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方學者對「神秘經驗」的體認 探討天帝教「精神體驗」之異同

從西方學者對「神秘經驗」的體認 探討天帝教「精神體驗」之異同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30期 » 從西方學者對「神秘經驗」的體認 探討天帝教「精神體驗」之異同

桑敏接  1994-11-25 11:30

壹、引言

  在偶然的機會中,看到一本書─「神秘經驗」,隨興翻翻,不料居然引起想嘗試探討此類話題的動機。於是便開始主動找同奮親和有關個人對「神秘經驗」的看法,才真正發現到帝教的個人顯化處處可見,不管同奮是否從事「天人交通」的工作,或靜坐工夫到達相當水準後,均有不同程度的短暫性出神、忘形……現象。如為個人內在氣質上之變化,或為「神秘經驗」所帶來的正面積極思想改造,以我個人歸納結果,大致統稱為一種「無形─有形」間自然親和的結果。但礙於時間上的倉促,尚未歸結出明確之百分比,以及對親和體認的類型與特徵,如用西方學者的觀點來看,有些現象已達到「高峰經驗」,唯所不同點,即是帝教的宗教性語言和西方對神秘經驗抽樣調查結果,在「現象」與「境界」上皆有明顯的差異。

  然而,對此異同,也正促使我不斷嘗試去尋找問題的動因,故在以下的單元中,首先是將目前西方學者對神秘經驗在概念上及所作之成果節要。進而在論述天帝教修持上的特性,當然對「神秘經驗」題材而言,也許看來似乎並非重點,但我們如再加細思、觀察並體驗時,就不難感受到這種「精神體驗」或稱為「神秘經驗」之種種,其重點全在「誠」、「信」二字,而又以「心」、「和」二字做為一切動力的基礎。故才有「感而遂通」、「有感斯應」之言說。在最後單元裡,即是將「帝教修持特色」與「西方神秘經驗」之異同,作一簡要歸納,對此,也僅為個人理念上之初淺認知並非究竟義。雖然,無法道盡天帝教的真髓所在,但終究目的亦只想藉此次機會,使自己對天帝教的修持與理念上的特殊性,有更具體之認知,當然更希望有朝一日這群西方的學者、專家們,也都能共同參予探討天帝教的精神內容與神秘經驗。

貳、神祕學:「神秘經驗」概要

一、神秘經驗的界定與特質

  (一)神秘經驗的界定

  什麼是「神秘學」?現任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哲學系主任夏夫斯坦教授認為:所謂「神秘」、「神秘學」、「神秘教」、或「神秘主義」,廣義地說,乃是一個用於表示吾人追求無限欲望的名詞。狹義地說,乃是一種確信,確信此等欲望能夠得到滿足。更狹義地說,乃是對於「實相」、「實在」、或「本體」所持的某種特別態度,乃至某人或任何人究該如何纔能與之完全接觸所得的一種見地。

  何謂神秘經驗?夏夫斯坦教授言:追求神秘境界的通常軌範,在於確定吾人正在進行與一直被障蔽著的實相本身,作直接的接觸,並且確信這個實相比吾人的外在環境,更像吾人的內在經驗。這個實相既然近似一個人的內在經驗,也就可以視為一種精神體驗而本質上是統一的經驗。

  事實上,儘管神秘經驗來去都沒有明白的道理可說,西方亦將它視為一種不可解的自動自發行為加以看待。但不可否認,在原始的民族當中,無論是西方或東方,我們不僅在宗教、哲學領域,見到所謂「神秘的事物」,例如:神秘符號、神話傳說、舍利、木乃伊……等,甚至透過文學、藝術創作中傳遞出所謂「神秘經驗」的一些訊息。雖然以目前科學方法,尚無法解開「神秘符號」、「神秘經驗」之謎底,而在此我們可以確信的一點即是─「神秘學」與我們每一個人及周遭環境都有關係。誠如夏教授對神秘經驗的看法:「認為求得一番認識,乃是值得一試的事。」又說:「以我們對於宗教、心理、以及思想歷程所得之認識為輔,要想對神秘學求得相當了解,當非難事。只要我們以最少的先入之見,多看證據,並且毫無畏懼地加以審慎的評估,就行。」

  (二)神秘經驗的特質

  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對神秘經驗的描述,約略可歸出四大特性:

