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指南淺釋
李光光 2009-09-15 12:45
淺釋:李光光(開導師) 照片:教訊檔案資料
●省懺方能放下,正氣自然充沛
「忠恕廉明德、正義信忍公、博孝仁慈覺、節儉真禮和」二十個字(以下簡稱「廿字」),係蕭昌明大宗師集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精華而成,以作為人生之圭臬。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身處多元化社會,為人處事難免有疏失、錯誤之處,每天讓心靈沈澱,反省一日所作所為,有否違背「廿字」,有則懺悔、痛改前非,能悔改就是重生;無則自我嘉勉,期能日進於善。
以此作為做人做事準則,融入日常生活中,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積月累,自然變化氣質,正氣充沛。
忠
忠,指為人誠懇厚道、盡心盡力,又有忠於他人、忠於君主及國家等多種含意,是盡心誠意待人處事的美德。
正大光明做人做事,竭盡心力,腳踏實地,正直無私,忠於良心,忠於天地,忠於國,忠於家,忠於朋友,忠於職守,忠於事事物物!例如:以負責的態度面對自己的工作,是最基本的職業道德。
恕
如心,是恕的最佳詮釋,恕是推己及人之道,自己不喜歡的事物,怎麼可以強加給別人。寬恕是人與人間相處最重要的美德。
所謂寬,就是寬容,要胸襟寬廣,涵容萬物。對不同意見,有虛心採納的雅量;對問題的處理,有從容考慮的襟懷;對人才的延引,有禮賢服善的氣度。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惟其能容,才能大;也惟其能大,才能容。胸懷寬廣能夠容得下不順眼的人、聽得進不順耳的話、裝得下不順心的事。
廉
廉者不貪,金錢之得,非義不取。東漢王密為感謝太守楊震栽培,夜送10斤黄金。楊震不受,王密說:「夜深人静,有誰知曉。」楊震正色地道:「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可以說没有人知曉?」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楊震所恪守的做人基本原則,可以作為領導幹部加強自身修養、潔身自愛的座右銘。面對種種誘惑,要定力如山,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勿以惡小而為之;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勿以善小而不為。
明
明,就是正大光明。做人通情達理、明明白白、問心無愧,不偷偷摸摸,對自己行為能完全的負責。袪除惡習,看破酒、色、財、氣,培養正氣,自然心地光明。明的反面就是迷失,不明事理,是因為良心被物慾所蒙蔽。
德
德,是每個人內心的情感或者信念應該堅守的基本原則和規範。用於人際關係,則指人的本性、品德,是人類共同遵循的規範,包括忠孝、仁義、溫良、恭敬、謙讓等。
在做人做事的行為上,最好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憑良心做人,小到一個微笑、一聲問候,扶一把、攙一下,講話聲音小點,做人謙虛一點,環境衛生注意一點,穿著整潔一點。這會令人覺得你有教養、有知識、有品味、有深度,甚至有價值。
正
正是合於規範、合於法則、不偏斜、精純不雜的。正氣,是正大光明、公正無私、坦蕩正直、公道正派的氣節;心正氣正,心正則不私,氣正則不暴。
要在法律和道德允許的範圍內做事,不做虧心事,不說違心話。有明確的是非觀、價值觀。於己不謀私、不貪利、不飾非;於人不陽奉陰違;於事主持公道,維護正義,經得起權力、金錢、美色的考驗,認認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義
義者宜也,凡公正合理,合宜的事情,自當為所應為,當仁不讓,見義勇為,生死不辭,擇善固執到成功為止。應當這麼做的,就叫做義。
宜是什麼呢?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以至於朋友之交,各盡其義,「謂之人義」,就是做人應該守的「義」,講得再清楚一點,就是做人做事少享一點權力,多盡一些義務。
信
信者誠也,誠實不欺,言行一致,表裡如一,一諾千金。時間就是生命,約會守時,是對別人生命的尊重。相信與信仰兩者是有區別的,相信是無條件接受一個具體的事實或答案。例如:相信1 + 1 = 2的事實。
信仰,則具有更深一層信心的意義,當我們遇到無法理解的現象,甚至尚未發生的未知事件時,坦然無懼地信任、完全交託、信靠,是比較抽象的。
但這樣的信仰絕非迷信和盲從,而是建立在一穩固且可經驗的基礎上的。迷信則不一樣,不經過思考,沒什麼理由,無邏輯可尋,是一種盲目的崇拜,人云亦云,毫不考慮地順從、接受和相信,這是相當危險的。
忍
對於一時突發的氣憤,或枝節橫生的拂逆,要能忍得住,看得開,不要以小忿而亂大謀;對於艱困的工作,挫辱的境遇,要能耐得住,看得遠,不致「為山九仞,功虧一簣」。不因一時的拂逆而喪志,不以一時的譏毀而動氣,或因他人的誤會而發怒。
