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道則儀〉詮解(四)
洪靜雯 2023-07-15 10:40
洪靜雯(青年團傳道師)
導論
根據壬寅年首席督統鐳力前鋒聖訓傳示,天帝教教主 上帝於巡天節巡視天帝教駐化人間各級道場、教院時,提出四項聖示:「一,推行〈學道則儀〉為奮鬥修持引導準則;二,以同奮『相處之道與自處之道』普化教銘;三,建設省懺功課的法儀;四,首席使者強化精神領導,提振救劫使者道心士氣。」根據 上帝聖示,「推行〈學道則儀〉為奮鬥修持引導準則」尤為四項之首,由此可見〈學道則儀〉的重要性。
壹、第一部分
知止後定 止於至善
七、學道須定靜,焉怕魔來侵,精究密中奧,永得清淨心。
•詮解:
學道須能定心靜慮,何懼和子心性深處的負面潛伏特性有所侵擾。深入反省懺悔而體會箇中密奧,自能永保清明潔淨的本心。
•要旨:
〈學道則儀〉「學道須定靜,焉怕魔來侵,精究密中奧,永得清淨心。」旨在說明:當進入更進階的修持歷程時,除了面對「磨」,更要面對「魔」—「心魔」的侵擾。欲降伏「心魔」,必須常保定靜—道心堅定,涵養浩然正氣。培養正氣的箇中密奧,就是五門功課中之反省懺悔。通過捫心反思,有助檢視潛伏內心深處、日常不易覺察的問題根源,從而滌淨心念,化魔為佛。
•說明:
1.學道須定靜,焉怕魔來侵:
此處首須留意的是:「磨」和「魔」有所不同。「磨」和習性有關,外顯而容易察覺;「魔」則與和子心性深處的負面潛伏特性有關,通常潛藏在意念深處而不自知。毗毘盧大天尊曾頒示聖訓說明:「魔考者,即人類心魔一生,感應外魔而自召魔障,阻礙身心正常發展及性命雙修,徒使靈魂自暴自棄、自墮自落而無法自拔。」(《第三期師資高教班聖訓錄》p.110)據此可知,「魔考」由「心魔」所引起,輕者影響身心及修持,重者靈性沉淪而無法自拔,豈可不慎!
本師世尊曾深切提醒:
在今天時代修道比過去的任何一個時代都難,難,難在什麼地方?就是要不受誘惑力的引誘,你若心一動,你動財心,就有財魔就來;你動色心,色魔馬上就來作祟,這個就是叫「心魔作祟」,「你若心一動,魔鬼即來攻」,這個魔鬼就是心魔。你心裡想什麼,這個天魔就跟了你來,心魔作祟是最難,天下什麼魔都能克服,最難克服的就是心魔。(《天人學本》上冊p.237)
如何降伏心魔?如何「焉怕魔來侵」?〈學道則儀〉指出:「學道須定靜。」定者,不動搖,道心堅定;靜者,不躁動,過即不留。「學道須定靜」主在提醒:在學道過程中,面對心魔的試煉,除了道心卓堅,更要定心靜慮—「見可欲而不動心」,勤作五門功課,突破層層魔考。簡言之,就是涵養正氣。威靈妙道顯佑真君聖示:「魔之來襲,雖是可怕,然正氣之力量,足以抵之。而同奮平日若能勤以培養浩然之正氣,無形之中,自然有足夠的力量可以與魔對抗,甚至殲滅之。」(《第二期師資高教班聖訓錄》p.260)
2.精究密中奧,永得清淨心:
「精究密中奧」就字面而言,是指精微探究箇中堂奧;深入而論,當指實證實修降伏魔考的心法,具體而言,就是五門功課中的反省懺悔。
前文提及,「魔」與和子心性深處的負面潛伏特性有關。教義第四章闡述:「是故人類之性與慾即為善惡之兩端,凡和子中所發出之電射—包括喜悅、和善、溫良、真愛、仁德、寬裕等性,然其反面亦潛伏有怨與癡之情緒。」(《新境界》p.64)以和子所含原素之電質而論,既含有真愛(如宗教情操),亦含有怨性(如愛恨分明),善怨發出真愛,惡怨則發出惡性,甚至可變為驕矜殺伐而癡性永無窮盡。
面對如此幽微而潛藏意念深處的和子負面特性,惟能深入反省懺悔,否則不易察覺。定靜此心,與心對話,真誠地檢視內心、反省懺悔,其實就是培養正氣、滌洗心念的過程。本師世尊強調:「正氣是從四門功課和靜坐而來,最重要的是反省懺悔。」(《師語》p.38)毗毘盧大天尊亦曾頒示聖訓指出:「所謂『心魔不生,外魔不侵』,欲降伏一切魔,首重於先降伏其心魔,以斷絕與外魔相交之感應力,故根本之道,在於『懇禱懺悔』、『正心滌意』、『革心潔意』等工夫,方可消惑為覺,化假為真。……萬魔皆佛,何懼恐怖於魔來亂道。」(《第三期師資高教班聖訓錄》p.109)
是以反省懺悔的箇中密奧,不僅能培養正氣,通過心念的滌洗,更能「永得清淨心」,潔淨身心意,懺悔永劫修。化魔為佛,佛即心,心即道。誠如本師世尊所言:「其實『魔』並不一定是壞的,只是扮演相反的角色,藉此考驗、磨煉一個修道人的決心與毅力而已。」(《師語》p.43)
綜上所述,無論是「百磨我自在」抑或「焉怕魔來侵」,皆是煉心的心法堂奧,日常誦唸之餘,當為捫心反思之珍貴道糧。
〈學道則儀〉第一部分之第二個制高點—「平等中乘」,至此告一段落。
〈學道則儀〉第一部分之第三個制高點—「大同上乘」,自以下此段開始。
