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爺爺上華山修道(三)
黃敏思 1993-02-25 11:25
四位樞機使者童年美麗的回憶
雲龍至聖大弟子流水子 曾來華山在山路上碰面
雖然他們都曾聽過太白、雲龍至聖、棲霞洞等神奇故事,雖然也知道有些崑崙山的祖師常與師爺爺往來談笑,但是這些上聖高真似乎總是晚上來,而孩子們也往往早早被趕去睡覺,從未親眼見過這些得道高人的來來去去。
唯一見過的是流水子,那是抗戰勝利前,有一天流水子自山上下來,一見面就說道:「俗姓楊,楊宗畏,奉師命來清虛宮,來看李涵靜。」兄弟們表示師爺爺在西安還沒回來,於是流水子獨自往白雲峰走去,不久又折回,要了張紙條,寫著:「弟楊宗畏(流水子),奉師命去蓬萊仙島。」
當時,他們還不知「流水子」是何許人也,等到將紙條帶去西安,師爺爺看到後,忍不住責備:「為何不請他留住幾天?」這才知道流水子楊宗畏,是雲龍至聖的大弟子,當年就是他在太白山,接引師爺爺進棲霞洞叩謁雲龍至聖。至今他們回想起來仍深感遺憾,但至今仍記得流水子兩眼極其有神,眼光如燈。
每逢過年描畫各類神像 在三官洞前表演跑旱船
山居環境與外界多少日有些隔絕,但是活潑的心,常使四位樞機從大朋友的口中,對外界事物有不少的瞭解。在華山時期,他們曾聽胡明德等人談過以前在鄉下過年的熱鬧情景,也曾看過華山道士們為過年應景而忙碌,更看著師奶奶每年過年時忙著剪紙、蒸年糕,做金元寶,於是,他們也曾興起,決定自己來動手,過一個熱鬧喜氣的新年。
他們將棉紙染紅,描繪著迎鑾接駕等過年的民俗圖案,有時也將紅紙下面剪成一條條流蘇,貼在廊簷或門上。這中間做得最樂的則是維光,他平時也喜歡拿著一本道家的各類神像,將一張紙拓在上面,再用筆仔細描繪,最後再用水彩上色!描畫得極為傳神。
新年時,他們會在三官洞前表演「跑旱船」。孔祥子、維公敲鑼、敲鼓,小弟維剛一旁湊著熱鬧,維生、維光則粉墨登場扮女孩,鄧萬華扮小丑,胡明德則改裝扮成老太婆,擦脂抹粉之外,還將紅色小辣椒當成耳環,逗得師爺爺、師奶奶及同奮們展顏歡笑,遠離塵俗的大上方,過年時也洋溢著濃濃的喜樂。
全家都要參加午刻會禱 念廿字真言皇誥五十遍
華山時期,師爺爺每天子、午兩時刻打坐、祈禱,對家人、全部同奮,乃至訪客,他嚴格要求:一定要參加午刻的會禱,唯一例外的是在廚房工作的孔祥子及王媽,而在維生的印象中孔祥子卻是眾人中修持最好的。
午刻會禱時,首先誦念「廿字真言」、「玉皇心印妙經」,最後則是以今天各位熟知的華山式的祈禱方式—一唸一迴向,誦唸皇誥五十遍。
會禱後至晚餐前,那是孩子們自由活動的時間,它們爬山、砍柴、挑水、嬉戲,自由自在地徜徉在群山峻嶺間。華山的南峰、北峰、西峰有不少的大廟,常常辦法會,他們對道教法事的儀式及道士唸經的音韻仍然印象深刻。
小孩接受宗教行為訓練 道士唸經音韻印象深刻
他們曾受過正統道士音韻班的訓練,當年北峰有位葉師父教小道士們唸音韻、敲法器,他一邊教唱,一邊就要小道士們用手在桌案邊依著節奏敲打,等小道士們練得較純熟後,才正式使用法器,維生兄弟們也曾站在一旁,跟著學習、吟唱,有時他們也會將從道士處學來的經驗,配合誦皇誥時的音韻,敲著法器。
當時使用的法器很多:通常是維生敲著木魚領經,維公、維光敲打鐘、鼓或鐃、鈸,胡德明敲磬,師爺爺從來不加以干預、禁止。
四位樞機至今回想起來,都感到當年華山時期的一些宗教活動,一方面使他們接受了宗教行為的訓練,一方面也是一種娛樂。而今天帝教有些儀式的規劃,多少也受當年華山道教的一些影響,師爺爺吟唱廿字真言及皇誥的音韻,也或多或少受華山道士們的影響。
意外發現了一株月桂樹 劈成小節當作檀香使用
華山時期,他們用很多方式來娛樂自己,有一次,胡明德決定帶著維生兄弟,到玉皇洞對面,白雲峰下,跨河嶺上去砍柴,對他們而言,這無異就是一種旅行。於是行囊裡帶著饅頭、水壺、手拿著斧頭,大家很愉快了出發了。
一路行來,越走越累,於是眾人就各自找地方休息片刻,維公倚著一棵大樹,一邊啃著饅頭,一邊順手將斧頭放下,不經意的劈到了大樹的樹根,只感到一陣清香撲鼻,於是,拿起斧頭,輕劈了一小塊,湊近鼻子深深一吸,忍不住大喊著:「真的好香,怎麼這麼香呢?你們快來聞聞看!」
大夥忙湊了過去,一聞,可真是清香無比,比檀香還香呢!於是,大家一起動手用力劈,劈出來的木質顏色是雪紅的絳色,四人七手八腳的把那猶如一個單人沙發大小的樹根挖了下來,一路推著下山。
當時華山用的檀香是南洋進口的,供應量少,也快用完了,於是這意外發現的大樹根,被胡明德用鋸子鋸成一段一段的,然後再用斧頭劈成一小節,一小節的,當成檀香使用。於是,這以後的五、六年,無論在華山,乃至西安教院,都使用這株不知名的大樹根劈成的檀香,直至抗戰勝利下華山時。至於這株不知名的大樹,在後來一次的天人親和侍筆時得知:它是一株月桂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