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縣初院的回顧與前瞻
桃園縣初院 李敏漿 1993-02-25 10:30
面對嶄新的民國八十二年日曆,轉眼間,八十一年就過去了;年終檢討會也開過了,同奮們在工作之餘所締造的成績怎樣呢?在一年復始萬象更新的關鍵時刻,回顧一下,當可收自省自勵之效吧!
一、按照本教所推展的三大運動來說:
(一)廣渡原人方面:共皈師七十七人,未達理想,播種工作尚待努力。
(二)祈誦二誥方面:總誦誥數為壹仟壹佰零貳萬玖佰聲。仍待加強。
(三)安悅奉獻方面:全年總收入為肆佰壹拾壹萬伍仟捌佰貳拾壹元正。其他專案奉獻:如購建教院基金為壹佰壹拾捌萬柒仟參佰元正;助印教訊雜誌、助印教內書籍…等數十萬。
二、依五中心推展的弘教工作來說:
(一)管理中心:在光港同奮的規劃領導下,已建立各項基本制度:如值夜、值班、炊事、採購…等均有專人負責;支援其他中心推展弘教工作,居樞紐地位,專職同奮:敏舉、敏暠、敏牽三人,也通力合作、使教院逐漸走上軌道。
(二)教務中心:為弘教樞紐,活動頻繁。
1、演講方面:由光金、光劑、光鞠、光耿等策劃。
(1)教內:利用每星期六晚上的親和集會時間安排具有專才的同奮作專題演講:如光亙的「健康之道」,光綸的「潛能開發」…等。又平均兩個月一次,請其他教院的名嘴來親和演講;如光贊、光南、光證、敏儀、光驚…等均先後受邀,叫好又叫座,吸引不少聽眾。
(2)教外:為慶祝桃園初院成立五週年,在二月份舉辦關懷社會活動,主要內容有二,一為舉行桃園地區國民小學中高年級作文比賽,一為舉辦專題講座,邀請名演員孫越先生在桃園縣立文化中心演講「如何做一個廿一世紀的快樂人」。參與的民眾非常踴躍。七月份又邀請中央大學教授王邦雄博士於縣立文化中心演講「走過人生的關卡」,也是座無虛席。
2、親和方面:在光鞠、賢萱、光耿安排下,每月定期舉辦慶生會及家庭親和集會。三月份舉辦山豬湖郊遊親和,八月份舉辦鐳力阿朝聖親和。個人及個別家庭親和採機動性,視需要而安排,平均一個星期一次。另外坤道同奮由淑聲領導,每月農曆十六舉辦午刻後聚餐親和,使大同堂充滿歡樂與溫馨。這些大小親和活動,凝聚了同奮的向心力,使同奮互相瞭解,增進友誼、道心、愛心,也找回一些失聯同奮,值得大力推動。
3、靜心靜坐的推廣:今年舉辦過三場「靜心靜坐暨天人炁功發表會」,分別在三峽、平鎮、大竹舉辦,接著在當地開辦靜心靜坐班,與教院原有的總計五班:教院大同堂班─週四,先後由光央、敏繡、光瞄、光土負責。桃園救國團班─週五,先後由光劑、敏牽、光耿、賢萱負責。平鎮鄉─週三,敏料、光卜夫婦提供場所,先後由光土、光鞠、敏迷等負責。中壢救國團班─週六,由光羨、敏皎夫婦負責。蘆竹鄉大興診所班─週二,由光亙、敏吼夫婦負責。講師均由教內資深同奮擔任,如光央、光土、光金、敏翔、光亙、敏牽、光宣、賢萱…等。藉此引渡原人及教化人心,在桃園地區,已形成一股風潮。
4、口才訓練班及司講人員訓練,早先聘救國團演講專家吳鶴年先生主講十週,後請始院光壽同奮主講四週,提供同奮進修及上臺演講要領。
(三)道務中心:
1、百人誦誥活動:利用假日,定期舉行集體誦誥,個人合理的祈願,可得上聖仙佛的加持。
2、每星期五增加一次會禱會坐,加強同奮的坐功。
3、首次辦理飾終大典:曾擔任參教司的詹光威同奮之夫人劉郁容同奮,因病回歸自然,於十一月二十日舉行天帝教飾終大典,由陸宏教親自主持,甚多同奮前往弔唁。典禮在隆重莊嚴肅穆氣氛下進行,為桃園地區提供一次成功的社會教育示範,也讓同奮們更肯定帝教禮儀的完整。此項準備工作均由光土、光印等偏勞。
(四)天人炁功中心:在執事敏翔帶領下,參與的同奮非常踴躍,活動有聲有色。
1、教院內天人炁功服務總人次有二百二十七人。
2、三月份舉辦「天人炁功研習系列講座」,共九場,邀請專家及資深同奮講授炁功原理及相關科學。
3、週日於虎頭山連續舉辦天人炁功義診十一次。
4、赴醫院或同奮家中實施天人炁功療理數十次。
5、支援靜心靜坐班天人炁功課程之講授及其他教院天人炁功義診活動。
(五)教財中心:
1、推展安悅奉獻及其他樂捐事宜,成績差強人意。
2、對同奮之婚喪喜慶、賀弔事宜多所策劃,望能建立制度。
3、積極勘尋籌建新教院之地點與經費。
未來一年桃園初院工作重點,經院務會議討論後,已決定下列幾個方向:
一、貫徹三大運動
(一)安悅奉獻:鼓勵同奮為教輸財,在既有成績下每月提昇百分之三十。並力行財務公開,開源節流。
(二)誦唸皇、寶誥:宣揚誦誥益處,救世救己,預計今年提昇百分之三十之誦誥數。
(三)引渡原人:藉天人炁功義診及靜心靜坐班之推廣,使原人增加對帝教的認識與認同,技巧方面須多研究。預定目標是每月平均至少十人。
二、依照師尊指示,積極籌備成立楊梅及中壢教堂。
三、成立新教院籌建委員會,積極完成購建工作,以擴大弘教規模。
四、各中心廣羅人才,繼續推展原有活動,冀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以上所述概況容或有遺漏及尚須改進者,請所有同奮,出心、出力,多加指導共同策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