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道則儀〉詮解(十一)
洪靜雯 2024-03-15 10:40
洪靜雯(青年團北區新境界傳道師)
導論
根據壬寅年首席督統鐳力前鋒聖訓傳示,天帝教教主 上帝於巡天節巡視天帝教駐化人間各級道場、教院時,提出四項聖示:「一,推行〈學道則儀〉為奮鬥修持引導準則;二,以同奮『相處之道與自處之道』普化教銘;三,建設省懺功課的法儀;四,首席使者強化精神領導,提振救劫使者道心士氣。」根據 上帝聖示,「推行〈學道則儀〉為奮鬥修持引導準則」尤為四項之首,由此可見〈學道則儀〉的重要性。
久持風濤矢志不移
八、第八次第:
與魔奮鬥,久持風濤,名之奮道。
•詮解:
在重重魔難之中依然奮鬥精進,縱然考驗如狂風浪濤不斷席捲而來,亦能恆久持守道心,可謂奮道。
•要旨:
〈學道則儀〉「與魔奮鬥,久持風濤,名之奮道。」旨在說明:魔考乃是靈肉衝突、天人交戰的漫長歷程,各種嚴峻考驗猶如風濤一般反覆無常。在心物矛盾、善惡對峙之中走向調和與統一,在狂風暴浪之中愈挫愈奮,始終抱持對 上帝的絕對信賴,才是「向自己奮鬥」的真精神,此即「奮道」。
•說明:
修持的第八次第「奮道」,旨在「與魔奮鬥,久持風濤」。「與魔奮鬥」之「魔」,前文已提及,是指和子心性深處的負面潛伏特性,通常潛藏在意念深處而不自知。簡言之,就是心魔。是以,「與魔奮鬥」必須調和和子與電子之間的對立,使其由互相衝突而至整體和諧。換言之,此中關涉到心物之間的矛盾與統一。
具體而言,「魔」乃是修道過程中的魔考,藉此試煉一個修道人的決心與毅力,考驗他們能否一本初衷,矢志不移。尤其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在救劫方面負有特別使命、或者將在弘教方面有特殊貢獻之人,上天必先予以道考,進而使其得以承擔天命。而這些無形的考題,往往針對此人心性的特質,尤其是前段所言之心物矛盾問題。本師世尊指出:「我們一般凡夫俗子,在修道上一定要遭受魔考,考驗大家的七情六慾。你好色,他就投你所好;你貪財,他也馬上引誘你,助你攢營。」(《師語》p.43)
心物之間的矛盾與統一,實則立足於教義對於生命的看法,亦即人生的性質。根據教義第四章第二節闡述人生的性質如下:「人身之中具有兩種基本要素,一為電子,一為和子。……此兩種質素相互影響,和子固能支配電子;然電子亦能影響和子。和子為靈,電子為肉,和子與電子間之鬥爭永無已時,即所謂靈肉之衝突是也。」(《新境界》p.59)據此可知,人生的性質就是和子與電子同處一軀之內,以致時有靈肉衝突的現象。
人生的性質何以產生靈肉之衝突呢?根據教義:和子(心)代表道:輕的,和善的,柔軟的;電子(物)代表慾:重的,凶惡的,剛烈的。因為和子(心)與電子(物)同處一軀之內,亦即善惡、道慾並存,是以「與魔奮鬥」乃一面對善惡衝突、道慾相爭的過程,進而對治惡之影響,克服慾之問題,使其走向統一與調和。
誠如教義所言:「然電子之性,終屬靜態,而為被動,仍在和子之驅使領導之下,如和子領導得宜,則靜者自必隨之而趨向於善,否則若和子發出惡性之意念,則電子以為同性來引,更必趨於窮惡。」(《新境界》p.66)
然而,「與魔奮鬥」的現象終究是天人交戰的漫長歷程,本師世尊即言:「魔會用各種方法讓你退志,不能修道。」(《師語》p.43)故〈學道則儀〉復曰:「久持風濤」,體現「與魔奮鬥」所面臨的考驗猶如風濤一般反覆無常,不斷席捲而來。如何才能在狂風暴浪之中依然屹立不搖,復能恆久不變地堅持道心?關鍵就在對 上帝之信仰是否貞之以恆,不退不轉。
維生先生在《師語心傳》緣起,紀錄本師世尊於民國三十八年為安定人心而發表「時勢預測」,卻因洩漏天機而迭遭無形天譴,數度遇險、債台高築,以致第二天命時期歷經三十六年黯淡歲月,可謂「久持風濤」的實證事蹟。本師世尊曾因魔考重重,寫下這段日記:「自問我五十五年底退出自立晚報以來,一直繼續不已的奮鬥,受盡種種挫折,虧損日積月累,以債養債,最後還是一無所成。真是天魔地魔,魔難重重,總算 上帝佑我,老而彌堅,絕處逢生。」(本師世尊民國六十九年十月廿二日日記)
維生先生據此留下註腳:
那段黯淡的歲月是師尊在人道與天道的親身體驗,但使得他老人家永不退轉、永不迷失的關鍵,應該是師尊一貫以「絕對信賴 上帝,沒有一絲一毫的疑惑」,這是師尊留給我們同奮最重要的心法,因為絕對信仰,才能像師尊說:「絕對經得起打擊、磨考,千磨萬考始終不退志。」(《天帝教教訊》179期p.29》