八、學道須大同,無域亦無畛,永和無相悖,萬世慶昇平。
•詮解:
學道須了悟大同上乘的修持境界,不分界限亦無分彼此。所有生命永恆維持和諧整體而不相悖離,千秋萬世皆能歡慶天人大同的太平之境。
•要旨:
〈學道則儀〉「學道須大同,無域亦無畛,永和無相悖,萬世慶昇平。」旨在說明:至「大同上乘」的階段,人心之間、天人之間、各種教化之間,既無劃清界限的高牆、也沒有區別彼此的分判。在大同的境界中,人人皆有聖賢的修養,秉持共生共存之高尚心理,各國之間戰爭消弭,天人之間常親常和,和平燦爛。
•說明:
1.學道須大同,無域亦無畛:
何謂「大同」?〈學道則儀〉曰:「無域亦無畛。」域,指一定範圍內的地區;畛,指界限。「無域亦無畛」主在強調不分範圍、界限,也比喻無分彼此。試思:是哪些事情不分界限呢?此問題關涉到從何種角度分析「大同」。
若從文化源流的角度而論,「大同」乃指大道盛行、天下為天下人民所共同擁有的太平盛世。在此盛世中,人人友愛互助,家家安居樂業。不同文化之間敬異愛同,各國之間和平共處—此即《禮記.禮運》所闡述之「天下為公」。
在「天下為公」的國家裡,政治方面,選賢舉能,講信修睦;社會風氣方面,不分貧富貴賤,相互尊敬;人倫關係方面,尊老愛幼,各安其位。是以《禮記.禮運》曰:「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即便出門在外亦可夜不閉戶,乃因人心的道德素質極高。換言之,〈學道則儀〉「學道須大同,無域亦無畛」揭示「大同」的世界裡無分彼此、人同此心,心與心之間沒有界限。
若從天帝教教義《新境界》的角度而言,「大同」分為三種進程:聖凡大同、世界大同、天人大同。根據教義第六章第五節〈第三紀時三同之理想〉:
「聖凡大同」者,即人人皆有聖的修養足以媲美仙佛而無愧也。「世界大同」者,即人間之大同也。至其最後之理想,則為「天人大同」。蓋此時人類之修養,皆已達到聖凡平等之境地。而世界大同之後,又有增強其向自然奮鬥之能力,一切科學之發明皆以窮究真理為唯一之目的,再加以神界之媒介與協助,自能促成天人交通之接近。天人之際的交通日益頻繁,真理自必日明,而最後全宇宙之大同成矣。(《新境界》p.108)
根據引文,在「聖凡大同」的境界中,人人皆有聖的修養且足以媲美仙佛而無愧也。至「世界大同」,一切科學之發明皆以窮究真理為唯一目的,自能促成天人交通之接近。當臻於「天人大同」之時,天人之際的交流日益頻繁,如《天人日誦大同真經》亦曰:「甚是大同 莫甚天人 常樂無跡 而通有跡 無形而達有形」—至「天人大同」的境地,無形、有形之間通達無礙。由此再看〈學道則儀〉「學道須大同,無域亦無畛」,亦指大同的境界中天人之間往來談玄,交流無礙。
誠如教義所言:「屆時機器一開,即可望見百萬大兵之進軍,或與數千年前之老前輩對坐暢談,樂何如之!」(《新境界》p.109)
另外,根據《天人日誦大同真經》,在「聖凡大同」之前,還提到「宗教大同」:「教主唯曰 大道無興替 無原隰 無畛域 旨教咸曰 五教大同 復曰 宗教大同 源係帝衍無宗云 是進聖凡大同 達天人大同」。根據經文,可知「宗教大同」的關鍵在於「帝衍無宗」—上帝道統衍流的教化沒有宗派之分,沒有門戶之見。大凡各種宗教雖因適應時代環境需要,創立不同信仰救世渡人,但是所有宗教追溯源頭于無形,皆源自同一道統。由此再看〈學道則儀〉「學道須大同,無域亦無畛」,亦指各種教化的宗旨與精神皆一致而沒有隔閡,也就是「道本一源」。
2.永和無相悖,萬世慶昇平:
綜上所言,「無域亦無畛」大致蘊含著人心之間、天人之間、各種教化之間,跨越各種藩籬的界限、放下區別你我的分判。是以,至大同上乘的階段,各種生命「永和無相悖」—形成和諧整體,沒有矛盾衝突,從而「萬世慶昇平」—千秋萬世皆能歡慶天人大同的太平之境。
此處應當留意「永和無相悖」之「和」,意義深遠。若從大同的進程而言,更能體會箇中關鍵在於「和」。如「聖凡大同」,人人皆有聖的修養並足以媲美仙佛,而聖的修養當指人身之電子與和子經由修持鍛煉已超越衝突矛盾而得以調和;至「世界大同」,即人間之大同,人類俱能秉持大公無私共生共存之高尚心理,一切戰爭永遠消滅,和平共處;至「天人大同」,天人之間常親常和, 上帝教化普及萬性萬靈,人心正氣匯聚為祥和之氣,宇宙恆常天清地寧。
故教義第七章結論亦明確指出:「萬流歸源,宇宙天理之真象在一『和』字。……推而衍之,科學與哲學不得其『和』,即無真理;道德與知識不得其『和』,即無和平;天人不得其『和』,即無大同。」(《新境界》p.111)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