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望新願景 人間需要什麼宗教生活?

瞻望新願景 人間需要什麼宗教生活?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76期 » 瞻望新願景 人間需要什麼宗教生活?

翁緒藍  1998-10-01 09:15

記海峽兩岸宗教文化與現代化學術研討會

人類高談科技理性世界沒有更好 宗教迎合世俗變成商品化
勾勒新世紀趨勢:普遍尊重生命和諧生存空間選擇生活幸福

  九月二日清晨,我們搭乘華航的班機,經由香港轉往南京,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舉辦的海峽兩岸宗教學術會議,自從一九九二年以來,在首任首席使者的全力推動下,已於西安、北京、成都舉辦過,今年則選在六朝古都的石頭城─南京,在師尊「中華一家」的心願下,這樣的活動將不斷的推行下去。

  我們進駐在「江蘇省行政學院」,它的前身就是「政治大學」,也就是國民黨在大陸時的「黨校」,如今已成為共產黨的黨校,時過境遷,物換星移,難怪光膺樞機打趣的說─我們一群台灣來的國民黨,住在大陸共產黨的黨校,討論兩岸的宗教學術,這不也是另一種「「兩黨合作」嗎?

  這次會議的台灣學者,由維生首席李子弋教授領隊,包括光膺樞機、光陽、光思、光筆三位開導師、修道學院訪道團、中央研究院宋光宇、盧蕙馨兩位研究員及國內各大學教授群,一行三十餘人參與盛會,主辦單位則是「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及「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而協辦單位的「江蘇省行政學院」則提供舒適的住所、豐富的飲食及清潔的會議服務,我們在此致謝。

為中華一家目標持續不輟

  九月三日上午舉行開幕式,海峽兩岸「宗教文化與現代化」學術研討會正式開始,在短短的兩天內,計有台灣與大陸學者各十九篇─總計三十八萬字的論文要發表,因此行程相當緊湊,且必須同時間分組進行討論。

  開幕式中,由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長戴康生和宗哲社秘書長光膺樞機分別介紹與會的學者,在大陸的學者致詞之後,維生首席以宗教哲學研究社理事長的身分致詞。首席告訴在座的舊雨新知,宗哲社推動兩岸學術交流,是本師世尊涵靜老人的心願,他老人家一生都在為「中華一家」的目標而努力,再過兩年即將跨入廿一世紀,為了兩岸的宗教文化與現代化,我們選定了這一主題,希望學者們能在這方面投注更多的智慧與心力。

  首席在致詞中明白指出,當代全世界人類所共同面臨的問題有三,即是「科技忽略人文,富裕腐蝕人心,宗教背棄人間」。科技本身是中性,但若無人文關懷的支持,終究會成為人類自我毀滅的工具。富裕的生活給人類帶來舒適的環境,卻使人迷失了心靈,在富裕的生活中,人被異化、物化了,從物質層面看來,人們獲得前所未有的享受,從心靈層面看來,何嘗不是人類心靈的一場大災難。宗教和愛,到了人類的世紀末,卻只苟延殘喘的存活在廟宇、教堂內,日常生活中愛在那裏?宗教又在那裏呢?因為宗教偏離了關愛的人間,所以造成人類最大的苦難─只有恨,沒有愛。為了我們子子孫孫著想,大家必須正視一個問題─「人間需要怎樣的宗教生活?」

  最後,首席預示了世界未來的三大趨勢─國際政治多元化,國際經濟富裕化,國際道德真空化,提供在座的兩岸學者,更寬廣的思考空間。

宗教世俗化的省思與論辯

  為了消化高達三十八篇的論文,大會安排了兩段時間,分成八個小組進行分組研討,因為篇幅繁多且時間有所衝突,因此選取其中有關「世俗化」為主題的一組做報導,因其與帝教未來發展有密切的關係。

  首先發言的是光膺樞機─「當代宗教信仰面對的挑戰─世俗宗教與公民宗教的省思」,他從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四位學者觀點入手,分析他們對現代工具理性的反省及對未來社會發展的渴望,進而談到世俗宗教、公民宗教的發展與省思,最後對當代人類及宗教提出了反省─人類高談科技理性,卻忽略了人類其他的能力,十八世紀神權至上,十九、二十世紀人權至上,把神丟掉了,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世界沒有因此而更好。所以,二十一世紀的人類不能太自大,應相信天人、神人的平等。

  接著是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中心的吳寧遠教授,提出─「現代宗教世俗化的省思」,他先界定何謂世俗化?即是「理性化、私人化、多元化」,三者環環相扣。人們以自利的角度來選擇宗教團體;宗教純屬個人經驗,在公共面無法交談,且因個人偏好而選擇信仰,所以少有護教精神出現。世俗化的結果把宗教變成商品,為了迎合消費者(信徒)的口味,宗教的相似性會越來越多。

  中國社科院副研究員高師寧所提出的─「試論宗教的制度化與世俗化」,以基督教為背景來做宗教社會學的探討。她先問:「世俗化以後宗教怎麼辦?」從宗教內部結構來看,她認為世俗化是必然的,人類中一切凡要延續的就必須制度化、模式化、固定化。於是,崇拜儀式固定化,信仰對象觀念化,宗教組織層規化。雖然,宗教得因此而傳承,不過,同時也有僵化的危機。

  來自中央大學中文系的曾昭旭教授,則提供─「論宗教世俗化的危機─兼論宗教活動的正邪之辨」一文,指出宗教有超世面與俗世面的互相依存性,既要體證宇宙人生的最高真理,又以救度眾生、解脫苦難為職志,因此是既超越又不離世的。為了辨別真假正邪的宗教活動,他提供了一個總則─凡能引導心靈之覺悟、自信之增強者是真。反之,會使人心靈更昏昧疑懼,更喪失自信者是假。為何一個正教會成為邪教?乃是教團與信徒的「不覺─人心的自私」所造成。懦弱的信徒無誠意解決自己的問題,於是依賴教團,長期下來,不自覺的教團無限的自我膨脹,終於形成緊密的相互依存關係。他認為宗教必須「引導生命的覺悟,讓人有獨立體會真理的能力」。曾教授最後於結語中指出:「如凡標榜奇效異能的便不要去,收取高額費用的便宜警惕,不能來往自如的也當留心,總之,修道之要仍在反求諸己,平平走去。無論哪一宗教門派,誠意正心,自然無為,仍是人所共許的無上心法也。」

  最後由兩位大陸學者劉長江及劉小兵提供兩篇論文─「宗教在後現代中的作用」和「法律的信仰及信仰的法律」,為小組的討論開拓了新的視野及總結。

努力建立中國本土宗教學

  九月四日的傍晚,舉行了閉幕式,維生首席仍應邀致詞,首席看到這次發表的論文中,有三篇涉及心靈修持的探討,認為這是值得我們興奮、思考的地方。宗教的禮儀、發展是外部聯繫,惟有心性修養、心靈修持才是內部聯繫。對於未來宗教發展的趨勢,也就是未來人類在身、心、靈發展上的需求,指出有三:

  一、對生命普遍的尊重─以 上帝的眼光來看,人和萬物是一律平等的。

  二、要生存空間的和諧─不僅現世所生存的空間,包括生後的未來世界也要求其和諧。

  三、有生活幸福的選擇─有能力選擇在地球和來世幸福生活的能力。

  最後,首席期勉兩岸的宗教學者,在不斷的學術交流基礎下,為建立起中國本土宗教學而努力。   ㊣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