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老根在台灣?!(六)
教訊雜誌社社長/高緒業 2004-06-01 11:10
─人類心靈的寄託與生命的歸宿要靠宗教(上)
在人類現實生活中,宗教是人類讚譽最多,同時亦詛咒最多的對象。
何謂宗教
什麼叫宗教,《牛津大學典》的定義是:「宗教是人類對一種不可見的超人力量的承認;這力量控制著人類的命運,人類對他服從、敬畏與崇拜。」
空中大學《宗教與人生》一書的定義是:「宗教是對於終極世界的信仰,包含經驗神聖、覺悟真理與遵守誡命,因而對於暫留世界,具有認知、生存與整合功能。」
前者十分通俗,後者富有哲學意義。
宗教是精神生活發展的高峰,假如科學是「真」,道德是「善」,藝術是「美」,宗教就是「聖」。我們已談了道德與科學,我們不準備談藝術,因為它沒有一定的標準,我們最後來談宗教。
人類對於一種超自然力量的幻覺,一方面是懼怕,一方面又是敬愛;一方面是退縮,一方面又要進取。宗教就是這種相反衝動之下所產生的經驗。所謂恐懼就是攝於權威之下的退縮;所謂敬愛就是利用權威來解決生活困難的進取。這種權威,就稱為神。這種思想與行為就是宗教。
宗教在歷史上的演進程序是從部落的宗教到國家的宗教,到世界的宗教。演進的內容是從精靈崇拜到多神的崇拜,到一神的崇拜。宗教的組織從系統之稀鬆到組織之嚴密,到組織之固定。演進的方向從利用超自然的力量去解決生活困難,到追求超自然的愉快,到獲得全福─精神的完滿發展,完全滿足,也就是永恆。
崇拜的本體有無神論、多神論、泛神論與一神論。前三者都比較原始或為少數人信仰,比較進步而信者眾多的是一神教。
宗教存在的基本條件
宗教的存在有幾個基本條件:
第一、任何宗教一定信仰一個超自然的神。祂無所不能,無所不在,支配著整個人類的命運。(教義)
第二、任何宗教中的信仰都有一種精神的境界,如佛教的極樂世界,回教和基督教的天堂。這個最高境界被視為人生追求的理想。(教義)
第三、偉大的宗教一定有一個共同所擁戴的領袖,他活著的時候,門徒一切行動,都絕對服從他的意旨。在他死後,一切都依他的遺教為標準。這就是宗教經典。(教祖、教義)
第四、每一宗教一定有它的組織和制度,特殊教規的訂定,以及各形各式儀式的舉行,這樣才能使這個宗教普遍而且持久。(教規、教儀)
教義、教規和教儀,是宗教所不可缺少的三大成份。
宗教信仰的主要現象
對於宗教信仰的主要現象,歸納言之約有下列數點:
一、崇拜─歸依(皈依)
由於宗教的主觀因素,是人的理智的承認及意志的遵從。因此對於所信仰的「至上神」或「一切神」,都會發生至誠的最高敬禮。
崇拜,崇是欽崇,拜是朝拜,欽崇是內心的「敬意」,朝拜是外在的「禮節」。都含有認識、讚美、愛慕的意念。因此對於「崇拜」這個名詞,有的人類學家把它界說為一個社會中宗教制度的整體,而大多數人類學家把崇拜界說為和特殊的神祇或一系列神祇相關聯的宗教信仰與習俗的實體。而現在的神學家不認為崇拜是「面對神的完全的自我捨棄」。
信仰必有歸依,宗教信仰由無信仰到有信仰,由信仰這個神轉變到信仰其他神,由信仰這個宗教到改信其他宗教,都是一種跳躍。這叫歸依(皈依),在歸依一個宗教之初,有一定的儀式,從此你就跳進了這個宗教的圈子,必須遵守這個宗教的教義、教規和教儀。
二、祈禱
祈禱,是宗教徒奉行的儀式,但一般人在遭遇危難時,也常用祈禱來解除自己心靈的痛苦;在希求幸福時,常用祈禱來表達自己虔誠的願望。所以祈禱是基於人類心靈的需要而產生。祈禱,從宗教觀點說,乃是信仰的表示;從道德觀點說,乃是虔誠的流露。從純科學觀點說,乃是一種無意義的行動。人類是理智的動物,同時也是感情的動物,祈禱是表達感情最純潔的方式。就宗教而言祈禱可以與神接近。甘地曾說:「對心中充滿 上帝的人,工作就是祈禱。」
