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關偶語

閉關偶語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56期 » 閉關偶語

埔里天南堂/施靜嚼  2005-06-01 11:50

與外物交接中,如是發自內心的靜謐,常有種很深的喜悅,
教我與這個「假我」,與這所有一切,保持一份「距離」,
適時地放掉、放下,虛心、虛靜地涵融這一切。

  這是一份閉關課程的心得報告。文字的意義,係分享關內無形、有形點化或訓示的經驗─

*靜參

  傲慢無窮~去年春夏時節,我的慢心像庭前春草般,滋長蔓生。自己雖然有所知覺,可是,卻常在生活間屢昇起「我慢」的意念。某日,靜坐時默唸口訣「化身蓮花偈」,其中,「清香撲鼻 奧妙無窮」直是唸成「清香撲鼻 傲慢無窮」。複述亦然。‧‧‧‧‧‧。

  靜參參靜~靜坐於我心底最深的感觸,以四字詮之─靜參參靜;參宇宙間最深最內在的寧靜,也參人心深處、靈性底處的恬淡與寧靜,而後,以如此的定靜去面對外在生活或人事上種種的動相;由參靜而喜靜,而安於靜。這些年來,藉著靜坐功課的涵養,我稍稍懂得「淡泊以明志 寧靜以致遠」的道理。如是發自內心的靜謐,常有一種很深的喜悅,也令我在樸素的生命裡,在平淡而平凡的生活中看見一種深刻的美。

  慾望的我~曾有一段時間,我迷惑,或者,附和(被動而盲從地附和)在計量靜坐的時間,刻意要求坐姿的端正,以求表相的端整等等。時間的要求與正確的坐姿,許是靜坐必要的要求。然而,心呢?靜坐的目的在「靜心」;而也唯有在日用間煉心,真正在心上下功夫,才能涵詠因坐生靜的道趣。也就是說:當人一靜下來時,真正唯一面對的是自己的慾望、自己的意念,以及,這些慾望與意念交織成的心象或畫面。當自己靜坐時,所容待反省與檢視的,是這一個慾望的我。當自己一人獨坐時,這一個慾望的我尚且能以「從容」的時間去反省、消化。然而,在閉關緊密的訓練和群體急促的步調中,「從容」的恩寵消失了─人與人緊密緊鄰地生活在一個特定、固定的空間裡,面對著課程的壓力,內心潛伏著對無形考核的恐懼,面對著顏面自尊的維護......,稍有一小事或末節,即會反應(或者,迸發)出人際間焦躁與火燥的氣性。無形聖真們彷彿從一個很高大的視界,以廣大的力量,全速鑑照出「慾望之我」,昭示其無所不在,無一遁形......。

  面對這無法立即消化的「燥」與「躁」,靜參參靜教導我與這「慾望之我」(假我)、與人際的一切,保持一份距離。適時地放掉,放下。學習從容地看待一切,也虛心虛靜地涵融這一切。

*反省懺悔

  反省懺悔是一門必修的功課,也是最重要的修證課業。近些年以來,隨著省懺所自生、湧生的清淨和喜悅感,它成為生命中很美好的一環。鄙人經常省懺的方式如下:

  一、時時省懺,不拘泥時空。

  二、常看師尊親著的〈人生守則—廿字真言淺釋〉小箋,並且經常讀誦、涵詠廿字的意義(尤其,是自己所守的兩個字);以師尊的解釋「檢視」自己內守的程度。

  三、在日用間,試著經常用筆記下自己不正、不淨的心念─不去批判它,只是中觀、平靜地看自己。而後,於誦誥後,進行個人式跪懺約三~五分鐘,期與殿主親和。藉由光殿的能量,化開覺性,解開心鎖。

  四、在行住坐臥中,只要適時適地,心中即默唸廿字真言,使自己的心「淨念相繼」,同時,也讓廿字的音韻持續地注入深層的意識底。

  五、在團體的活動之後,於眾多忙碌的事情之餘,倘若,心中存有怨氣或雜思,則將心中的意念悉數寫在黃表紙上。並且,禮誦《天人日誦廿字真經》予以迴向,藉由經力的加持,正治自己心中負面的情緒,而後將黃表紙予以焚化;自赦赦人。

  六、專案省懺:針對特定的人、事、物加以省懺,向自己奮鬥。

*守則

  守真~閉關某日,於集體祈禱前,乍見一坤道同奮在光殿外廊的掛鏡前,流連自己的儀容。瞬間,那著道袍而臨鏡顧戀的身影,令我頓時思及癡性;更反觀到自己也正有如此的習性,經常在生活中,浮現同樣的習氣。思及師尊的釋示:「一真一切真,去濁存清,自然還我本來。」(真)──我當下懺悔,直覺:癡性的習性讓人們彼此包裝、化妝,期待在他人的眼幕裡照出亮麗的自己。癡性讓心被虛假蒙蔽,被表象蒙蔽,流連這個虛假的我而不肯歸,遂也讓真我遺落了。心真一切真,去假存真,才不致活在別人目光的倒影裏。

  同奮的畫面,是仙佛示現給我的一面鏡,讓我看到不真的自己。

  守仁~仁是核仁,是植物的果,是生物內在生命能量的源頭。仁心,是人身上的愛。

  閉關期間,突被選任為坤道副班長—職─寫上課日誌、開會、收垃圾、小組討論的召集人,以及,坤道情緒的窗口‧‧‧‧‧‧。許許多多出乎我原先預備身份以外的雜務、雜事,以及,這份內心並不歡迎的身份所引致的期許,成為一種干擾。我的心底對於這些名相,無時無刻不萌生排斥與逃離的情緒。每天,閒暇間,我在筆記簿上疾筆,記下這些起伏,也等待它們的平靜─喜好與不耐是如此分明,又如此二分!然而,「妳為何只想活在自己設定的身份裡呢?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因著怨喜,而生離合,而生顛倒,而生輪迴。一切的外緣或是事相,為何不將它內化成是自己仁心的體現呢?仁、守仁不是妳想力行的嗎?愛人;對一切眾人的煩惱或憂勞,仁愛它;真正發自內心深處去愛人;諸一切都是仁愛的心自然而歡喜承擔的‧‧‧‧‧‧。」某日,我的心底昇起如是的聲音。

  仁愛比智思更高:智思教我分別,教我學會思量,知道如何生活;然而,仁愛讓我活在整全的真愛裏,令人似一個母親愛其兒女般,無怨尤地佈施。仁愛的心融化幽怨與冷漠,工作或規定不再是職務,而是仁芽綻開的花朵與枝枒‧‧‧‧‧‧。
(註:以上係心得習作,陋見淺知,懇請指正。)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