留念)

1.參考資料來源: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3067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