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中的宇宙科學─兼談靜坐與生死

宗教中的宇宙科學─兼談靜坐與生死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30期 » 宗教中的宇宙科學─兼談靜坐與生死

成大航太所教授 楊憲東(緒貫)  1994-11-25 11:35

天帝教是科學的宗教新探索

六、潛意識經由靜坐和宇宙太空取得溝通

靈識誤闖靈異所在的天界

  八種意識代表八種不同的腦電波,而腦電波也是電磁波的一種。電磁波是經由光子傳播,我們特別把傳播腦電波的粒子稱為和子。腦電波的頻率愈高,和子的能量也提高(中間呈正比例的關係)。當和子停留在前五識的時候,其能量最低。一般眾生沒有特別的修為與靜坐禪定的工夫,其靈識的和子能量一直維持在最低狀態的能量,完全無法超越慾界六道的能量障蔽,而一直在六道中輪迴(請參考宇宙運作層次圖)。當人一旦開始打坐以後,其和子逐漸掙脫五識之束縛,而開始進入不自覺識,此時腦電波的波形會有相當的改變,而和子的能量越過六道的能量障蔽進入色界的四個禪天。由第六到第八意識的運作,和子的能量逐次提高,且和子所在環境由有形宇宙慢慢過渡到無形宇宙。當和子能階到達無色界四空天時,其間之天人完全是以第八意識在談話溝通。很多人打坐時常會覺得靈異之侵擾,其實那並不是靈異在侵擾我們,而是當我們靈識和子的能量到達某一階段時,已經自然進入某些低層次的天界,所以正確來講,是我們人的靈識誤闖靈異所在的天界。所以吾人常說靜坐到某一階段以上時,須有明師指導,才不致誤闖天界而受魔考。

和子可以接收微中子能量

  也許有人會有疑問,為什麼靜坐會使腦波的頻率變大,使和子的能量提高?亦即為什麼靜坐時之人體可以吸收天地間之能量?這主要原因是微中子與和子間之能量交換。當前物理學家都承認有一種空虛無實質的輻射能,從宇宙各方面射向地球而來,每一秒鐘以千兆粒計算,這種空虛無一物的東西,名為微中子(Neutrino)。是一九四八年物理學家甘模(G. Gammow)所發現及命名,它比電子小了二十至八百倍不等。當它速度極大時,就會產生一種力波。這些微中子無時不在穿射過我們的身體,而我們毫無感覺。由於它小到接近於無形,它的能量並無法被人體所吸收,只有一個例外,就是我們的腦電波傳遞粒子─和子。和子可以經由能量交換而接收微中子的能量。當靜坐禪定的功夫愈深時,腦波的頻率愈穩,和子愈容易捕捉到微中子,因此和子能量愈增加。打坐到一定境界的人會感覺到金黃色的光芒,這就是和子與微中子正在進行能量的交換。

接收微中子膠子能量可不受自然律影響

  不過微中子可以提供給和子的能量有一定的極限,它頂多使和子到達無色界的四空天(第卅到卅三天),在卅三天以下,都是屬於受自然律操控有輪迴的宇宙。不過要達到無色界的四空天,也不容易,那已是菩薩的境界,有輪迴也是數萬劫才會經歷的。至於要達到佛的境界,和子除了交換微中子的能量外,也需來自膠子及W、Z粒子的能量。這些粒子不像微中子一樣大範圍地分佈,它們只有在一些特殊的地方,如磁場強大的地方才存在,而且膠子及W+、W-、Z粒子的能量遠大於微中子。當和子可以同時接受微中子、W、Z及膠子的能量時,其已進入六至十一度之空間,和子的智慧已與大自然的智慧接通,並且不受自然律的影響。

人類惟有藉修行提高和子能量

  在有形的三度空間,肉體無法做超光速的星際旅行,人類唯有藉修行來提高和子的能量,當人肉體毀敗時,和子可以自由飛行,其能量越高,可運動的範圍愈大,飛行之方向感越強。

 

肉體 → 和子 → 修行 →    星際旅行

有形   無形   有形之靜坐   穿梭有形無形

(假) (真)  (藉假修真)

 

  前面已提及宇宙的主宰能量─鐳炁,它含有全部基本粒子之能量,所以若和子真能接得到鐳炁的能量,確可使一平凡的和子一步登天,不過終究鐳炁之能量太強,普通和子在它照射之下即刻化為烏有,須先將鐳炁做層層反射之下,才能為和子所吸收。

七、生死的省思

世人對死的懼怕主要來自對死的無知

  中國人向來最忌諱談死。凡是和死有關係的事物均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是會觸人霉頭的。生與死本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二件事,可惜大部份人是莫名其妙地被生出來,然後在恐懼萬分中死去。世人對死的懼怕主要來自對死的無知,如果把一個人丟到一個完全黑暗的空間中,伸手不見五指,一片空寂沒有一點聲響,而這個人又不知他身處何地時,其內心的恐懼與無助實可想而知;反之,若這個人是被放在一個他所熟悉的空間時,儘管四週是多麼黑暗,靜悄悄地沒有一點聲響,但他心中卻是安詳的沒有一丁點的害怕,只因他對周圍的環境瞭若指掌,雖然此時他看不到也聽不到。世人對死的恐懼也是來自相同的原因。「死」的不可理解,不可預測,不可描述,造成世人對死的畏懼。正如同在一個極度黑暗的空間中,可能並沒有任何可怕的東西在裡面,還是會使你毛骨悚然的。因此要如何消除對死的恐懼呢?方法無他,就是不斷地去討論死,去探究死,當你完全了悟生死時,你會發現生死原來是這麼自自然然的事情,看著它輕輕的蒞臨人間,也看著它悄悄地離開人間,此時你會以一顆更務實的心來面對生死問題。這正猶和一個黑暗的房間突然大放光明,你的恐懼感也隨之消失,縱使房間裡面真的是有老虎,但你心中會變得比較踏實也會變得務實,至少你知道該怎麼躲,該怎麼逃離這個房間。