祈禱有不同的種類如求恩、頌讚、感恩、膜拜與懺悔。而且可產生自我整合、自我重振、自我確定與自我擴大。尤其是懺悔,是一種宗教性悔改的一種祈禱,經驗來自神的寬恕,感覺良心的淨化,更可產生上述四種功能。不過懺悔必定先反省,方能達到改過遷善目的。
三、犧牲
犧牲是一種祭儀供奉的特殊類型,是把活人或動物,包括五穀或其他實物,或上述諸物之象徵性的代用品,把它獻給超自然的神靈享用,可以把它當作奉獻神靈的禮品看待。
犧牲可以視為:(一)祭儀上使神祇達成某些所期盼的行為之一種手段;(二)酬謝神祇恩寵的一種手段;(三)個人或社區為了以往或未來之罪行可免懲罰的一種手段;(四)在宗教上表達內心的恐懼、虔誠和尊重態度的一種手段。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犧牲,都是約定俗成的。除了野蠻的民族不人道的以人當作犧牲品,必須革除之外,其他犧牲品都可依照習俗使用,無可厚非。
犧牲意義的延伸,就是把自己所有的奉獻給別人,也就是以利他之心代替利己之心,以義務觀念代替權利觀念,以服務精神代替奪取享受,是犧牲精神的發揚。這種「犧牲享受、享受犧牲」的心情,正是由人性進至神性的必要過程。
依成立順序分別介紹各教
很巧合的,世界一切偉大的宗教,大多發源於中亞細亞,以後同源異流,傳布於東方、西方分為兩大支流。向西發展的就是基督教,由耶路撒冷至羅馬而至整個歐洲,將歐洲原來的野蠻人逐漸感化而成文明人,整個歐洲都是基督文化世界,以後又擴展到美洲。向東發展的就是回教,整個西亞,包括土耳其、巴勒斯坦、阿富汗等都是回教文化世界。兩個不同宗教的地區,在歷史上經常發生宗教戰爭,到現在兩教的衝突仍然激烈。另外印度的佛教,後來傳至中國和日本,對中日兩國文化的影響也很大。中國自己的道教,在民間流行很廣。在二十世紀國內創立了很多宗教,天帝教是最年輕的一個。
世界上五大宗教─佛教、印度教、基督教、回教、猶太教,最少都有一千年以上的歷史。印度教與猶太教可以說是國家宗教,當得起世界宗教的只有佛教、基督教與回教。
我們將以宗教產生的先後分別介紹各教,而就其重要性作或詳或簡的敘述:
*最古老的宗教—印度教
印度教是現存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始於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左右。
印度人階級制度非常嚴格,分為四個種姓:第一婆羅門,主司祭祀;第二剎帝利─貴族,王侯武士;第三吠舍─平民,士、農、工、商;第四首陀羅─奴隸。世相傳襲,永不更改。也輕視女子,社會充滿不平等。
他們的主要經典有吠陀經(特別崇拜因陀羅─雨神和瓦羅那─日神)、婆羅門書、優婆尼殺曇經、律法書、世尊經、詩經。
他們過於保守,尤其對婦女,印度北部有一種可怕的風俗「撒提」,夫死妻應投火殉夫。
*坎坷顛沛的民族史宗教—猶太教
猶太教是一個宗教,旣是一個主義,也是一個民族,三者不可分割。這個自認是 上帝選民的民族坎坷歷史史無其匹,他們在公元前二千年,定居巴勒斯坦,前十五世紀入埃及遭受奴役,在前十三世紀,再由埃及被救而到達福地巴勒斯坦。一0一0年建立大一統國家,所羅門王統治時期建成第一聖殿,九三0年分成猶太、以色列南北兩國。後又被放逐巴比倫及埃及,這時猶太教方才成立。五三八年以後,歸國後曾重建聖殿,五百年後因反羅馬的猶太戰爭(公元六六─七四)導致第二聖地夷為平地,猶太民族才流亡海外。
西元前一三二0年,摩西(一譯梅瑟)率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經西奈山,攜下兩塊碑上刻有 上帝的十項告誡,後來也為基督教所遵守。這是宗教史上的最早的戒律。
