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聯盟最近的關稅措施,導致內部分歧,團結和諧的景象已不復存在!(第21講)

歐洲聯盟最近的關稅措施,導致內部分歧,團結和諧的景象已不復存在!(第21講)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488期 » 歐洲聯盟最近的關稅措施,導致內部分歧,團結和諧的景象已不復存在!(第21講)

宋興洲  2024-11-15 10:45

宋興洲

  編按:國際局勢詭譎多變,與本教「救劫使命」息息相關,自466.467期起,特邀前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系主任宋興洲教授,開闢「興仁光洲月話」,針對國際政經局勢、兩岸發展予以分析,冀使同奮瞭解掌握整體發展趨勢。

  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 EU,簡稱歐盟)是歐洲各國共同建立的政治、經濟及司法的超主權實體,現擁有27個成員國(2020年1月31日,英國退出)。正式官方語言有24種。規範歐盟的條約經修訂,目前歐盟的運作方式依照《里斯本條約》。政治上所有成員國均為議會民主國家;經濟上為世界上第三大經濟體(前兩名為美國及中國;如果以國家排名,則日本為第三),德國與法國為歐盟兩大核心成員國。歐盟目前是歐洲地區規模較大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的國際組織。

能源危機下的關稅制裁

  歐盟曾發生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簡稱歐債危機)。自2009年年底之後,不少財政上相對保守的投資者對部分歐洲國家在主權債務危機方面所產生的憂慮,危機在2010年年初一度陷入最嚴峻的局面。在一連串經濟危機和動盪中,被指出問題的歐元區(27歐盟成員國中的20國組成貨幣同盟,採用歐元為其通用貨幣和唯一法幣)國家包括希臘、愛爾蘭、義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合稱歐豬五國(PIIGS,由5國英文開頭字母組成),借貸信用降低國家。直到2011年,情況稍為緩減。

  近年來,歐盟走得並不順遂。先是2022年俄烏戰爭,北約配合美國提供烏克蘭武器裝備,歐盟亦步亦趨對俄羅斯制裁,導致能源上漲,經濟大受影響。

  其實,中國電動汽車崛起的時間並不長,數據統計顯示,2020年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的銷售比只有1%。2023年增長到了6.9%。整個市場占比遠遠不到威脅歐洲本土車企的地步。而且中方並未向中國國內車企提供搶占市場的補貼政策。

新能源車的全球競爭態勢

  此次關稅制裁的發起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歐盟主席馮德萊恩跟隨美國腳步對中國新能源領域崛起的打壓;另一方面,就是歐盟垂涎中國在新能源電車領域取得的成就。在歐盟發起反補貼調查期間,歐盟暗示中國,只有交出汽車電池技術和相關商業機密等訊息,並和歐洲本土汽車企業成立合資公司才能避免遭受制裁。然而,其所要求的技術並未成功,現在又用關稅制裁來威脅中方拿出「補償」,中方不可能讓步。

  但中國電動車為何會被針對呢?答案就在今(2024)年10月14日舉行的巴黎車展上,中新能源汽車頻頻亮相,像比亞迪、小鵬、零跑等,共有10多家電動車企參加了車展,而這只是中歐貿易不安穩的狀態下。兩年(2022)前,中國的電動車幾乎占了車展會的一大半。

  近年來,中國能源汽車發展趨勢十分迅猛,中國生產新能源汽車以其高性價比的優勢一經推出就備受歡迎。銷量更是逐年上升,已然有了新能源汽車行業領頭羊的潛在本質。截至2023年,全球電動車行業約60%的註冊地都在中國。而在今(2024)年4月,中國新能源汽車零售滲透率第一次突破了50%,超過了傳統的燃油車。9月時,中國電動車的銷售量創歷史新高,同比直接增長了30.5%。所以,這樣一個物美價廉,又代表著汽車行業未來趨勢的電動車進入歐洲,遭到對付,就不難理解了。

  特別在10月14日的巴黎車展上,中國各大車企品牌的亮相,其相對低廉的價格,讓歐洲老牌壓力倍增。不過,德國寶馬(BMW)、大眾(Volkswagen)車企也不甘示弱,紛紛推出了自家的低廉電動汽車,以此來對應對和中國的競爭。

  10月21日,德國總理舒爾茲,再度(第一次是16日在德國聯邦議會上)發言反對歐盟電動汽車加徵關稅的決定,還稱德國汽車製造商不應懼怕來自中國的競爭。舒爾茲是在奔馳(Mercedes-Benz)自家動力電池回收工廠的啟用儀式時,做出上述表態。報導援引他的話說:汽車行業的未來是電動的,這不是一種意識形態,當然也不是反對任何其他技術的決定,而只是意識到全世界都依賴這項技術。

  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德國汽車產業每年營收超過5000億歐元,占GDP的5%,直接雇用約82萬人。2023年,德國汽車製造企業在中國銷售了逾370萬輛汽車,「對中國市場依賴程度高」,此外還有大量汽車零部件銷往中國。