據此,我們可以深切體會〈學道則儀〉「與魔奮鬥,久持風濤」,可謂本師世尊走過三十六年黯淡歲月實修實證的心教、言教、身教。由此延伸,所謂「與魔奮鬥」,無非 上帝為了交付我們重要的使命,是以先施予困厄、挫折等考驗,從而激發我們奮鬥的意志與潛力。換言之,在風濤之中愈挫愈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在逆境之中亦加感恩 上帝,由「信」而「願」、而「行」,這才是「向自己奮鬥」的真精神,此亦「奮道」之真諦。
修命立性安於忘我
九、第九次第:
修命立性,定靜永安,是名進道。
•詮解:
性命雙修,定心靜慮而永恆安於忘我之境界,可謂進道。
•要旨:
〈學道則儀〉「修命立性,定靜永安,是名進道。」旨在說明:欲使身心和諧,調和靈肉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務須把握性命雙修之修煉工夫,性功、命功同時並進,進而返本還原,鍛煉精氣神,創造新生命。箇中關鍵尤在「靜到極點」—「一切放下,放下一切;一切不想,不想一切」,方能真火發動,炁氣交融,當此心永恆安於忘我的境界,奮鬥精進,達至聖凡平等,成為人中仙佛,此即「進道」。
•說明:
修持的第九次第「進道」,旨在「修命立性,定靜永安」。承前,「與魔奮鬥」乃須調和和子與電子之間的矛盾,然若欲使電子跟隨和子之驅使領導,使其由互相衝突而至和諧統一,具體下手方法則在於善能把握自身之修持工夫,此即「修命立性」,也就是性命雙修。
本師世尊曾言:「命無性不立,性無命不存。」(《師語》p.79)蓋道家十分重視形體之性命,主張性命雙修,返本還原,鍛煉精氣神。性與命之間乃息息相關,必須適切配合,方能運用物質而返自然。教義指出:「性者先天也,神也,和子也。命者,後天也,精氣也,電子也。由無形而至有形,必須自然與物質適切配合,和子與電子達到相當熱準,把握現實,天人合一,方可澈底征服自然。由有形而至無形,即要運用物質而返自然,勘透生死,性命雙修,始能達進聖凡平等。是故性命之說,如玉連環分解不開。」(《新境界》p.98)由此可見性命雙修的重要性。
根據《宇宙應元妙法至寶》,中國幾千年來煉丹、修持、靜坐都是主張性命雙修,進而在學理上將修煉工夫分為三部曲: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p.44)本師世尊指出:
過去我在靜坐班所講的不外乎靜坐的基本常識,總原則是性命雙修,修煉的三種步驟為:1.煉精化氣。2.煉氣化神。3.煉神還虛。(《宇宙應元妙法至寶》p.98)
日常不斷修持奮鬥的五門基本功課中,也就包含有性功、命功在內,自然而然,於不知不覺間,會經過「煉精化氣」、「煉氣化神」兩步工夫,其中四門基本功課,偏重「性功」鍛煉,配合法華上乘正宗靜坐之「命功」鍛煉,則循著奮鬥初乘、平等中乘逐步晉修,最後將一顆凡心煉得乾乾淨淨、一無所有,只要確實不斷奮鬥,自然可以成為人中仙佛、救劫使者。……每天在做五門基本功課,就是在修煉「性功」、「命功」的工夫。(《宇宙應元妙法至寶》p.54)
據此可知性命雙修的修煉方法主在落實五門功課,其中四門功課偏重「性功」鍛煉,同時配合正宗靜坐之「命功」鍛煉,只要循序晉修、確實奮鬥,自然可將此凡心煉得乾乾淨淨、一無所有。值得注意的是,《宇宙應元妙法至寶》亦明確提醒:
命功的第一步即「煉精化氣」,用己身之三昧真火,把後天的陰精燒煉化成元精,再化成氣,這是由後天返先天的工夫,必須心要靜到極點,自然出現「真火」。所以我要大家「一切放下,放下一切;一切不想,不想一切」,才能真火(動力、本身陽氣)發動,否則心不靜則陽氣不生。(《宇宙應元妙法至寶》p.47)
就在「定靜忘我」的時候,心能定下來,靜到極點,身體坐在蒲團上,坐到有不知自己身體在那裡的感覺,此時尾閭骨之陽氣就一天天上升而與先天靈陽真炁調和運化,開關通竅,最後任督兩脈自然豁然貫通,而會周天運轉。(《宇宙應元妙法至寶》p.73)
是以可知〈學道則儀〉在「修命立性」之後,為何復曰:「定靜永安」?此乃源於靜坐之首要工夫在於放下、不想,也就是「定靜忘我」,才能達到教義所謂「自然與物質適切配合」、「和子與電子達到相當熱準」的身心和諧狀態。甚至在「靜到極點」之時,才能讓自身陽氣從尾閭骨升起,進而與靈陽真炁交相融合。在炁氣融合之中,任督兩脈自然豁然貫通,逐步提升靜坐境界。
反之,心若靜不下來,無非形同枯坐,只是磨磚成鏡。陽氣無法上升,一切亦無從談起,所以要下苦功做「定靜忘我」的工夫,也就是「一切放下,放下一切;一切不想,不想一切」。
是以〈學道則儀〉提出「修命立性,定靜永安」,旨在描述性命雙修的工夫已然臻於「靜到極點」的火候,若將此心永恆安於忘我的境界,持續不斷地奮鬥精進,始能達進聖凡平等,成為人中仙佛、救劫使者,此即「進道」。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