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誥功夫不得力 云何降服其心?
孫德明 2024-05-15 11:10
孫德明
昔有雲龍至聖隱居太白山,虔誦〈玉皇心印妙經〉百萬遍而證道飛昇,往者有本師世尊為謹遵天命,潛隱西嶽華山,坐鎮西北門戶,長期祈禱誦念皇誥與靜參而證得諸多封靈,今之吾輩同奮虔誦皇誥而收經率卻僅達三成多,何以今昔對比,卻有天上人間之別?試詳述之!
一心不亂 神不外馳
誦誥最重要的是一心不亂,神不外馳,更重要的是不為自己打算,而要怎樣才能「一心不亂,神不外馳」,所謂一心者,心無異念。即心專一處,定力顯發,要如何下手?最簡單即從迴向文中所述「至真至誠」下手!
何謂「真」,真就是實在、不虛妄,人最怕的就是自己欺騙自己。
何謂「誠」,曾國藩在《求闕齋讀書筆記》裡面記載「誠」的定義,「一念不生謂之誠」。
所以,「真誠」二字合起來的意思就是不起一絲毫的妄念,唯有至誠懇切、攝心絕念,我們誦誥「意念」才能上達。
更甚者,則應證入皇誥三昧之妙境,即始以「反省懺悔」法為入門築基之工夫,繼之以「糾愆改過」法為登堂不二法門、效行宇宙造物者大無畏佈施與調和大自然之精神,至誠至恭,至悲至求,誦誥之間,俯伏跪叩,身口意三昧融合於誥文,起「無量大悲」心,興「救苦救難」意,懷「廿字萬行」身,靈我誦誥,同步共振,心貫炁統,靈繫三曹,此時不待求而自然證入「皇誥三昧」之妙境。
萬緣放下 一念不起
余曾讀《了凡四訓》其中有一段,所謂畫符的秘訣,只在「不動念」而已,執筆書符時,須將萬緣放下,一塵不起。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所以,一個真修實煉者,他的心是什麼心?不起心、不動念。大乘經上講「真心離念」,真心沒有念頭、沒有妄想,故能得皇誥三昧,得一心不亂,這是自性本定,才是真功夫。
復參〈本師世尊極初大帝寶贊〉中心法一段「昊天心法,天人合一。以無為為法,以自然為宗,虛極靜篤,萬念皆空,抱合激盪,關開竅通。與宇宙合體,與太虛合真,不即不離,若無若存……」。而昊天心法之要旨,亦在於「虛極靜篤,萬念皆空」,無住生心,生心無住,要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須斷除煩惱情執,克服妄想分別執著。攝馳散之心,入安定不動之精神狀態。念得無心,念得無念,念得空寂,身是宇宙,宇宙是身。
生死心切 真為生死
猶記得「2021年北迴線太魯閣號列車出軌事故」花蓮縣秀林鄉台鐵東正線清水隧道北口,一輛工程車輛從山坡滑落鐵軌,撞上行經的太魯閣號408次列車,造成列車出軌,卡在隧道內。許多人當場失去生命跡象,袁姓司機員(33歲)當場死亡,江姓隨車機務員(32歲)送醫後不治,據統計造成49人死亡、213人輕重傷。試問你的親人若在這班列車,上光殿誦誥時,你會是行禮如儀、口誦心不誦,抑或全心全意之誦念?若將此心換彼心,想你必當痛徹心髓,望切祈求!為何,當你生死心切,真的一切放下,功夫就得力了。
中峰禪師說,現在人參禪不靈驗的原因,是不把生死無常當成一件大事。古德常用這一個「死」字來提醒我們生死事大,當我們對這個世間沒放下,還是有強烈的欲望,妄想執著、種種念頭如影隨形,不是晃晃悠悠靠念誦幾句心不在焉的皇誥就能解決。所以,要調整誦誥的心態,在真信切願下功夫,人心感格天心,惟一「誠」字。而眾生之所以不能成就,就是克服不了自己的煩惱習氣。所以,兵法有云:「置之死地而後生」。人命在呼吸之間,一口氣上不來,又輪迴去了,不如趁現在虔誠誦誥拯救天下蒼生,把握著改變自己的命運,自修自創,再造新生命。
念隨心轉 命運改變
天帝教是救劫的宗教,其負有特殊的時代使命(天命),一心以拯救天下蒼生為己任。劫由人造,必須人化,化劫在乎革心,人人可以時時造劫,人人亦可時時化劫,全視人心之邪正,與行為之善惡而定。故,救劫,只在一念之間而已,亦如《太上感應篇》云:「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因緣果報,是由這一念心所感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又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發一善念,善行還未能顯現,可諸佛菩薩、天地神明皆已看到,故改變心念即能改變命運。惟心念無限,皇(寶)誥就是引導心能的媒介,由動生靜、由靜生動,無形配合有形,有形引發無形的靈力。故,欲誦誥化劫救蒼生,全憑心地用功夫。