十誡是:不得奉他神、不得造偶像、不得妄呼 上帝之名(耶和華)、謹守安息日、敬父母、勿殺、勿淫、勿盜、勿妄證、勿貪他人之所有。摩西五經也成為拜樸經舊約的主要部分。舊約是記載耶穌出生前希伯來民族的生活史。包括律法書、先知書、聖錄三部分。律法書即摩西五經,包括創世紀、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和申命記。
耶和華與以羅欣是舊約中常提的聖名,又被人稱為「主神」、「至高的主」、「全能的神」、「以色列的聖者」等,耶和華是祂自稱的名。
神是一切的根源,在自然裡,祂是創造的主宰,在歷史上,祂是救贖主。
聖經以聖約為名稱,有舊約、新約之分。「約」的字義來自「揀選」;以色列人是 上帝的選民。聖約的關係是:「我要作你們的神,你們要作我的子民。」摩西解釋說:「耶和華專愛你們,揀選你們,並非因為你們人數多於別的人民,原來你們的人數,在萬民中是最少的。」
「上帝就是愛」,這愛包括立約之愛、揀選之愛和從上到下的愛。
耶和華曾囑咐以色列人民:「你們要聖潔,因為我耶和華你們的神是聖潔的。」
在舊約中人有許多罪:失落、偏差(失誤)、愆尤、叛道、惡行、過犯、欺騙否認、藐視輕慢。有了罪孽就要懲罰,但神有赦免罪惡的恩典,這就是救贖。而救贖者─彌賽亞(救世主)在舊約中談論很多,在新約中就成了基督。
猶太教的重要慶節有四個:逾越節(四月十四─二十一日)、五旬節(五月下旬)、帳棚節(九月間的八天)、重建聖殿節。
猶太人於一二八0年開始,回教摩洛哥人,開始把猶太人強行隔離,十四、十五世紀猶太人區遍佈歐洲。在猶太人區內,猶太人是自治的,他們有自己的宗教、司法、慈善和娛樂機構,但猶太人區是不能向四周擴大的。直至十九世紀方才廢除。
猶太人在歷史上最悲慘的一段歷史是在德國納粹政權(希特勒)得勢後至其戰敗終結,在十二年內(一九三二─一九四四),造成六百萬猶太人死於非命。
猶太復國主義在十六、七世紀已經萌芽,一九八七年在瑞士召集了第一次猶太復國主義者代表大會。第一次大戰後,一九一七年以色列被英國佔領,英國發表貝爾福宣言,允諾猶太人在巴勒斯坦成立一個民族國家,但為阿拉伯人堅決反對。第二次大戰後,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廿九日,聯合國建議巴勒斯坦分成獨立的阿拉伯國家和猶太國家,並使耶路撒冷國際化。一九四八年五月十四日以色列正式建國,但建國以來和回教民族的爭戰從未中斷,成為世界重要禍源之一。
*自覺、覺他—佛教
佛教是印度的釋迦牟尼(釋迦族聖人的意思)(西元前五五七─四七七)所創。釋迦牟尼是迦毗羅國王子,十九歲出家,卅五歲成道,說法四十九年,八十五歲圓寂。後來他的弟子集合他歷次說法的內容,編寫經典。佛教經典分經(佛說的法)、律(戒條)、論(闡釋經義的理論)三種體裁,合稱三藏。
佛陀的意思是「覺悟」,又含三種意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己先能覺悟,化導他人也能覺悟,這兩種德行到了圓滿無缺的境地,就稱為佛陀,簡稱是佛。所以佛並非釋迦牟尼獨有的名稱,世人只要現出自己「真如」的本性,成為覺者,就可成佛。
立教的為佛,佛所說的教為法,傳持佛教的為僧,謂為三寶。
佛教修持成佛階段可分羅漢、辟支佛、菩薩與佛四級。〈或去辟支佛為三級〉
佛教是印度教的革命宗教。簡單的說,是排斥階級制度,提倡眾生平等,行為以慈悲忍辱為主。認為人生充滿憂愁痛苦,痛苦是從慾望而來,若能斷絕慾念,淨化言行思想,不造因,不生果,便可不入輪迴,而永住於不生不滅之「湼槃」淨境─成佛。