忍有抑制、強抑之意,想要的不能實現;想吃的,吃不到;想做的,做不了;想看的,看不著;想說的,說不出。
忍與恕是必須結合的,因為壓抑所蓄積的力量,遲早會尋找到發洩口,要麼是犧牲自我健康,要麼是攻擊他人。而寬恕則昇華了這股力量,本著寬大為懷,求同存異的精神,對別人的不是,一笑置之,那是一種既恕且忍的美德。
公
公平,公正,以公滅私,首先要消除私心;私是私,公是公,公私必須分明。無分人我,不存私念。嚴以律己,就是嚴以律私。克制己私,超越自我,服從整體,先人後己。
有一顆公正之心,公平待人、秉公執法、大公無私、正直無私,凡有益於他人、社會和國家者,使大眾得知或分享,無私的付出。
博
廣大、眾多的意思。要心胸豁達、胸襟開闊,寬容忍讓,寬厚待人,做到容得下人,聽得進不同意見,聞過則喜,從善如流。「太虛不拒諸峰插,滄海何妨萬派流」,不斤斤計較,不鑽牛角尖,戰勝自私,善待每一個人。
孝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天生的親情,孩子對父母的愛則表現於孝道。現代父母的期望不是望子成龍、養老送終,而是孩子可以獨立自主,不成為父母負擔。
不做不光榮違法行為讓父母感受到恥辱,「不辱」是孝的起步。要愛惜自己,不讓父母擔心。交通不發達的年代「父母在,不遠遊」,現代人則要經常打電話回家,不讓老人牽掛。「子欲養而親不在」是莫大的遺憾,父母日衰老,孝行要及時。
仁
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二人相愛,人旁加二為仁,故仁由人而來。孔子把仁定義為「愛人」,「仁者,愛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仁愛之心。不存私心,推愛己之心以愛人,又推愛人之心而愛物。所有生命都值得尊重,正因為人類有愛,才能繁衍迄今。
慈
對人表現慈愛或憐憫之心,本著仁愛的心腸,矜恤孤鰥困窮。以和顏悅色的態度待人,帶著笑容生活,對身邊的人多一點體諒,對家人心懷感謝,讚美他人的優點,維持良好的禮儀,多說好話,避免口出惡言。
不發怒、不責難任何人,以忍耐對待暴躁的人,以善意對待傷害自己的人。慈悲,為一種深度同情心、惻隱之心、仁愛心,是人類心靈中最美麗的花朵。
覺
人之所以可貴,在所擁有的覺性,對以往的過失或個性上的缺陷,自己有所認識與醒悟。能辨別是非善惡,擇其是者、善者從之。其非者,覺今是昨非,惡者去之、遠之,就是覺之功用。
●自行以「廿字禮拜法」誦唸「廿字真言」,也能迴向給我們關心的人
節
具有高尚節操者,誠信無欺,見義勇為,甚至捨生取義,能「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當窮途末路、艱苦困難,而能有所不為,居亂世能生死不改其操守者,皆節也。又有節制之意,生活樸素節制,欲望低的人,比較容易快樂,所謂人能知足心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
儉
儉是奢侈浪費的相對面,奢者好動,儉者好靜;奢者好難,儉者好易;奢者好煩,儉者好簡;奢者好逸樂,儉者好恬淡。儉者節欲,七情六欲,人人皆有,過之有害。知足守分,惜福惜德。生活要樸素,因為簡單是最真實的,往往也是最寶貴的。人的精神、學問、財富、社會地位,都是一點一滴的累積起來,這就是儉的真諦。
真
真是純正的、不虛假的。毒奶粉事件,即犯罪作偽的事情,社會上許多詐欺、不誠實,讓我們看到人性自私虛偽的一面,奶粉摻假的背後是社會上假風盛行,久而久之,司空見慣,見怪不怪。
真,不能夠離開有情、有意、有愛的具體事情、行為、物體和語言單獨存在。真,存在於真摯的話語、真心地幫助、真情地行為、有情的文物、有情的感受與互動。待人不虛不假,律己去濁留清,修身養性,一真一切真,自然還我本來。
禮
禮是行為規範,指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意念和行為,是言談舉止對別人尊重與友好的體現。一句簡單的「謝謝你」、「對不起」、「請」,這些禮貌用語,如使用恰當,能融洽人際關係。
禮儀、禮節、禮貌的基本原則:一是敬人;二是自律:就是要克己、慎重,積極主動,自覺自願,禮貌待人,表裏如一,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檢點,自我約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適度:適當得體,掌握分寸;四是真誠:誠心誠意,以誠待人。
和
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維持人際良好關係,僅憑謙抑、寬恕、忍耐等,仍嫌不足,必須培養仁愛胸懷,以坦誠的態度,主動爭取他人合作,塑造和諧關係,諧和以容眾。
和諧相處,需彼此遷就、諒解,相互忍讓,必要時還得自我犧牲。以坦誠互諒的友好態度,才能產生親和力,心和則氣和。要消除感情上的隔閡,需要耐心和勇氣。
人際關係以和為貴,誤會時必須有一方以坦誠的態度,鼓起勇氣尋求諒解。唯有誠能感人,多懷有一分誠意,即增一分情誼。以誠相待,人非木石,豈能無動於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