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元日活動的意義與省思
王素饒 2013-08-15 10:40
文/王素饒
攝影/李光巡
●臺北市掌院坤院前執行長王素饒同奮。
一、背後的信念
個人深信:問對問題就會找到答案!
就像推動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驅力,其實是一個隱含的問題:「如何弄到水?」然而,當問題改成:「如何讓水流到我們這裡?」新的問題啟動了人類最重大的生活型態轉移,不僅因此引進了農業,最後還造就了城市文明。
身為臺北市掌院第10屆坤院執行長,自得知主辦今年坤元日活動後,就開始思考如何設計活動。
首先縈繞耳際的問題是:師母證道16年來我們傳承了什麼、又將為後進同奮留下什麼典範?
更進一步自我提問:我能回答坤元日的目的是什麼嗎?有必要年年舉辦嗎?若確定每年辦理,那來年將提出何種特色?中心主軸是什麼?目標是什麼?要讓與會者帶走什麼?提升什麼能力或有何學習效果?……
於是,就個人在臺北市掌院的經驗與觀察草擬企劃案。我注意到平日在教院,同奮忙於誦誥打坐或參與會議討論,能深度匯談的機會不多。
尤其,當意見相左衝突時,少有處理不滿情緒的平台,當面不說,私下流傳,頗傷感情。我們不容易看到別人負向行為背後的正向意圖,也就難以肯定讚美別人的價值觀。
當我們被情緒卡住的時候,也許你會說:「修道之人就要學習放下」,但我們凡夫俗子談何容易!若有機會對話,一方面辨識情緒背後的期待及渴望;一方面學習肯定讚美自己及他人的優點,讓情緒獲得抒發,心情安定。
心安定了,人就安定了,家也隨之安定了。因此,個人認為溝通對話、肯定讚美,是落實「家為教本」的基礎。
帶著自己的構想,經過內部幾次會議討論微調,於獲得北掌院掌教陳光靈同意後,提報坤聯常會,終於為活動背景定調:「承先啟後活出坤元輔教的精神」。
目標有二:其一活動溫馨簡約,效法師母勤儉樸實精神;其二提升對話能力,從肯定讚美表達支持關愛,由他人生命故事中,獲得堅韌勇敢的啟發。
二、折衝與調整
今年坤元日《手冊》中,定案的活動流程,其實經過了幾次折衝調整。
活動設計原擬分為三大部分,上午坤院年會、下午開啟對話平台、晚間追憶慈恩親和晚會~接續下午的對話,進入深度匯談,與師母印心。
但出現了一種聲音頗令我震撼:沒有合唱團演唱,就沒有人要參加坤元日活動了。心中立即產生了疑問:合唱表演常展現熱鬧歡樂,適合在這個紀念師母證道的日子嗎?
活動既以對話為主軸,將引用世界咖啡館(World Café)工具,讓與會者都能加入,乃為最高目標。故採簡約方式,不辦義賣、沒有成果展,目的是要匯集人群投入對話,人在心在,活在當下。
對話最好採用圓桌,4~5人一組(如:上圖),分桌進行2~3回合討論。
場地原希望在鐳力阿道場親和樓,但因投影機、麥克風等限制因素,仍選定大同堂。階梯式場地不利對話,也只有接受挑戰了。
對於不辦成果展,仍然有不同聲音:「利用坤元日展現各坤院成果,可以相互交流學習,機會難得」,於是另闢鐳力阿道場105教室作為展示場地。
但在得知「無我茶會」是臺灣省掌院的成果展時,陷入兩難,該在105教室還是大同堂?在大同堂會壓縮對話流程;在105教室則參加大同堂對話者無緣觀摩。
辦活動者應該都有經驗:妥協是必要的。於是合唱團演唱納入流程、「無我茶會」放在對話之前,慶幸主軸基調仍能維持。
然而,有次召開過籌備會後又被告知,對話要提前結束,好空出大同堂讓合唱團彩排。
由於設計有一貫邏輯,掐頭去尾,必受影響。因此不得不申明立場,晚會合唱並不是要比賽,彩排需要壓縮主軸嗎?《大學》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能不自我惕勵?話雖如此,還是將自己主持引導的部分,做了濃縮準備,應變和以大局為重是我對自己的期許!
三、體悟與省思
活動落幕,該感謝的人及事太多太多!總之,要成就一件事,絕非個人獨力所能為,必須團隊合作,這次也不例外。
謹藉此文,對參與同奮的付出,深致敬意及謝意!
此外,最想提出來分享的是幾項體悟,以供接續辦理者參考:坤院年會時間至少2小時,對話匯談值得續辦,合唱團演唱移至「慈恩節」舉辦更為恰當。
這次坤院年會表定時間上午10時30分至中午12時,雖然啟用了「溫和時間管理工具」,報告限時3分鐘用響鈴提醒,但仍延後半小時結束,足證議程需要2小時才足夠。因此,會議上午10時開始較為恰當。
今年的坤元日設計信念,在傳承師母的大愛,並以對話為主軸。先暖場學肯定讚美;接著從師母媳婦(賢闊阿姨)、孫女(敏禮)的角度了解師母;再以同奮生命故事的分享和雙向交流,帶動學習相互關懷,用我們彼此的鼓勵與愛活出師母的精神;最後再以自我對話結尾。
坤聯副主委黃敏思對此表示:「希望在師母過世16週年時,告訴她老人家~我們長大了;在懷念師母生前言行的同時,我們會傳承師母的精神相互關愛、相互提攜,讓天帝教同奮像個大家庭。」
因此,親子教養、婆媳關係、夫妻相處、家庭經營等同奮切身相關議題,都可依序作為坤元日專題設計活動,必可吸引同奮參與。
晚會由各合唱團壓軸,歌聲悠揚動聽,有位獨唱者高歌,更獲得「bravo」喝采,我自己忍不住也是其中之一。
但也因此感到十分不協調,「里有殯不巷歌」立即閃現腦際;尤其今年坤元日於6月8日舉辦,恰是師母16年前證道的國曆日期(農曆為5月4日)。換作是追思自己的至親,我們會如何?身為主辦者,有責任清楚傳達坤元日的意義與精神,我當懺悔!
因此誠摯建議,合唱團表演改在「慈恩節」辦理,讓歌唱歡樂歸屬於歡慶時日,名實相符,才更貼切。果如此,此時段可用於深度匯談,免除此次對話時間不足之憾,寄望接辦者高雄市掌院有所創新與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