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保合太和 乃能生生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保合太和 乃能生生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82期 »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保合太和 乃能生生

黃敏警  2007-09-25 10:00

第二屆涵靜老人講座報導

特約撰述/黃敏警

 ●攝影/劉大彬

天帝教在涵靜老人的請命下重來人間,背負起扭乾轉坤的救劫使命,除了以十年如一日的祈禱誦誥來化延劫難外,更重要的是,更化世風,復興中華文化實質內涵,並廣為宣導,凝聚有心傳續中華文化遺風的各方學人共識,奮鬥與共。多年來,在一場又一場學術研討會的奠基下,「涵靜老人講座」的開啟,乃因應時需,藉著與北京大學哲學系的合作,期望以更高的視野,提出深中肯綮的立論,並在行理並進下,做出中華文化的真精神,將涵靜老人開天繼人的劃時代理想一次又一次的傳播出去,成就「中華一家」的願心。誠如李中華教授在會中所言:「這次來講學,雖說是在課堂上當老師,卻得到『不言而教』,我相信,涵靜老人的理想是我們的共同理想,祝願未來存同求異,一齊奮鬥。」

師尊鎮守西北七十週年紀念

  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主題的涵靜老人講座-第二屆生命文化系列,於九十六年七月七、八兩日在鐳力阿道場召開,安排有專題演講、兩場生命文化座談以及綜合座談,因時間充裕,學人們彼此間的對談得以適切交流。另外,較諸第一屆在天極行宮請來七位北大教授與教內菁英臺上坐,臺下擠滿教內、教外人士的盛況,第二屆因逢多數教院舉辦第九屆教職宣誓及弘教活動,無法前來,使得參與人數相對少了許多,即便如此,此次座談會卻有難得的歷史意義-今年正是師尊涵靜老人謹遵天命,辭官上華山鎮守大西北的七十週年紀念。

  職是之故,弘光大學營養所所長陳伯中教授(天人研究總院副總院長光灝樞機)主持開幕時,除了點明舉辦時間點的特別意義,更進一步指出我輩當踵繼師尊腳步,在學術研討之外,體悟與實踐雙管齊下,透顯師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精神,對人類的生命有所貢獻。

 ●臺上兩岸學人暢談生命文化專題;臺下與會來賓靜心徜徉中華文化生命觀。攝影/劉大彬。

周易─天人合德 繼善成性

 ●日本東京大學川原秀城教授,難能可貴以「京味國語」講述權近與朱子學。攝影/劉大彬。

  遠從日本東京大學前來赴會的川原秀城教授擔起講座的第一棒,他提出論文〈權近與朱子學〉以十四世紀韓國思想家權近為主角,論列其人透過圖說方式引介儒學進入韓國。這個主題對於同奮其實相當陌生,尤其川原教授以他一口「京」(東京)味十足的漢語唸完其指導學生黃崇修(光仗)為他翻譯的中文稿,著實難得。

  北京大學哲學系李中華與王宗昱教授是第二次到鐳力阿作客兼講學,研討會是他們此次來台十八日講學的尾聲。雖在專業領域各有專精,且頂著北大的光環,兩位教授不僅毫無架子,甚且平民化到搬張椅子就在親和樓門口乘涼看起報紙來了,給同奮留下相當深刻的印象。

  講次排第二的李中華教授以他兼通儒道兩家的專業背景,介紹〈「天人合德」與「繼善成性」─《周易》「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可謂駕輕就熟。中華文化的天人合一其來有自,易傳向來視天地人三者為一體,三者既屬有機構成體,人當然無法自外於此。欲知人,則必先知天,心性天本來不可分,周易視人與天同性、同構、同質並同原,因於人與天之同,是故當天人合一,足以讓眾民仰望的「大人」,在《周易》乾卦文言的定義是「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全然與自然自然和拍。

 ●北大李中華教授兼通儒道,多面相對探討《周易》天人合一觀。攝影/劉大彬。

  周易的天人合一思維方式對中華文化形成多元影響,如實踐層面的知行合一,如審美情操的情景合一。對於今世文明逐漸遠離自然,周易提供深具啟發性的反思。而起於「保合太和,乃利貞」的占卜動機,也對強調競爭的現世提供另一種思維的向度:人類本可以和諧取代鬥爭,事物的成就取決於和諧共榮的基礎,攜手共進的結果,必然遠勝於彼此鬥得頭破血流,文化大革命八年慘痛的教訓足堪殷鑑。

大化流行 中道環循

  中央研究院資深院士李豐楙(奮道)教授,在稍後的回應中指出:周易有極深的文化結構,欲明中華文化及待人接物之理,不知周易,則無以明其本。中西方人際處理法則不同,實即肇因於其背後的文化認知不同。中華文化根本重在文化體系的連續性,而非斷裂性,如〈咸卦〉所言感應:「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何謂感應?感應者,物與物間的神秘關係,透過感應而相互滲透,一旦斷裂,則其感應不再。因此論及天人關係,必論感應,而後乃有合一。

  中國老祖先處於黃河流域,從年年的四季循環中,推知循環之理。中國「大化流行」的歷史觀,即為周易的圓道循環,然循環並不等於封閉性,故周易六十四卦結束於未濟。中國人好言圓成、圓滿,華人文化圈特重「圓」,即重在其循環性。

  再者,周易透過形象思維,思辯性極強。而宗教語言亦多有象徵語言,既模糊,又豐富。周易原為卜筮之書,具有神聖性與神秘性,易學大師如張載、周濂溪,多有與道士往來記錄。李教授肯定表示:這些大師若無高人指點,其書當非如今面貌。

