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之儀〉詮解(六)
洪靜雯 2024-12-15 10:45
洪靜雯(青年團北區新境界傳道師)
•導論
為使同奮深化〈獨居之儀〉之認識,謹先列出全文如下:
心中誠,意正公,慎言謹語,心表堅卓,節制喜怒哀樂,明辨事理,果敢精進,精窮教義,儀為師資,寡慎獨居,居必正,行必尊,言恂恂,視聽不邪,志昂而不卑,旨酒不度量,應必靜,隱惡而揚善,不卑賤,敬持幼耆,善攝衛生,慈悲方便,不傷天和,不殄天物,唯謹唯乾,執道永持,凡有獨居如是者,師必尊,教之福也,盍勉門人。
在癸卯年巡天節聖訓中,有幾篇內容跟〈獨居之儀〉有關。如首席正法文略導師傳示:「教主巡視人間各級教院、道場,大放親和光。聖示:……轉變風氣,在於教徒同奮自動自發研讀教義《新境界》及經典,融會貫通,自修自證,奠立正確的新宗教思想,持續推廣〈學道則儀〉及〈獨居之儀〉。」又如天人教主傳示:「持續推動救劫信念,加強同奮真修實煉風氣,〈學道則儀〉及〈獨居之儀〉為修持的指引明燈。」根據以上聖訓,〈獨居之儀〉不僅跟轉變道場風氣有關,還關涉救劫信念之推動、真修實煉之精進,由此可見〈獨居之儀〉的重要性。
不卑賤 敬持幼耆
10.不卑賤,敬持幼耆。
•詮解:不可任意輕賤自己、侮慢他人,誠敬關懷扶助幼童、長者。
•說明:
有關〈獨居之儀〉應人接物的涵養,自「應必靜,隱惡而揚善」延伸,進一步論及「不卑賤,敬持幼耆」。
「不卑賤」有兩種層面。一方面指對待自己,不應自卑自輕,缺乏自信;一方面指對待他人,不應輕慢無禮,看輕他人。前者旨在自我肯定,後者對治貢高我慢的問題。
以上兩種層面皆關涉天帝教的生命觀: 上帝賦予人類生命的尊嚴,一律平等。如教義《新境界》指出:「生命之來源皆是得自 宇宙主宰之賦予。」(《新境界》p.58)又曰:「聖智庸愚各等人類,品質雖有區別,不過僅為電子構成肉體質量之不同,而其異引和子之來源則一,可謂先天本來平等。」(《新境界》p.10)可見所有生命體的來源都是來自 上帝,先天本來平等,生命尊嚴亦一律平等,沒有尊卑貴賤之分,更沒有國域人種之別。此種生命尊嚴一律平等的權利,不可隨意剝奪,也不應輕易放棄。
立基於生命尊嚴的平等,且論「不卑賤」的第一種層面—肯定自己,自愛自重。此可呼應造命的觀點,亦即「我命由我不由天」。命運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掌握在自我手中,人人皆可通過「向自己奮鬥」而超越自然律的支配。換言之,我們可以憑藉自身的努力而實現更好的自己,開創更多的人生選項。與其自怨自艾、妄自菲薄,何妨正向接受自己,不卑不亢,珍惜生命的當下,實踐生命的價值。
次論「不卑賤」的第二種層面—尊重他人,互敬互愛。此正彰顯「敬其所異,愛其所同」的信念—想法、立場不同者,應該相互包容與敬重,讓世界融合多元的聲音;想法一致、立場相同者,更應相知相惜,互相鼓勵與奮鬥。反之,與己相異者,輕者抨擊、重者攻伐;與己相同者,互相較勁、競爭內耗。如此輕賤生命尊嚴的結果,只有共同走向沉淪與毀滅。
是以,〈獨居之儀〉續言「敬持幼耆」—對幼小者,我們應當撫養與照顧;對年長者,亦應尊敬與扶持。(《禮記•曲禮》:「六十曰耆。」耆,本指六十歲長者,亦泛稱年長之人。)
推己及人 痌瘝在抱
