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禮釋義
趙光武 2000-08-01 12:15
冠禮是古代的成丁禮,具有更生與再生的意義
今年逢天赦年,由光武同奮負責整體規劃的「天赦年」復興廿週年暨本師世尊坤元輔教百年雙慶系列活動中,曾規劃「加冠及笄禮」,預定在復興節舉行,冠禮的意義為何,光武特加考究以饗同奮。
先秦典籍記載,古代曾實行學宮的制度,男子足八歲,就要離開父母,住宿於學宮。
「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大戴禮.保傅
「及太子少長,知妃色,則入于小學,小者所學之宮也」。—大戴禮.保傅
「八歲入學學書記,十五成童志明,入大學學經籍。」—白虎通義.辟雍
「六年教之數與方名……九年教之數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學書記唱……成童舞象,學射御,二十而冠,始學禮,……博學不教,內而不出。」—禮記.內則
過去的研究都把這種禮制的記載看作一種單純、理想化的貴族教育制度。卻忽略了其中極為重要的兩點:
1.這種學宮制度實際上是一種集體的同性宿舍制度。
2.這種制度建立在由六歲到十五歲逐漸嚴格化的男女隔絕。(即由所謂「履小節」到「廣大節」,以及「內而不出」。)
由這兩個重點,不難解釋,歷代訓詁家莫不感到費解的名稱「辟雍」。實際上,雍通作宮。辟雍也就是「避宮」,也就是防避與異性接觸的男性宿舍。
「辟雍」這種學宮在建築的選擇上,有個極為明顯的特點:一律建在城外郊地,四周要有三面河水或四面環繞,使之與外界隔絕。並於中間高地上興建廳堂式草屋,附近有獵場池沼。
若參酌《大戴禮.盛德》,可以解釋辟雍也就是明堂。「明堂者……以茅蓋屋,上圓下方……外水曰辟雍」。
《韓詩外傳》也說:辟雍「圓如璧,壅之以水。」
因此,所謂「明堂」,其實就是高大而明亮的集體宿舍。(編者按:明堂似應解釋為傳授課業的講堂,方有嚴肅的意義)而這種宿舍之所以必須選擇有水環繞的地點建築,目的正是為了便於實行男女間的隔離。由於引水隔離,所以辟雍別名又稱作「泮宮」。(水泮之宮)
由此即可深刻理解《詩經》中的幾首詩。在這些詩中,互相愛慕的男女,往往被河水隔斷: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這些詩象徵一種紀實,表明了被辟雍—泮宮制度隔離開的思男、思女間的戀情和心聲。更值得注意的是,男子從童年至青年都是在這種被水隔絕的辟雍中度過,因此辟雍也必然成為培養訓練他們作為獵手、戰士的場所。
根據楊寬著《古史新探》「西周大學不僅是貴族子弟學習之處,同時又是貴族成員集體行禮、集會、聚餐、練武、奏樂之處。」「西周大學的教學內容以禮樂和射為主要。」可惜未指出,辟雍乃是一個僅限男性進入和活動的場所。女性,即使是貴族、公族,也不得進入辟雍。
因此,正確地解釋古代的成丁禮—「冠禮」。實際上就是男性取得性權利成為部族正式成員,畢業脫離「辟雍」的一種重要典禮。
現存的傳統泰半都有成丁禮。大體來說:「許多部落青年男女性成熟後,都要通過儀式把他們接納到社會中來。」無論是否舉行正式的儀式,青年發育成熟前,要完成對他們的教誨,學習前輩傳下來的技術、部落道德和宗教知識,傳授社會行為、互助和所有「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實際上這與中國古代的學習「禮」,即「履小節」、以及「履大節」,大同小異。
假如要舉行畢業典禮之類的儀式,那麼禁慾與艱苦的訓練,是為即將到來的嚴格成丁禮作好準備。男孩子在成丁禮儀式中必須顯示出他已充份具備一個男子漢的素質。考驗個人的勇氣往往是在強制下進行的。象徵孩童時期的「死亡」,一種新生命的開始。
根據文獻記載,原始民族中不可能存在「男女合校」的教育。教給男孩和女孩的知識和性規則是各不相同的。考驗都具有嚴酷的性質,更重要的是學院中的課程包含有巫術意義,更不容男女混雜。因此,兩性各有自己的終身秘密,當舉行成丁禮時男性和女性需要嚴格隔離。這不僅是一種風俗,而且是神聖的法律,任何違反都將被認為會招致神罰—個人和集體生病或死亡。
許多原始社會中都有女性的秘密結社組織。如中國古代祭高媒的閟宮—秘密之宮,可能就是部族女子秘密會社的場所,也是「女兵訓練營」。
男性或女性從秘密會社中畢業以後,通過連續的絕食、學習、苦修和訓練,經歷了一次「死亡」—童稚時代的死亡,而成丁禮則宣告了他們的「再生」。美國民族學家M.埃來德在所著《生與再生》〈Birth and Rebirth〉一書中談到原始民族的入社禮儀時指出:「他們接受師長給予的冗長教訓,目睹了神聖的儀式,也經歷了一連串的神判。多數入社儀的考驗都顯然多少暗示著一種儀式性的死亡和隨後的復活或再生。每一入社儀的重要時刻都舉行著象徵入社新人的死亡和他再回到人生的儀式。同時還表示著他童稚期、無知和無宗教觀時期的終結。」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古代男子的成年禮—冠禮,事實上正是這樣一種象徵著第二次生命意義獲得的重大人生典禮。
根據《儀禮.士冠禮》和《禮記.冠義》皆記載,貴族男子到二十歲時,要在宗廟中由特別貴賓主持舉行冠禮,孟子所謂:『丈夫之冠也,欠命之。』在行禮前,要選定日期和選定加冠的貴賓,叫做筮日和筮賓。
舉行的儀式,主要是由貴賓加冠三次。每次加冠前,貴賓會敬一杯酒,讓他換三次禮服,初加緇布冠,再加皮弁,三加爵弁。就所加的冠適用的場合而言,一次比一次貴重,用意在慶賀他成人外,更勉勵今後力爭上游,追求更大的成就。三加後,經過貴賓敬酒,再去見母親(母親—女人不能直接出現在典禮中)。隨後,由貴賓替他取『字』。最後由主人向貴賓敬酒,贈送禮品,送出賓客,才算禮成。禮成後更要穿戴整齊,帶著禮物去拜建國君、鄉里地方官和已經告老的退休鄉紳,其用意在表示,既然已具有成人身分,就應該去拜見鄉里中的長輩。
這種成丁禮之所以必要,嚴格來說是由原始時代族內男女兩性禁忌的禮俗所形成。但更重要的是生與再生的意義。
既然男性或女性通過連續的絕食、學習、苦修和訓練,經歷童稚時代的死亡,成丁禮則宣告了他們的「再生」。套用在宗教修行的過程,不也是不斷的經過儀式性的死亡和隨後的復活或再生,提升個人的性靈。因此,「冠禮」的舉辦不同於祭禮,對有形界來說更能顯現其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