  今人好作二分法,周易亦為一分為二的思維,然其思維方式為相對存在,亦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拋開相對性,則和諧必無落腳點。所謂和,內和外異乃能外合。不能內和,必導致自我消耗。西方好言權力、衝突、矛盾,周易則言中道、時中,中道實即仁道、王道,非權力、武力之勝於一時可比。老子深諳此理,因此有「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之言,唯有消除自我擴張之心態,方為真正之強。

 ●李豐楙教授(奮道)以其豐富的體證、學識與宗教徒的使命感,在座談會上做了相當精彩的回應。攝影/劉大彬。

群龍無首 共了天命

  弘光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劉見成(正涵)副教授則以陰符經「觀天之道,執天之行」作母題,「天人合一與文明以止」為子題作為回應。他引狄更斯的名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這是光明的時代,也是黑暗的時代」暖場,援引《周易》經傳與天帝教教義論述天人合一。在新版《師語》(一九四頁)師尊有云:「易經哲學是萬事萬物的真理,就是宇宙的大自然法則。」而什麼是天?以天帝教的觀點論之,實即有形物質界與靈界。什麼是人?除了地球人,當涵蓋其他星球的人類。當我們能夠「反省懺悔,到了內心空空洞洞一無所有,乾乾淨淨……就是真正天人合一了。」

  除了一般同奮熟知的定義外,他又引用西哲康德的三問為基礎:「我可以知道什麼?我應該做什麼?我可以期望什麼?」層層切入後,復次進入現代樂活族(LOHAS—Lifestyles of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新生活主張,十項宣言中,即有七項在昭告人類對環境的責任。彷若在呼應William James的定義:「宗教是一種不可見的秩序,而人的至善就在能與秩序調和。」我們心嚮往之,行以致之。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巨克毅教授(光膺樞機)隨後以其言簡意賅的風格作下結語,他引《周易》〈乾卦〉上九「見群龍無首,吉」說明:生命發展到了大同,自然群龍無首,因為各自成龍,生命唯各自負責而已。這是一個向度。當晚在親和樓四樓的親和集會,陳伯中教授有另一個思辯的說法:雖是各領天命,各了天命,然而除去捨我其誰的襟懷,同奮若能集思廣益,相信更有利於天帝教發展。

 ●劉見成教授(正涵)綜合中西思想並結合帝教生命思維,內容頗值同奮回味思索。攝影/劉大彬。

全真教融合儒釋道 滲入生活間

  北大王宗昱教授向以道教研究見長,至今已發表二百餘篇相關論文,他在會中提出〈全真道與儒家的關係〉。金元之際,大批儒生成為全真教道士,丘處機晉見成吉思汗後,全真教地位陡然提升。先前或有人議論全真似儒而非儒,然全真教於蒙古人鐵蹄踏遍中原之際,保護儒生乃至中華傳統文化不遺餘力,其功甚明。至於歷史真相如何?歷史真貌早已不可得,徒留零碎的材料,而檢視的過程,宗昱教授頗為感嘆地說:人未必是在看歷史,更像是透過史料在看自己吧!

  主持這場座談的成大航太所高騏教授(光際樞機)作了簡短的回應:宗教多具排他性,而全真教接納儒家,乃至以儒家語言表述道教義,的確有其獨特之處。另一回應的人蕭登福先生,為台中技術學院應用中文系教授,對道教、佛教諸領域皆有所長,他認為王重陽本身文武雙全,對儒家經典多所涉獵,亦高度接納佛教教理,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曾為詩表述:「釋道從來是一家,兩般形貌理無差。」後來的西遊記看似神怪小說,實則有道教內丹修煉心法─收攝心猿意馬在其中:猿即孫悟空,馬即三藏法師座騎。

  王教授與蕭教授皆簡略談及道教喪葬處理,李豐楙教授接續提出回應。他說,所有宗教皆須面對終極關懷,亦即生命結束時何去何從的問題,全真教在教理上融合三教,亦須從制度面滲入日用尋常間,面對喪葬處理。全真教常是出此(俗)家入彼(出世)家,師徒關係頗似父子,看重道緣更甚於血緣。全真教敬拜祖師,尤以其傳承氣化傳統,認定修煉者生前當與天合,死後則改與地合,因此埋葬祖師必擇地氣甚佳的天下名山。其葬禮意義,以儒家為衣,尊師為骨,便無足怪矣。

 ●北大王宗昱教授。攝影/劉大彬。

透過宗教互通 免除宗教暴力

  長年進出教育部,諄諄請命臺上諸公將宗教教育帶入體制中,李豐楙教授不捨天命所託,在座談會尾聲大聲呼籲,中華文化影響應擴大至全世界的華人,而宗教對話也不應只是我與「他」,而是我與「你」的對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原為師尊寬闊的胸懷,欲全球化,應深入了解他人,並透過宗教對話,了解對方在「做」些什麼。美國哈佛大學已研擬出宗教為必須課程,信仰文化列入必修,很期盼兩岸一流學府,如台大、北大皆能開闊胸襟有長遠眼光。

  他說,置身蕞爾小島,如果認定本身無長,便輕易捨棄,談世界性、全球化,都只是痴人說夢。天帝教若有意成為世界性宗教,應當從了解「你們」入手;讓各宗教坐下來談,先有宗教知識,進而產生宗教智慧。當社會假宗教之名進行侵害之實的案件不斷發生時,主事者應該有更高的視野,突破五四以來「迷信」的民主與科學,勿把宗教屏棄於教育體制之外,唯有紮實宗教教育的根本,才能避免更多假宗教的傷害。而更高層級的思維,則是透過宗教的互通,免除宗教形成的暴力。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精神,便應建立在此。唯有宗教成為人際準則,心靈改革工程方有成功的可能。

 ●與會學人、來賓、同奮與工作人員,在生命文化的洗禮後,於天人研究學院前歡喜留影。攝影/陳敏屏。

You may also like...