「敬持幼耆」實則蘊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倫理思想。作為幼輩,我們要尊敬、關懷家中的父母與長輩,並推及至與自己沒有親緣關係的長者;作為長輩,我們應能提攜、愛護家中的小孩與晚輩,並延伸至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幼童。關鍵何在?當我們對親人的情感是由衷而發,植根於自然本能的親子之愛,將會延展出「推己及人」的道德昇華—也就是將心比己、痌瘝在抱的同理心。這種同理心,同樣蘊含著前文所言之生命尊嚴的關懷與敬重,讓人性的美好層層擴大,由自然情感而達於道德境地的慎獨涵養。
值得注意的是,「敬持幼耆」亦與《禮記•禮運》之「大同世界」的理念相通:「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由此可知,〈獨居之儀〉由「應必靜」此一「向自己奮鬥」的煉心工夫,延伸至「不卑賤」之生命尊嚴的平等權利,再至「敬持幼耆」之敬老愛幼的大同境界。換言之,〈獨居之儀〉後半段隱含著「奮鬥—平等—大同」的三乘脈絡。
整體而言,「不卑賤,敬持幼耆」還共同蘊含著中華文化「親親仁民」的教化內涵—從珍愛自己做起,進而關懷自己的親人,又擴大至周遭所接觸的人。後面兩句—「善攝衛生,慈悲方便」,仍是「親親仁民」的延伸。下文續言。
善攝衛生 慈悲方便
11.善攝衛生,慈悲方便。
•詮解:妥善涵養自身身心並引領他人了解養護生命的修持法門,以「不為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的慈悲襟懷(天心之仁),因時制宜地應人接物、教化眾生。
•說明:
承上,「不卑賤,敬持幼耆」主要揭示「親親仁民」的觀點,〈獨居之儀〉接著續談「善攝衛生,慈悲方便」,再從另一種應人的角度延伸。
「善攝衛生」之「攝」,此處有兩種含意:一是指保持、保養;二則指引領、輔助。至於「衛生」一詞,此處非指清潔習慣,而泛指養生之道,亦即「衛護生命,保身全生」。此可參照《莊子•庚桑楚》:「老子曰:衛生之經,能抱一乎?」引文所謂「衛生之經」,就是養護生命的方法,期使心氣和順、形神抱道。
據此,「善攝衛生」可從兩種層面而論。
其一,「善攝衛生」主在說明日常獨居之時,應該善自珍護一己身心,性命雙修,動靜兼備,鍛煉精氣神。誠如本師世尊所言:「所謂養生之道,就是靜坐。……靜坐就是生理、心理與動功、靜功的配合調和,而下手修煉的總原則就是性命雙修。」(《師語》p.65-66)
其二,「善攝衛生」又指基於自身真修實煉的工夫與體悟,進而引領他人也能學習養護生命的法門,具體而言,就是引渡原人修煉「昊天虛無大道自然無為心法」。本師世尊亦言:「靜坐,小者可以修身養性、延年益壽,大者可以得道飛昇、逍遙自在,然而身為帝教的一份子,不能以個人的福報為滿足,而應以天下蒼生之禍福為己任。以靜坐為手段,傳道立教,化延浩劫,拯救蒼生為目的。」(《師語》p.94)
是以,在「善攝衛生」此句之後,下文續言「慈悲方便」。「慈悲」旨在形容「不為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的襟懷,自善善人、自渡渡人;「方便」則指引渡原人的方法,應該因時制宜、隨順眾生,因人、因事而權宜變通。
而這種「慈悲方便」的奉獻之心、隨緣之智,正是立足於前文「應必靜,隱惡而揚善,不卑賤,敬持幼耆」之「親親仁民」的慎獨涵養,方能圓融無礙地應人接物,開化痴愚,引人入勝,普濟蒼生走入學道之門。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