了悟生死是人生一大事

  了悟生死是人生一大事,其他學問可以不學,但生死學絕不可以不修。勤修生死學,點燃你心頭的明燈,照穿生死長巷,知所以來,知所以去,此乃人生不可不做的功課。反之,嬉遊終日,隨波逐流,生死學被當,心燈不燃,臨死恐懼,長巷常黑,生死無明,此無異人間之地獄。可惜在中國的教育思想裡,是沒有生死學這門學問的,要解生死,只能間接地從哲學、宗教中去尋得一些蛛絲馬跡。其實生死學並不像一般的學問,非得要正經八百地聽講才能學得的,人的一生無時無地都在修這門功課,只是有些人該聽講時不去聽,該找的資料不去找,該閱讀的不讀,連個為何修這門功課的動機都搞不清楚,不明不白的過一生,最後也只有死路一條。

  不過還好人人到最後只有死路一條,才使世界保有光明面。許多人終其一生在追求金錢與權勢,意氣風發,不可一世,有一天他突然發現人一定會死,可是人死卻無法帶走金錢,無法帶走權勢,於是他漸漸了解生命中有些東西是空幻的。由於死的必然性使得世人頓悟生命的空性,此乃死的一大貢獻,但此一貢獻經常來得很晚,人心常被強烈的物慾所蒙蔽,不少人須等到臨死方知萬事成空,而當其要探索什麼才是超越生死的永恆真相時,肉體已無法配合了。修習生死學的第一步在於了解「死」所代表的空性對「生」的影響,這也是悟道的開始。許多人開始會認真探索生存的意義時,經常是在大病一場,死裡逃生之後;或是在最親近的人離開人世之後,那種刻骨銘心之錐痛,帶給生者的衝擊才使得「無常」的思想足以在他們心中萌芽。

對死的看法不同會嚴重影響其生活態度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告訴我們了悟死須先要悟透生的意義。但從相反方向來看,一個人對死的看法與領悟,經常對其生存的態度有關鍵性的影響。第一種人認為人必有一死,好死也是死,壞死也是死,因此其對生活的態度是及時享樂,舒舒服服地過一生,何必虐待自己呢?反正到頭都是一死!第二種人發覺人均有旦夕禍福,生命常在一線之間,昨天還是活蹦亂跳的一個人,怎麼今天突然就死了?他們逐漸體悟到死之無常,死之不可掌握性。這種人比較務實,他們會為死預做準備,買保險,預留孩子的教育基金,甚至先買好墓地,他們比較會判別什麼是生命中有意義的事,因為人生苦短,生命是可貴的,需好好規劃做些有意義的事。第三種人則認為生死是因果輪迴的,他們相信「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生時多作善事,積功累德,死後自有仙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反之,生時若作惡多端,死後必業障隨身,大道輪迴不得超脫。這種佛教的輪迴生死觀其影響力是非常深遠,而且遠在法律與道德約束力量之上。抱持因果觀的人們在社會上佔大多數,而他們也是社會安定的主要力量。因為有輪迴,富有的人想多做些布施,以便來世能續享榮華富貴;因為有輪迴,貧窮的人知道誦經念佛,勞苦心力累積陰德,以便祈求來世能脫離苦海。由上觀之,一個人對死的看法不同,是會嚴重影響其生活的態度,影響其生命價值的判斷。中國人表面上不談死,然而死卻暗地裡掌握著每一個人的行為特質。

觀照自己的生命是窺知生死的不二法門

  懼怕死亡的潛意識是阻礙人們超脫生死情結,到達開悟境界的最大阻力。對死亡只要你有那麼一丁點的恐懼成份在內,你就無法完全坦然地去面對它、去談它,因為你還是在它的掌握之中。你會因為死亡的存在,所以不得不去做一些事情來減輕你對死亡的恐懼感。譬如你從周圍有情生命的死亡中,領悟到死之無情與無常,因此你開始在宗教中尋找一個可以減輕你恐懼感的法門。這表面上看來好像你已脫離恐懼死亡的陰影,實際上你和那些積功累德,以求來世福報的人們,其心態上是一樣的。不是說宗教上的法門或賞善罰惡的因果輪迴有任何不好的地方,而是當你以一種慰藉心靈的態度去接受它們的時候,你已經不自覺地在你潛意識裡擬構了死亡的恐懼意識。

  實際上所有減輕或試圖消除死亡恐懼的努力均是無效的,這類似在打坐時,愈想消除雜念,雜念卻愈多。不管是恐懼死亡的意念或其他的念,念只能觀不能止,你只能「觀照」死所帶給你的恐懼,卻無法「阻止」死所帶給你的恐懼,以觀照的心看待生死是了脫生死的第一個步驟。人從出生、成長、生病到死亡是他本身自導自演的一齣戲,在戲中他隨境而喜,隨境而悲。而以觀照的心來看生死這齣戲,就是除了導演、演員的角色以外,要時常以觀眾的角度來看戲,不管是真戲或假戲,常覺得戲中人好傻,但身歷其中的人隨境的安排,喜怒哀樂自然流露,他們又何傻之有?你會覺得戲中人傻,是因你以觀照的心看戲,你的心不為劇中之境所轉,故能窺得劇之真相。同樣的道理,要窺知生死之不二法門,就是觀照自己的生存與生命,觀照你周遭有情事物的生與死。在一個無憂於生無懼於死的環境中,你才開始領悟到死的真相。   (待續)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