價格談判中的中歐博弈

  其次,價格承諾。這是中國與歐盟在過去8輪磋商環節中的核心內容。據相關人士透露,中方的訴求是通過溝通磋商,達成一項這樣的總體方案,為所有對歐出口商設立統一價格,然而歐盟卻不接受,堅持宣稱每個企業都是單獨的個體,所以需要單獨的協商。甚至要求要為每一個品牌下的每一種車型,都設立不同的定價。

  換句話說,統一中方統一定價雖然短期是歐盟獲利,但以歐洲市場對中國電動車喜愛程度,長期合作依舊是中國獲利。所以歐盟想要單獨約談,每一個進入歐盟汽車品牌甚至車型,總有人為了搶占市場讓利更多,歐盟也就能得到更多。但這樣就成了新一輪的惡性競爭,對中國反而不利。

  再者,中國對歐投資問題。在歐盟宣布最終對華制裁時,中國機電商會就已經發出警告,如果歐盟執意發起制裁,將直接影響中企對歐洲投資環境的信心和重新評估,並導致中企撤資。歐盟原本就是效仿美國對中企發起制裁,從而逼迫中國電動車前往歐洲建廠,解決當地就業和經濟發展問題。但此舉要是將中企逼迫全面撤資,就完全得不償失了。

  儘管歐盟主席馮德萊恩有美國在背後撐腰,讓其獨掌歐盟大權,但如果她的決定將整個歐盟市場經濟葬送,那麼馮德萊恩距離下台的日子也不遠了。事實上,已經有多個成員開始質疑她的領導能力,甚至有人公開呼籲她辭職,重新確立歐盟的獨立性。

貿易壁壘引發印度不滿

  除了對中國之外,歐盟的對外作為也引起不滿。2024年10月11日,印度商業與工業部長戈亞爾表示,歐盟的不合理標準正在損害雙方的商業關係,歐盟堅持對特定進口產品徵收額外關稅,形成了貿易壁壘,可能促使印度政府採取報復措施。

  印度的反應是因為反對歐盟的兩項政策:一是歐盟去年(2023)批准了碳邊境調節機制,計畫從2026年開始,對進口鋼鐵、水泥、鋁等「高碳產品」徵收關稅;二是歐盟將原定於今(2024)年到期的部分鋼品進口保障性關稅,延長至2026年,這將影響印度鋼鐵出口。

  簡言之,歐盟以「環保」為藉口,對印度、南非等依賴鋼鐵、水泥等高碳產品的國家鑄造貿易壁壘,以貿易保護主義為手段,順帶收取高額費用的作為,引發了這些國家的嚴重不滿,尤其是印度。印度致力於在2026年前後,成為全球最大的鋼鐵出口國,所以他們計畫在最近一段時間內,進一步提升鋼鐵產量。因此,歐盟的這一策略引發了印度極度不滿。

  而且,印度和歐盟之間是沒有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如此就不需要遵守世貿組織(WTO)相關規則,規避很多麻煩和費用。結果,印度沒想到,歐盟當初不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就是為了對印度採用惡意貿易壁壘,而且也沒人可以進行裁決。

中印聯手對歐盟施壓

  那麼印度又如何突然對歐盟發難呢?首先,中歐貿易衝突愈演愈烈,中方出手反擊歐盟,印度認為可以透過中印雙重夾擊,給歐盟致命一擊,迫使歐盟作出讓步。由於歐盟對中國施加電動車的關稅,中國也自然對歐盟進口白蘭地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正式吹響了反擊的號角。印度也同時對歐盟發起挑戰,警告將對歐盟的不合理關稅施行報復。

  其次,印度正和歐盟進行自由貿易協定談判(2007年就開始),歐盟的碳邊境機制損害了印度的利益。本來雙方計畫在去年(2023)年底簽署協定,但卻無法達成。統計數據顯示,印度和歐盟的貿易總額高達1374.1億美元,是歐盟不容忽視的貿易伙伴。尤其是英國脫歐後,歐盟更加迫切需要達成與印度的自由貿易協定。

  而今,歐盟陷入經濟沼澤無法走出,又得罪了最大貿易伙伴之一的中國,印度就想趁火打劫。早在2024年9月,印度就宣稱對歐盟進口的部分貨物徵收11億美元的額外稅款以報復歐盟對鋼鐵的保護措施,並通報了世貿組織。現在印度再次提出報復,似乎準備抗戰到底。

  此外,歐盟最近還在策劃減少美國的影響力,也就是,將美國支持下的歐盟高級官員從歐盟議會中驅逐出去。尤其是,美國11月總統大選,川普已經當選,必然會對歐盟施加關稅,所以歐盟正籌備因應措施。

  總之,歐盟對中國施加自動車45%關稅,除了之前對俄羅斯的制裁外,現在印度也對歐盟的關稅揚言報復,再加上,美國川普成功當選,對歐盟極為不利。在得罪中俄印的情況下,內部又不團結,歐盟似乎走向安穩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1.參考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AC%A7%E6%B4%B2%E8%81%94%E7%9B%9F

2.參考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AD%90%E6%B4%B2%E4%B8%BB%E6%AC%8A%E5%82%B5%E5%8B%99%E5%8D%B1%E6%A9%9F

3.參考資料來源:https://m.163.com/dy/article_cambrian/JF4O4H1T0519DDQ2.html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