  (1)難狀性─神秘經驗中的合一境界,是一種難以名狀的感受。它是一種必須直接體驗,故而不可傳授的感覺狀態。

  (2)非理性─神秘學家具有一種強而有力的瞭解經驗,能以一種虛幻明晰透視事物。例如:馬斯洛(Abraham Maslow)所言:「達到高峰經驗的人,可以見到宇宙融洽及其本身與宇宙合一的境界。」但此種現象,往往亦被視為與藥物引起的興奮經驗相似。

  (3)暫時性─神秘經驗為時頗短,拉斯基(Marghanita Laski)女士在其所作的實驗研究報告中指出:忘形經驗持續的時間極其短暫,只有片刻光景,頂多半小時。

  (4)被動性─引發一種神秘經驗,可使用的方式很多,例如:祈禱、冥想、聆聽音樂……予以感官以熱切的訓練。但所有這一切,只是一種預備的方法,祇能令人進入一種狀態,以使另一種事情似可發生,以使另一種能力似為「當然」而已。

  在上列描述中,相信我們對神秘經驗的體認,或多或少皆有相當程度的感觸。如總括詹氏對「神秘經驗」的歸類可得知:「神秘經驗」乃為個人自身,為求洞悉內在真相,所進入之短暫性忘形的一種狀態。如觀其過程,無論是由被動性啟發內在意識,或是經自主地自我催眠達到忘形狀態,主要關鍵都必須躬親體證,才會真正領悟。

  神秘學家理查‧柏克(Richard M. Bucke)在其著作中所談的「宇宙意識」,與詹氏所述亦有相似之處。其要點如下:

  (1)當某人突乎其然的有一種身入火焰或紅霞之感,或者其心中有一種充滿此類霧霾之感。(頗似光明經驗)

  (2)忘形之人會被一種喜悅之情所攫,因為他感到天地萬物無不自得。

  (3)正如詹氏所做的一樣,柏克亦記述了一種智慧明悟的情形:「像閃電一般現出……一種明白的概念(景像),頗有宇宙的意義與奧理。他不僅是相信,而且見到,知道在自我意識看來似是死物構成的宇宙,事實上正好相反,原是真實不虛的活潑呈現。」接著他又補充說:「他看到人的生命跟任何生命一樣永遠不朽,人類的靈魂跟 上帝一樣永遠不滅……。」

  若由上述概念推知,我們不難發現柏克所言不出基督教的宗教傳統,但依目前宗教趨勢觀之,凡是神秘學家,幾乎也無不以一種「開悟」作為神秘經驗的一個部份。其實這些「開悟」經驗,亦不離他們所抱持或經由文化吸收後,所形成的世界觀之宗教範疇。

二、神秘經驗中之高峰經驗

  致力於研究神秘現象的馬斯洛(Abraham Maslow)說:有著「高峰經驗」的人,至少可以暫時「忘我、無我、無私」,他可體驗到一種自知自明的時刻。馬斯洛表示:高峰經驗總是一種美好的感受,目前為止,他尚未發現悲觀絕望的一面。

  馬氏繼續表示:在此「高峰經驗」當中,有關人生的二元,偏激以及矛盾衝突,不是被超越,就是被解決。而「恐懼、焦慮、抑鬱之情,均皆消失;自衛與支配之欲,均皆放下;徬徨、混亂、矛盾之困亦皆祛除;沈滯與拘束之縛,均皆不解而除。雖然為時頗短,深切的分裂、發狂、死亡之懼大都會暫時消失。」因此,在馬斯洛看來,此種高峰經驗,乃是一種「造訪當事人界定的天堂,而後返回的歷程。」一旦返回之後,其人就會感到自己較平常更負責、更積極、更能作為他自身行為與感覺的創造中心,較平常更能自主自決,更能成為一個自在的行為者,具有更大的自由意志。」

  以下一份資料,是拉斯基(Marghanita Laski)女士所擬的調查表,在表格中是將答覆她的人們在其「超越的忘形」時刻及所得之種種感覺,做了一含有人數與百分比的統計─(但案中,真正的佛家悟道者,不一定會答覆她的問卷。)如表所示:

