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起 我國「寺塔」之建築(二)
李光翱 1994-01-25 10:40
寺塔的建築將國含蓄內蘊的哲理,凝刻於磚石木瓦中,通過總體規劃組群設計佈局,展現濃厚民族風格及東方人的風姿神韻。
肆、寺塔之結構與用途
一、結構
(一)地宮:係塔基部位,又稱「龍宮」或「龍窟」,仿帝王陵寢格式,用以埋藏舍利,一般以「石函」形式,內有層「函匣」;間或以金、石、玉小棺槨內藏舍利,亦有經典或佛像陪葬。河北定縣靜志寺真身舍利塔,其地宮四面壁畫有天王、帝釋、梵王、童子、侍女人像,正北面尙有「釋迦牟尼真身舍利十大弟子安葬禮拜情況」,基本上係印度塔藏舍利與我國古代陵墓建築制度之結合。
●塔的主要構造示意圖。
(二)塔基:在地宮之上,早期較低矮,唐代以後逐漸高大,(如西安之大小雁塔),遼金以後漸稱為「須彌座」,採穩固之意,而喇嘛塔之塔基幾佔全塔三分之二高度,以收莊嚴雄偉效果。
(三)塔身:分實心及空心兩種,便於周覽、登高遠眺或安置佛像。
(四)塔剎:又稱「頂子」,係塔的頂端部位,有尖有圓,形式多樣。「剎」者,梵文「制多羅」、「差多羅」、「乞洒」或「乞叉」,代表土田或國土,囚此佛寺亦稱剎,位於頂端高聳雲天,玲瓏挺拔,是寺塔之冠表,最崇高之部位,通常均匠心獨運作成藝術化之處理。剎杆上之圓環,稱為相輪,也稱-金盤或-承露盤,佛經典術語·;相輪,塔上九輪也,相者,表相,作為仰望之標誌,表示崇敬禮佛之心,相輪之大小數目代表其等級高低及營建規模,喇嘛大多有十三個相輪,稱「十三天」,上置華蓋。
二、用途
(一)登高遠眺:如唐劉禹錫·-同樂天登棲靈寺塔作:-步步相攜不覺難,九層雲外倚欄杆,忽然笑語半邊天,無數遊人舉目看。一尤其我國幅員遼闊,在平川城鎭,曠野天低,無山可望,登人工高塔,可收開闊心胸,怡情養性之功效。
(二)瞭望敵情:沒有想到因其挑高之建築,竟然具有軍事價値,用以瞭望敵軍佈陣態勢,或捜集敵情。如北宋真宗河北定縣修建料敵塔(西元一00一~一0五五完成)時,對修葺目的直言不諱,連置放舍利或佛慈悲之往生超渡之詞都省略了。
(三)導航引渡:如杭州六和塔,因地處錢塘江臨海之轉折處,是夜間船隻導航之明燈。
(四)美化風景裝點河山:如西安大雁塔、太原雙塔、明清大量興建之風水塔等,往往成為某城市象徵。
(五)道教襲用:道教原只重視羽化登仙,白日飛昇,但其後道教之宮觀建築亦仿照此等方式沿用之。明清以後,儒、釋、道合流,更不分彼此,紛紛建塔作納骨安頓身後之方法。
伍、寺塔之建材
一、木塔:東漢至南北朝時期,大多以木質建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是當時寫照。
二、磚石:大多興建於唐代至遼金時期,木塔容易腐朽、蛀蝕尤其易於起火焚毀,歷史上多少豪華壯麗的木塔便如此消失,因此用磚石營建以補缺失,現存最早之磚塔為北魏正光元年(西元五二0年)的嵩岳寺塔,而宋代的料敵塔高度八十四公尺,且由唐代的四方形轉變為六角和八角形,增強抗震性能及擴大眺覽視野。
三、精美的宋鐵塔、明清銅塔:如江蘇鎭江甘露寺鐵塔、山東濟寧鐵塔均巨大華美,現存之四川峨眉山銅塔,極盡雕刻之能事。
四、此外尙有以金、銀、珍珠、象牙、琺瑯塔等,或爲供奉舍利或為裝飾,玲瓏嬌小,大都存放塔基或地宮,豪華名貴,是明清作品。
五、五彩繽紛光彩奪目,明清琉璃寶塔:琉璃為古建材,一千多年前已岀現,明清帝王家才普遍使用。現存者有河南開封佑國寺(北宋慶曆年間,西元一0四一~一0四八所建)及明代山西洪洞廣勝寺飛虹塔等。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