對於湼槃的意義,愛德華康茲(Edward Conze)解釋得最好:「湼槃是恆久、穩定、不滅、不移、無時間、無死亡、非受生、非變成的,它是大力量、大喜悅和快樂、安全的收容所、庇護所和不可襲擊的安全處所,它也是真實的真理,至高無上的現實;而且它是我們生命之至善,至高無上的目標,我們生命獨一無二的極致、永恆、內在、不可思議的寧靜。」
佛教主要教義可分為三方面:
四聖諦─苦諦。集諦(苦之生起或根源)。滅諦(苦之止息)。道諦(導致苦止息之途徑)。
八正道─就是道諦的八個正道。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禪定)這八條途徑主要是要完成佛教的基本訓練─戒、定、慧,這也叫三學。
佛教講究輪迴,講究因果,因此有十二因緣說:無明、行(過去因)、識、名色、六入、觸、受(現在果)、愛、取、有(現在因)、生、老死(未來果)。這是生命不斷循環的十二個過程。萬物隨因緣和合而產生,又隨因緣離散而消失。
三法印─用來印證佛法三個原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湼槃寂靜。(三法印之總歸是一實相印)
佛教教徒積極方面要行六度:布施(度慳吝)、持戒(度不儉)、忍辱(度嗔恨)、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般若─智慧(度愚痴);消極方面要持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言、不飲酒。所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諸佛教」。
佛教有大乘、小乘的區別。乘是運載的意思,是筏,是車。乘也有救渡的意思,小乘只能自救,大乘不僅能自救,還能救他。小乘以自利為主,修阿羅漢果,求得自我解脫為目標;大乘以利他為主,修持佛果為目的。小乘流行於泰、緬、錫蘭等國。大乘盛行中國、日本。
佛教又有顯教、密教之分,能以語言文字闡明佛教教義的稱顯教。賴秘密咒語傳教的稱密教。
簡單的說大乘、小乘只是究竟和不究竟之分,顯教密教只是有言無言之別。
佛教於西漢時傳入中國,到東漢末年已極流行,到隋唐而大盛,開展而為十宗。十宗中成實、俱舍為小乘;密宗為密教,其他大乘為七宗。這七宗中,律宗以恪遵戒行為宗,其他六宗則以修習定、慧為宗。這六宗中又分教下和教外;法相、天台、華嚴為教下三家,再加三論亦稱教下四家;淨土是教下別傳;禪宗則稱教外別傳。其間法相、天台、華嚴、禪宗四宗於佛界最有勢力。而此四派中,惟法相曾盛於印度,其他天台、華嚴、禪宗,皆創自中國,故大乘佛學,雖發軔於印度,實大盛於我國。
佛教思想博大宏深難識究竟,謹把必須認清的幾點加以說明。
法相宗又稱唯識宗,重視意識,富哲學意味。
宇宙萬有,都是心所變所造,心為心王,它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等八識。前五識為感覺作用,心統合感覺作用,而成知識作用,就是意識─第六識。心統合前五識和第六識而發生作用,便是末那識,末那義譯思量。誰在思量,我思量故我在,於是成為「我執」,就是末那識─第七識,心統合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而發生作用,便是阿賴耶識。阿賴耶義譯為含藏,心的本體含藏宇宙萬有的種子發生作用,連續思量,不斷思量,發展而為宇宙萬有,這種思量和不斷思量的作用,便是阿賴耶識─第八識。
說法相,目的在於「遣相證性」,說唯識,目的在於「轉識成智」。
