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5期 » 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1986-10-01 09:35

所謂功德福報亦當如此

  禪是由印度傳進來的,中國文化有個「道」,名稱雖然不一樣,但它們的根源卻是一個。

  當然,佛與道,禪與道,它們的文化風格風味都有不同,佛、禪是顯示出世寂滅的涅槃相,而中國的道,顯示的是入世的長而不宰,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聖者相。

  禪由印度傳入中國之後,後來形成中國文化風味的中國禪風,這也跟中國文化中的道的入世風味,有很大的關係,現在且說「祖師之西來。」

  達摩被尊為中國禪宗的初祖,他是印度的一位王子,關於他來中國的記述不一,不過他有一段故事卻非常有名,那就是他跟粱武帝的對答。

  南朝的粱武帝,是西元五世紀到六世紀中的人物,他虔誠的信奉佛教,他雖然是一位皇帝,但有時他也身披袈裟講解佛經,人們稱他為佛心天子。他自己卻自稱為佛奴。

  這樣對佛虔敬的人,他聽說達摩從印度來,又聽說達摩來中國是要度上上根基的人,他當然想見他。

  據說,當時達摩在廣州,刺史蕭昂就把這個消息奏聞當朝,於是梁武帝蕭衍,就把達摩請到了當時的京城南京。這就是有名的梁武帝與達摩論法的歷史背景。

  梁武帝問達摩:「什麼是聖諦第一義?」所謂「聖諦第一義」用另外的一句話說,就是:佛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夠大,夠徹底,也夠份量。

  我想當時的梁武帝有這樣的發問,心裡一定很得意,認為自己的見解已經夠深。可是,達摩卻回答說:「廓然無聖。」

  那裡有個聖呢?如果沒有聖,那當然也說不上有聖諦(真理)第一義。這是為什麼呢?明明佛是有的嘛,而佛也是有義(思想)的,佛經不就是佛義嗎?為什麼達摩說「廊然無聖」呢?

  其實,達摩的「廓然無聖」才是真正地站在佛的「第一義」上說的,佛是不著文字,不著相的。如果說佛的第一義是「空」,那佛的本義叫「如來」可不可以呢?當然也可以,既然佛「第一義」叫「如來」,那怎麼又叫「空」呢?不但叫「空」,而且還可以叫「無」、叫「佛」、叫「清淨心」、叫「天人師」等等,這說了半天,結果「第一義」變成了名詞,變成了文字,況且,佛並不在文字上,相上,那不還是廊然「無」聖是什麼呢?

  所以達摩並沒說錯,只是粱武帝在另外一個層次上發言而已,於是他心裡想,既然是廓然無「聖」,你達摩不是一位聖者?那麼

  「對朕者誰?」梁武帝又問。

  達摩說:「不識。」這下子又把粱武帝弄模糊了,因為模糊,他才問出那樣模糊的話來,他說:

  「朕即位以來,建廟寫經度僧不計其數,功德如何呢?」

  達摩回答說:「是無功德。」這應該是功德,但卻沒有功德。為什麼要這樣說呢?這樣說不是很矛盾嗎?其實達摩這個話,正是站在兩個層面上說。

  在世俗的觀點,建廟、寫經、度人為僧、或為僧作布施,這些功德都是很大的,這些功德,都會受福報。

  所謂「福報」,意思是,你做了這些善事,現世或來世,都會變成為人間的福份,迴報於你,使你是一位有福(報)的人,或者,福報使你升為天人,而過著天人(神)的生活,真是功德無量。

  可是,另外還有一種情況,用俗話來說是,你這個人做了善事,建寺度僧等等,但卻不計在心上,了無掛礙,這樣了無掛礙的心,跟那虛空的無礙相應,而不是跟有為的俗念相應,當然,這種功德,就超越了褔報,而達於「無」的境界,這也正如世俗所說的「為善不欲人知」,或中國的道所標榜的「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而弗居」,這樣的功德,才叫做「大」功德,所以達摩說:

  「是無功德。」

  他是在佛的最高層次上說的,這也就是「佛的第一義」。但,梁武帝卻「莫在央」。因此,那就只好著於一邊或一偏。

  據脫,後來達摩便北渡長江,到河南的少林寺,面壁九年,後傳法給慧可。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