    感覺狀態              人數 百分比

新的世界/生活、滿足、歡喜、得求、光榮   八二  七三

鑑別之知                  七六  六八

新鮮而又/(或)神秘的知識         六一  五四

熱切                    五九  五三

忘言/忘象、忘意              五七  五一

合一、永恆、天堂              五六  五0

向上感                   五六  五0

接觸                    四八  四三

俗情、慾望、愁苦、罪惡消失         四二  三八

擴大、改善                 四一  三七

忘我                    四0  三六

內在感覺                  三八  三四

差別、時間、空間之感消失          二九  二六

光明/火                  二八  二五

寧靜、安定                 二七  二四

順暢                    二六  二三

不可名狀                  二四  二一

輕鬆                    一八  一六

痛苦                    一八  一六

退縮                    一0   九

陰暗感                    四   四

失卻限制                   三   三

                     (總人數一一二名)

 

  雖然拉斯基女士的這項研究尚缺乏系統,但我們仍可證明出馬斯洛、柏克以及詹姆士等人之說不虛。

  綜觀上列敘述,我們不難想像人類達到高峰經驗時之種種情緒變化,甚至可推展到令人以某種特殊方式,想到死亡的程度。誠如馬氏所說:「高峰經驗妙不可言,幾乎可以媲美死亡經驗,亦即一種急切而又輕快的死亡感受。」然而,高峰經驗之後,所帶給人的另一種收穫即是─較平常更負責、更積極、且具有更大的自由意志,相信他會變得充滿愛心、更有容人、及真誠待人之特性。因此,我們可以說:大部份的人,一旦有了「神秘經驗」後,便會嚮往並渴望追求「高峰經驗」所帶給人類的積極面,以及與宇宙合一的興奮之情,相信此番感受自是可以體會的。

三、神秘學的最高境界

  在神秘學的探討中,許多宗教家、哲學家、心理學家甚至科學家也都投注相當的實踐與研究工作。綜合地說:所謂神秘學所達之最高境界,不外指人類以內在靈魂之本然面目,達到與 上帝合一之標準,和宇宙共存共融的感受與顯現。然此靈性意境及感觸,人類雖可體認到,但礙於個人內在對「高峰經驗」所生之不同感動,及受到時空與環境上的限制,乃至宗教信仰、國情等之薰習而有不同描述方式。例如:

  (1)科學角度的認知:「神秘經驗」中,人能達到與天合一之最高境界,是因物質體與能量間已達到質能一體的共振狀態。

  (2)心理學角度的認知:認為該人已進入至潛意識超我的覺知狀態,或用以靈魂離體之方式與精神世界相往來。

  (3)哲學角度的認知:經由理性角度探討神秘學中最高境界,其實皆含有「與天合一」之終極理想義。雖然,各派對此境界的詮釋稍別,但究其根源,皆不離「物我一體」、「天人一體」、「心物一體」……等狀態,亦即指與 上帝合而為一的最高意境表現。

  (4)宗教角度的認知:由於有神秘經驗及高峰經驗的人為數較多,故在認知方面比一般學術界深刻。同時,對精神境界之認識亦較具體,因此,對「最高境界」詮釋之用語中,大半也含藏了無形宇宙的天體觀。例如:「靈我一體之狀態」、「神人一體」、「上帝與我合一」、「宇宙即是吾身」……。

  綜觀上列敘述,對神秘學中最高境界的看法,雖名相殊異,但究其根源實指無形(靈魂)與有形(肉體)間,發生親和交感後,所產生與天(上帝)合而為一的和諧狀態。如歸結起來,此種神秘經驗是發生於人類自發自動、自我合一之時。即突然間,個人的我執及意識作用消失,而被另一種真空而無欲之境界所取代(活在自他或主客不分和清淨永恆的當下之中)。一般人皆聽任這一寶貴的真空狀態退去,但真正的智者,不但繼續活在其中,而且能以一種超於常人的熱切自覺生活下去。因為這種「真如」境界,即是眾生的活力源泉,如能掌握,自不難活出真正的宗教生命,或可謂之神秘學的最高境界。