禪宗以「不著言語,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見性成佛」為要義。禪定是一種特殊的心理生理狀態,心注一境,呼吸作用、血液循環和心臟跳動,由緩慢、微細,以至於絕對的停止。這是要行的。禪家雖然「離言語」,但是禪家最能夠活用語言,稱為公案,虛實順逆,機鋒處處,活潑無礙。對於禪語,一般人都說在於禪悟,可以使人悟道,我個人認為悟不悟無人可知,但能體味其中「禪趣」,就足夠了。
沒有淨土宗佛教就不可能這樣普遍。淨土宗又叫念佛宗,此派認為我們現住的世界是娑婆世界,在西方另有一世界為淨土─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可以接引信祂的信眾往生淨土。信眾只要口誦南無阿彌陀佛(南無Namas梵意為尊敬),就可往生極樂世界了。這是何等便捷的方法,時時可行,處處可行,人人可行。
密宗最重視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這是觀世音菩薩心咒,唵吽二字為一切真言所共,嘛呢意珠寶,叭咪是在蓮花中的意思。嘛呢叭咪就是「藏在蓮花的珠寶」。密宗最重視它的真言,也稱真言宗。
般若學與真如觀
般若,義譯為智慧,是不基於慾望,不執滯於知識,不侷促於經驗,超越知識超越經驗的認識。是對一切法,在否定而重否定的方式下,廓清顛倒錯誤而相對差別的觀念,顯示其無分別而高超正確的認識,同時悟入徹底否定以後所接觸的最高理想境界,由此最高存在之活潑實現而不著最高存在想相,即是般若波羅密多,修行此學術者,是謂般若學。
三句話─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金剛經中類比此語二十六個。)
空學─大智度大般若經等文列出了二十空。
八不中道─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中觀論)
六如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法身非相偈─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金剛經)
無所得─「於法實無所得。(金剛經)無智亦無得。」(心經)「色蘊不可得……乃至菩薩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玄奘臨終口誦。
真如觀在思想演進史所用的學術語有十四種之多,主要是說現象界「所以如此」或「非如此不可」之「長恆法則或常恆關係」─不變異性,或所謂「自性」、「真理」、「本體」。而大乘哲學的真如觀由大乘起信論完成,提出心真如,證入真如名為法身,修行真如三昧則知法界一相。
最後以張澄基先生提出佛法與其他宗教的不相同點五個:
一、佛法否認 上帝造物及最初因。
二、佛法要使人人成佛,其他宗教絕不許可人能成為 上帝。
三、佛法具有包容性、圓融性,其他宗教具有排他性、專橫性。
四、其他宗教的神是有煩惱,有我見的,佛是大自在解脫者。
五、佛法的愛是無限的,其他宗教的愛是有限的。
佛教有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就是菩提心啊!
師尊對佛學研修精深,在自然亭三副對聯中有兩副「虛極靜篤一靈常照;心無所住萬念皆空」「坐忘觀自在;心齋契真如」,是道家思想與佛學的結合,筆者在教訊曾撰「對清虛妙境自然亭三副對聯的臆解」,分七次寫畢,「心無所住萬念皆空」寫在第四篇(見一八七期)自在與真如寫在第六、七篇(見一九二與一九五期),敬請參閱。(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