制心一處 無事不辦
現在量子力學發現,如果意念集中在一點,其能量可以穿透鋼板;反之胡思亂想,能量是散發的、是鬆散的,此與《新境界》78頁所述「親和力之關係」有異曲同工之處,「親和力者,異性相引之電力作用也。蓋人類之思想,即為一種電力之放射」。
此種思想如任其散亂放出,即投向四方而歸於虚無。若專心集注凝向一點,則久而久之,即能引起其所集注對象之電力的反應,兩電相交,乃有和力之發生。是故由甲之思想所射出者,若為陰電,即屬一種親力。此種親力凝向其對象,其對象中之陽電即與之相引(異引)而産生和力。是故心理感應之說,自古有之。
本教及基督教之祈禱,儒家之祭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道教佛家之誦經持咒,皆以此也。然親和力之形成,必須以「至誠之心」為之。蓋惟有虔誠祈禱,精神貫注,念念集中,其電力方能達到一定之熱準而發射放出,即所謂「誠則靈」是也。否則即歸無效,非神不靈,不誠故也。天地之大,惟誠為貴。親和力之産生,「誠」之物理的結果而已。
《佛遺教經》告訴我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所以,你的心決定一切,心念要集中,愈集中力量愈大,要集中就得徹底「放下」。一切法從心想生,意念的能量不可思議。
大處著眼 小處著手
誦誥之目的,乃無條件為天下蒼生而祈求,身為帝教同奮自應秉持「不為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之心來誦念。而《了凡四訓》中,曾述宋朝之衛仲達嘗因朝廷興建大工,修三山石橋,而上疏諫之,雖朝廷不從,惟君一念,已在萬民;假使聽從,善力更大。另,明代袁了凡先生為寶坻縣令時,因減糧一事,其善心真切,致萬民受福,只此一事卻可抵萬善。
由此可知,志在天下國家,則善雖少而大;苟在一身,雖多亦小。而世間眾生念念都是為自身利益,故,師尊要我們「去私心、存天理」,存救天下蒼生之念。而去私心,須先破「我執」,何謂我執?就是執著「我」。這是「我的」身體,那是「我的」所有,一切僅為自己著想,那就是自了漢,自己了生死就好了,不顧眾生的生死。
宋代著名儒者程顥、程頤提出「存天理、滅人慾」的道德修養目標。為保存心中本具的天理,消滅人的私有慾望。而「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愛之心。「人慾」是私,是小惡,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尋天理,循道而行。「滅人慾」就是去惡,克己省身,修身養性。所以,凡所有之災難皆是心行不善所感,而人心一天不得淨化,天地之間永無寧日,若能轉變心態,災難即能消除。
綜上所述,誦誥之前,應摒除凡心俗念,清靜自心,潔淨意念,則自無雜念,而誦誥之時,若妄想紛飛,雜思叢生,應心止念絕,任其隨逝,過即不留,去不追憶,一心專念而至無我無念之境界,此時有意識的一心專念,會轉化至潛意識的無我無念之意境。但要時時觀照,保持警覺,禪門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最怕是對自己的念頭沒有覺察,如若心起雜念,即時攝心虔念,妄想雜念即滅。且往往在愈想專注的時候,念頭卻如奔放之野馬,故須把靜定之功,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才是真功夫。
而誦誥時,應念從心起,聲從口出,至誠懇切,死心斷念,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誦誥即是煉心,煉到「淨念相續」且能共振相應。而迴向要從心中發出大菩提願,且誥文須與迴向文互為相應,方能利益眾生,化減核戰、病毒及金融危機,消滅凶殺暴戾之氣,促進兩岸與世界和平。故處此春期危機之際,唯有慈心哀求 上帝,祈禱誦誥並反省懺悔,啟發同奮內心修持,增強濟世救劫的奮鬥力量,一心不亂,存養正氣,方能減緩春期橫逆衝擊,得以轉危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