四、神秘學發展背景及個人修習體驗

  (一)發展背景

  提到「神秘主義」、「神秘學」,使我們不禁聯想到西方的中世紀哲學。的確,據資料考察,「神秘主義」確實奠立於士林哲學初期。

  綜合地說:中古世紀「神秘主義」的開創者聖本篤(Bernhard Clairvaux),是以奧古斯汀(Saint Augustine)所說:「驕傲的對立即是謙遜」為哲學基礎。由於奧氏認為:真理的認識基礎不是理性,而是謙虛,故不看重往外的求知,只求內在的直觀。神秘主義在當時,可以說是對付理性主義和懷疑主義的良好武器,因為它注重「行」,經由「忘我」進入與「神」結合的境界。

  然而,隨著士林哲學理智主義、意志主義的發展,神秘主義亦跟著發展,其代表人物有艾卡爾特師長(Meister Eckhart)、陶勒(Johannes Tauler)以及蘇色(Heinrich Seuse),都是德國人,因此,稱之德國神秘主義。到了文藝復興時代,「神秘主義」的古老問題:「什麼是宇宙和人生後面隱藏著的真理?」又被重新問起,而掀起另一段高潮,也成為近代哲學特徵之一。此一時期代表人物有融合神秘主義、新柏拉圖主義的亞格里巴(Agrippaof Nettesheim)及綜合德國自然哲學與改革後的宗教熱誠的柏美,他對神的論證影響了西雷修及謝林。

  至此,雖然神秘主義的各派說法稍有差異,但他們之間仍有共同點:即內在心靈對「神」有經驗性的認知。這種經驗雖非人人皆有,卻是每一世紀中許多意趣高尚的人所一致證實的事。

  (二)個人修習體驗

  若要進一步再探討神秘學的修持方式,我們會發現其方法不僅非常多,且極為詳盡。一般而言,神秘學的各種修持法,不但彼此間可以互通、合用,甚至必須配合嚴格的生活方式,才能發揮其功效。如將範圍縮小至西方神秘主義的探究,我們會發現「西方神秘主義」,無論是基督教、天主教、甚至回教等,其「共同點」即是在提昇靈性到最高級的熱情理想。它可以包括每一種熱情,不論是快意的還是不快的。

  由於此種熱情型態的架構,是將以主導的一種熱情,亦即愛情(Love)為規範。故此型態之愛情自然會有一種傾向,使它的對象擬人化或人格化,將它想像為聖父、聖母、或者佳偶。愛的神秘學,以其渴求結合而言,多半將此種神聖的愛人視作佳偶,雖然,與一位聖母結合乃是一種常有的理想。這個凡夫的愛人,往往在他的想像中轉變他的性別,藉以配合他那神聖愛人的性別。

  關於此種神秘之愛的體驗,在西方的信仰裡相當頻繁。例如:在基督教的神秘家中,即以第三世紀頃為教殉身的神學家奧里金(Origen)為首。奧里金確信他已以他的「靈的」聽覺、視覺、觸覺、以及味覺確確實實地體驗到了神聖配偶基督顯現。又如:十四世紀時的英國人希爾頓(Walter Hilton)就曾說他體認到的 上帝之愛,既非肉體的,亦非不是肉體的感受。例如:阿維拉的聖‧泰麗莎(St. Teresa of Avila)說:神愛曾以一陣狂喜的方式降臨她的身上,而使她厭惡一切世間的歡樂,也有此種感覺,神愛是精神或靈的,但也不止是精神或靈的感受。

  在回教徒中,其最高理想「神秘之愛」,係由泛神論的蘇非(Sufis)教派發展而成。這些蘇非教徒中,「愛」是一個特別的主題;對他們而言,美得不是由推理和想像所可形容的 上帝,祂具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強大磁力。與祂邂逅是一種震盪,一種迷醉,一種痛苦的喜悅或興奮(Wajd)。其實,不僅是基督教和回教蘇非派具有這些例子而已,即連印度的聖傳中,有關此種「神秘之愛」的主題,亦曾有過大大的流行。

  對以上的敘述,我們若做一歸結則可得知:「凡是想走神秘之道的人,都得讓他的心完全沉入對於 上帝的意念之中。」這是此道的開端,因此,當人類由這一階段開始獲得啟示後,神秘家即可在清醒狀態下,看到天使和先知的聖靈;並且可聽到祂們所說的話、接受祂們的訓示。甚至還可透過祂們達到更高境界。」但這種神秘境界,必須由修習者直接經驗體會而得。若無體驗之人,可再加強自己對 上帝的信仰及信心,或嘗試由聽聞中而得到證實。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